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海上风电政策正文

国家发改委、海洋局:“十三五”加强5、6MW及以上大功率海上风电设备研制(附文件)

2017-05-16 13:37来源:北极星风力发电网作者:北极星关键词:海上风电海上风电设备海上风电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五、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以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方针,加强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力度,推进海洋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与产业低碳发展,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海洋生态文明。

(一)强化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建立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实施强制保护和严格管控。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加大沿海基干林带建设和修复力度。加快海洋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洋公园等海洋类保护区的选划与建设,加大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投入,加强海洋类保护区生态监控,实现国家级海洋类保护区管理全覆盖。加快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建立健全环渤海、长三角区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加强海岸带生态保护与修复,在滨海城市实施“蓝色海湾”工程。防范海洋生态损害与生物入侵,加强入境船舶检疫监管。完善海洋生态环境补偿制度与机制,探索多元化生态补偿方式。完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和损害赔偿制度,加强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评估,落实生态环境损害修复责任。

推进海洋生态整治修复。在湿地、海湾、海岛、河口等重要生境,开展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南红北柳”湿地修复工程,构筑沿海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实施“生态岛礁”修复工程,选取典型海岛开展植被、岸线、沙滩及周边海域等修复,恢复受损海岛地貌和生态系统。

(二)加强海洋环境综合治理

加强污染源监控的数据共享,实施联防联治,建立并实施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确定主要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指标。沿海地方政府要加强对沿海城镇入海直排口的监督与管理。严格海洋石油开采、海水养殖、海洋船舶等海上污染检查执法,加强沿海地区生活垃圾收集、储运和安全处置。推进国内船舶环境保护责任延伸制度建设。提升国家海洋环境监测能力,推进国家海洋环境实时在线监控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海洋环境观测网。继续加强渤海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区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推进近岸海域水质评估考核,实施海上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开展重大工程建设、海洋倾废全过程监管。建立海洋环境通报制度,沿海地方政府要向同级人大报告海洋环境状况。沿海各级政府要建立海洋环境信息公开发布制度,完善公众参与程序。

(三)集约节约利用海洋资源

严格执行《围填海管控办法》、《围填海计划管理办法》,对围填海面积实行约束性指标管理,引导新增建设项目向区域用海规划范围内聚集,完善围填海管理制度,加强围填海开发建设管理。制定出台加强沿海滩涂保护与开发管理的政策意见。严格落实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依法执行海洋功能区划、海域权属管理、海域有偿使用制度,实施差别化用海政策,保障国家重大基础设施、海洋新兴产业、绿色环保低碳与循环经济产业、重大民生工程等建设项目用海需求。根据《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实行海岸线严格保护、限制开发和优化利用制度,严格限制改变海岸自然属性的开发利用活动。统筹实施退养还滩、退养还湿、岸线整护、增殖放流、人工鱼礁等综合整治修复工程,到2020年整治和修复的海岸线不少于2000公里。严格无居民海岛管理,禁止炸岛、采挖砂石、采伐林木,严格限制实体坝连岛工程等损害岛屿及周围海域自然生态的活动。

(四)促进海洋产业低碳发展

加快海洋产业能耗结构调整,鼓励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海洋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强化能评环评约束作用,对海洋油气、海洋化工、海洋交通运输等高耗能产业实施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落后、过剩产能。鼓励清洁能源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海岛太阳能、海上风能、潮汐能、波浪能等可再生能源。围绕海水养殖、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水利用、海洋化工、海洋盐业等领域,继续开展循环利用示范。依托海洋产业园区,促进企业间建立原料、动力综合利用的产业联合体。鼓励开展海洋产业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信息咨询和技术推广活动。

(五)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

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和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危险品生产企业严格执行预警信息发布和上报制度,提高防灾标准,努力实现从减少海洋自然灾害损失向降低海洋自然灾害风险转变。加强海洋灾害和海洋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完善海洋预警报产品发布系统。加强渔业生产、海洋航线、海上工程、海上搜救等专项预报保障能力。充分发挥海洋碳汇作用,启动蓝色碳汇行动。建立海洋环境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针对赤潮(绿潮)高发区、石油炼化、油气储运、核电站等重点区域,开展海洋环境风险源排查和综合性风险评估。加强海洋气象综合保障,完善海洋气象综合观测、预报预警和公共服务系统,提高海洋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风险实时监测及预警预报,防范海上石油平台、输油管线、运输船舶等发生泄漏,完善海上溢油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健全溢油影响评价机制。提高灾害信息服务水平,深化灾害应急联动协作机制。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发展应对灾害的救援产品与特种装备,研究制定海洋应急处置管理办法。

六、加快海洋经济合作发展

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打造国际国内海上支点,加强海洋产业投资合作和海洋领域国际合作,建立健全海洋经济对外投资服务保障体系,拓展海洋经济合作发展新空间。

(一)推进海上互联互通建设

推进国内航运港口建设。整合国内沿海港口资源,构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枢纽和对外开放门户。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在投融资、服务贸易、商务旅游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打造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排头兵和主力军。继续推进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东南沿海、西南沿海等区域港口群建设,拓展开发国际航线和出海通道,对接全球互联互通大格局。

推进海外航运港口支点建设。加强国际港口间合作,支持大型港航企业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结合市场需求,通过收购、参股、租赁等方式,参与海外港口管理、航道维护、海上救助,为远洋渔业、远洋运输、海外资源开发等提供商业服务。

(二)促进海洋产业有效对接

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涉海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建立境外生产、营销和服务网络。鼓励涉海企业、科研院所与国外相关机构开展联合设计与技术交流,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海洋工程建筑、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海洋先进制造业对外合作。加快推进海水养殖、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能开发利用等产业的产能合作和技术输出,支持渔业企业在海外建立远洋渔业和水产品加工物流基地。开展国际邮轮旅游,与周边国家建立海洋旅游合作网络,促进海洋旅游便利化。依托海外港口支点建设,与周边国家合作建设临港海洋产业园区,吸引国内涉海企业到园区落户,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率,优化产业链条,提升配套能力,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三)推动海洋经济交流合作

海洋科技教育。结合海洋科技重点需求、国际科技合作总体布局,支持海外联合研究中心(实验室)建设,开展海洋与气候变化研究及预测评估合作。推动形成国际区域海洋科技产业联盟,促进海洋技术产业化。开展涉海职业培训合作、涉海资格互认。推动建立并完善海洋科技教育合作机制和海洋科技论坛,联合举办各类海洋教育培训班。加强中外海洋教育机构合作办学,提供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国外相关专业学生来华学习。

海洋生态环保。开展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濒危物种保护和外来入侵物种监测与防范合作,建立海洋生物样品库和重要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库。发起和开展联合航次调查,提高深远海海洋观测能力。开展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研究,合作研发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技术,联合实施海洋生态监测和环境灾害管理。拓展海洋预报预警系统研制的区域合作。搭建海洋保护区交流平台,开展海洋保护区管理经验交流和技术分享。

海洋防灾减灾。加强与沿海国家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海上救援国际合作,进一步完善海上救援合作机制。在南海及其他重要海域建设海上救援基地,加强海上救援联合演练。强化区域海洋灾害、海洋气象灾害的观测预警基础能力,提升南海区域海啸预警能力,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灾害信息共享。

(四)健全对外合作支撑体系

加强政府指导与服务。推动与重点国家商签政府间投资合作协议。充分发挥丝路基金、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作用,鼓励政策性银行对符合条件的涉海项目提供信贷支持,推动商业性投资基金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国际海洋经济合作。发挥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东亚海洋合作平台等作用,提升海洋对外交流合作水平。建立海洋产业海外投资信息库,定期发布各国投资环境信息报告,引导投资主体或中介机构建立行业细分信息交流平台。建立沿线国家对外合作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降低企业海外投资风险。支持沿海地方发挥优势,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国际合作,广泛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完善市场化服务。完善对外投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发展金融服务、信息咨询、法律咨询和援助、会计审计、税务咨询、市场调查和营销咨询等服务功能。完善海外投资保险业务,鼓励和引导国内保险机构结合实际自主开发涉海企业海外投资风险险种。鼓励在海外投资的涉海企业利用海外资本市场,推动符合条件的跨国涉海企业发行不同期限的债务与股权融资工具。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海上风电查看更多>海上风电设备查看更多>海上风电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