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广西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十三五”规划:重点推进火电行业超低排放(全文)

2016-12-23 14:22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燃煤发电超低排放煤电节能减排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十章 建设生态城镇,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以美丽广西城乡建设为平台,结合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及精准扶贫,持续推进“美丽广西、宜居城镇、宜居乡村”建设,实施黑臭水体整治,加强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绿化,营造绿色生态空间,建设绿色家园。

第一节 全面覆盖,加快推进生态城镇建设

一、开展城市建城区黑臭水体综合整治

采取自然生态化的设计理念,大力推动治污工程生态化,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污染排查、整治、评估和督查。编制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方案,细化阶段目标和任务安排,加强监测和污染原因分析,制定截污治污计划,加强城区及周边农村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置及配套设施建设,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增加脱氮、除磷工艺,确保污水管网畅通。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分阶段综合采用截污纳管、雨污分流、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活水循环、清水补给等多种措施,全力开展设区城市建成区内河、内湖及其支流的黑臭水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同时对整治效果及时跟踪评估,并定期向社会公开,接收公众监督评议。力争到 2017 年底,南宁市基本消除黑臭水体,2020 年所有设区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城市区域水环境明显改善。

二、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建设

按照源头减量、分类收集、综合利用、集中处理的原则,加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完善建设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分拣转运体系,对垃圾历史临时堆放点和不达标垃圾处理设施进行存量治理;全面建设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完善乡镇转运处理终端,推行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和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积极推进存量生活垃圾治理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中心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十三五”期间,新增垃圾收转运能力 1.09 万吨/日,总运输能力达到 2.66 万吨/日,封场规模达 177.48 万平方米。到 2020 年,全区所有城市和县城均建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基本完善,生活垃圾总清运量达到 2.37 万吨/日,无害化处理设施处理能力达 2.87 万吨/日,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98%以上。

三、加强城市餐厨垃圾收集处置

严格加强餐饮行业餐厨垃圾收集处置的监管,积极推进餐厨垃圾治理设施建设,对城市餐饮行业的餐厨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和资源再利用。“十三五”期间,在桂林市、防城港市、钦州市、贵港市、玉林市、百色市、河池市等地建设 7 座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城市餐厨废弃物处理能力达到 1100 吨/日。加快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工程建设,构建城市完整的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体系,以及县城较完整的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体系。积极推动家庭厨余减量化措施与设施的实施。

四、实施绿色生态城区建设

争取将保护区、森林、湿地、绿地等作为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列入城镇建设规划,加强构建以森林为主体、城乡一体的城镇生态系统。加强城区及周边天然林地、湿地等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保护,把好山好水融入城市,充分发挥森林在改善城市宜居环境和城市现代风貌方面的独特作用,增加城市绿色元素。加强城市内绿化,建设城市绿廊,推进屋顶绿化,使城市适宜绿化的地方都绿起来。充分利用城市周边闲置土地、荒山荒坡、污染土地,开展植树造林,成片建设城市森林、湿地和永久性公共绿地。大力提高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开展交通干道两旁、城区周边花化彩化美化,提升森林景观,建设林水相依、林路相依、林居相依的城市森林复合生态系统,为城市营造绿色安全生产空间、健康宜居生活空间,满足市民生态体验、游憩休闲需要。到 2020 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 38%以上,新增 5 个以上国家森林城市,新增一批森林县城、森林乡镇、森林村庄、森林通道、森林单位园区。

第二节 统筹兼顾,逐步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一、推进农村环境整治

科学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管。发展适合本地资源优势和环境容量的特色产业,严防高消耗和重污染的落后工业向农村转移,推行乡镇工业小区和污染集中控制。加强村庄规划、养殖业布局规划,继续实施农村改水、改厕、改圈等进一步推进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到 2020 年,全区完成 2700 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积极争取将广西列入拉网式全覆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省区。加强农村新能源开发应用及布局优化,扎实推进农村沼气工程向规模化大型工程、生物天然气工程转型升级。“十三五”期末,全区沼气产量突破 20 亿立方米,农村地区使用沼气清洁能源总户数达 400 万户以上;建设太阳能开发利用面积 30 万平方米。优化农村畜禽养殖业布局,通过划定畜禽饲养区域实现人畜分离,推广干湿分离和高架床等生态养殖方式,严控饲料中砷、铜、锌等添加量,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治理,鼓励家庭农场式养殖,实施种养结合。

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逐步开展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工作。开展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重点监测农村村庄空气质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和农田土壤环境质量,同时监测“以奖促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到 2020 年,逐步建成较为完善的农村环境监测业务、技术、质量管理和能力保障体系,实现农村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基本说清农村环境质量状况、变化趋势和潜在风险。逐步推进农村环境监测信息公开。

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大力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围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一控两减三基本”的总体目标,积极推进发展节水农业,化肥、农药零增长,农业废弃物资源回收利用。制定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方案,禁止登记、生产、销售和施用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肥料,严格监控重点区域的污水灌溉;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氮肥深施、分段施肥、平衡施肥和精准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科学施肥,提倡增施生物有机肥、有机复合肥;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到 2020 年,实现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肥料、农药利用率均达到 40%以上。推广加厚地膜应用,加强农膜、农药和化肥包装废弃物收集、无害化处理处置体系建设,开展残膜回收试点,支持建立一批残膜回收利用加工企业,逐步形成“农户收集、网点回收、企业加工”的残膜回收利用体系;加强秸秆等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到 2020 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 85%以上,当季农田残膜回收率达到 70%以上,废弃农资包装物回收率达到 95%以上。加强农田退水治理,水稻地区要利用现有沟、塘等,配置水生植物群落和透水坝,建设生态沟渠、污水净化塘、地表径流集蓄池等设施,净化农田退水治理和地表径流;大力推进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积极发展农业新兴产业。

三、加快村屯绿化步伐

以“美丽广西˙生态乡村”、“美丽广西˙宜居乡村”、“美丽广西˙幸福乡村”活动为平台,引导农民在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植树护绿。在有条件的村屯,统筹谋划、科学布局乡村绿道试点建设,坚持生态化、效益化、多样化、本土化原则,突出美化、休闲和经济功能,构建乡村绿网系统。着眼村屯绿化长远建设,突出本土特色,搞好项目结合,创新绿化模式,丰富树种搭配,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造一批典型示范村屯。2016 年建成自治区级绿化示范村屯 5000 个、一般村屯绿化 6.92 万个。做好古树名木和天然大树的保护管理,乡村严禁砍伐、买卖天然古树名木和大树,禁止天然大树古树移植进城。

第十一章 发展绿色产业,推动生态经济发展

落实广西生态经济发展要求,实施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战略,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促使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推动生态经济发展,实现“从绿掘金”,推进生态示范创建和生态文化建设,促进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转变。

第一节 健全绿色产业市场机制

建立绿色产业市场机制,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发展,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绿色市场主体培育,逐步放开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服务性市场,鼓励社会机构参与水、大气、土壤、生态环境和农业面源等监测、治理与修复。探索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运营新机制,培育并推广设施建设和运营产业化模式,积极引进社会资本运营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推动城乡环保基础设施社会化运营。废止各类妨碍形成全区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通过政策推动,加快完善覆盖水、大气、土壤和生态等方面的监测、污染治理与修复工程设计和施工等环节的成熟产业链,形成若干综合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开展小城镇、园区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试点并逐步推广,推动治理与修复产业发展。发挥“互联网+”作用,加强环境治理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规范从业单位和人员管理,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将技术服务能力弱、运营管理水平低、综合信用差的从业单位名单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开。

第二节 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一、加快实施绿色制造

大力推动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冶金、建材、制糖、林产业、茧丝绸等资源性传统制造业生态化改造,延长产业链,实施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有效控制重点行业节能减排降碳,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强化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引导企业开展工业产品的生态、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工业园区,积极打造绿色供应链。开展绿色评价,制定重点行业绿色原料、添加剂替代方案,开展绿色设计示范创建活动,推广绿色工艺和绿色产品。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工艺技术先进、环境友好型产业,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创建,加快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生物医药、新材料、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等新兴生态工业,实施循环经济示范工程,鼓励一批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基地,到 2020 年初步建立起生态型产业体系,绿色产业集群优势进一步显现。加快建设生态产业园区,规划新建南宁、梧州、贺州和河池生态产业园,2020 年南宁、梧州、贺州生态产业园建成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以铝工业基地、石化工业基地、有色金属基地为主,开展联合企业型园区改造;以南宁、柳州、桂林、北海、梧州、贵港、玉林、百色等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为重点,开展综合性园区改造,实施梧州、玉林、南宁、防城港再生资源和柳州、玉林、桂林再制造等静脉产业型园区建设;根据制糖、茧丝绸和松脂等特色优势产业、冶金行业、化工行业、建材行业、火电行业、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特点,发展主导产业链型生态产业园区。2020 年全部国家级园区、30%的自治区园区级完成生态化改造,其他自治区级园区全部启动生态化改造。

三、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制定实施推进广西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环保产业发展环境,积极培育环保产业的龙头企业,开展中国—东盟环境保护产业基地建设,努力打造对外技术交流平台建设,全力助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大力培育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重点研发和生产污水处理、污泥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固废处理、难采冶炼、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废旧汽车电器五金拆解加工等装备,一级环卫机械、节能环保锅炉、预热余压利用装置、大气污染监控设备、危化废物与土壤污染治理专用设备等。推动低碳循环、治污减排、监测监控等核心环保技术、成套产品、装备设备研发,加强环保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建立环保服务业诚信档案,建立政府采购环境服务的管理制度、清单,完善企业资质管理,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咨询、系统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运营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推进环境污染治理第三方治理,开展城镇、农村、全区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试点。

第三节 推动农林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根据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控制比例,优化调整主要农产品生产区域布局,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大力发展生态种养业、有机农产品、林下经济、木本粮油、林果经济、富硒作物、生态旅游,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走农业绿色化发展之路。以农业节水、节地、节肥、节药和农业种植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及无害化处理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率。在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沿岸规划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带;以农产品主产区为重点,建立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禁止非保护性种植,地下水易受污染地区要优先种植需肥需药量低、环境效益好的农作物,地表水过度开发和地下水超采区要适当减少用水量较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

第四节 努力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建设

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水生态文明城市、海绵城市等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创建河池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大力推进建设桂林市、玉林市、富川瑶族自治县、马山县等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贺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东兰县、金秀瑶族自治县、凌云县等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加快南宁市、桂林市、玉林市等国家级及贵港市、宜州市、蒙山县等自治区级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加快南宁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积极创建柳州、梧州、桂林、北海、防城港、玉林、百色等海绵城市,推动南宁、柳州、北海等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大力支持钦州市、防城港市创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继续开展绿色学校(幼儿园)、绿色大学、绿色社区(小区)、绿色机关(单位)、绿色环保教育基地、绿色环保企业、绿色环保医院、绿色环保酒店(饭店)等 8 个系列的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环境友好使者活动,不断提高公众环境素质。严格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考核管理机制,完善创建考核评价体系,鼓励和引导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示范建设。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燃煤发电查看更多>超低排放查看更多>煤电节能减排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