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设备与材料评论正文

风机折翼“倒春寒”

2018-05-17 15:23来源:能源杂志作者:席菁华关键词:风电叶片风电运维风电事故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因何失范?

行业媒体报道称,在近日的风电招标中,单位千瓦陆上风电机组报价已经非常接近3000元,不到一年时间下降了300元,在平价上网的重压下,或可能重蹈低价竞争的覆辙,质量可靠性更加堪忧。

有整机商负责人向《能源》记者透露,其品牌产品单位千瓦陆上风电机组报价不低于3700元,且下降空间有限。行业资深工程师闫东(化名)证实了该现象的存在。“3000元报价确实已经发生,且企业也是知名企业,但这是一场数字游戏”。闫东解读道,该风机是按2.3兆瓦卖的,但实际上的配置是两兆瓦的配置。

当前,风电行业出现了2.X平台现象,“在控制策略上,机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发,叶片与2.0的叶片是完全一样的,变速箱也是2.0的变速箱,发电机在一些方面可能会有改进,通过一些技术等辅助手段控制、改善散热问题,可以定义2.0到2.4兆瓦,而成本基本上没有大变化。”

闫东为《能源》记者算了一笔账,该风机实际上是3450块钱一个千瓦,2兆瓦的配置按2.3兆瓦来卖,3450除以2.3再乘以2,就等于3000了。一台风机容量是2000千瓦,价钱再乘以2000,这台风机就是690万元。

“企业这么做也颇感无奈,业内不是一家这么干,不得已被卷入到漩涡中了,行业内对此也没有太较真,用低造价买了不错的风机,好像变成一个皆大欢喜的事情。”对此,闫东向《能源》记者直言,“中国风电现状做得不够严谨,许多指标注水,表面文章泛滥。风电是绿色能源,做事应该要有使命感,如果不严谨、不较真,就给造假留下了可乘之机”。

在其看来,此举把供应商的未来提前透支,做多赔多,账面上只能算毛利,严重挤压了供应商技术设计的提升空间,长此以往供应商的未来就没有了。“片面的追求成本,低成本低价格,这个问题让我充满忧虑。”

“直接报3000元的很少,但是变相报到3000元的就比较多了,有一些企业在招标时将塔筒和吊装都放进去一起报,折算下来单位千瓦陆上风电机组报价就比较低了。但这也没办法,市场竞争已经到了这一步。”国内某知名整机厂商负责人王翰墨(化名)对《能源》记者解释道,随着征林征地费用的逐步提升、路条费用攀升、施工吊装成本居高难下,风电开发商的投资收益压缩,利润摊薄压力之下迫使开发商严控成本,不得不按电价、风资源和发电小时数倒算成本,倒逼合作伙伴,“价格打得太惨烈了,有时招完标,还要进行二次议价,要求价格再降,一层一层的脱皮。”

“从长远来看,我为开发商捏了把汗”,王翰墨对《能源》记者表示,“在同行里我们的规模大,在成本均摊上相对小企业有很大优势,现在都在盈利上承压了,小企业如何吃得住低成本呢?没有钱赚的生意会在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上埋下隐患”。此外,开发商若因低价选择质量不可靠的厂家的产品,毛利率缩减后,市场呈集约化发展,开发商未来还将面临合作伙伴不再从事新的风机研发,甚至不再提供服务的风险。

王翰墨的观点是,行业日子再艰苦,也必须要匀出钱做研发,“为了让日子好过削减研发投入,会步入恶性循环怪圈。压力越大,就越要做好基本功,提升风机的产品质量和发电效率,才能够为未来不过苦日子做好准备。但是行业内不是每一家企业都有这个决心和勇气。”

对于频发的设备质量问题,孙博源把原因归咎于风电发展之初,大规模引进风机技术时就已把问题引进来了,并遗传成为现在的后患,这是由于风电行业没有全部消化和识别问题所造成。此外,设计研发也有缺陷,对外国技术进行简单的几何形放大,成本虽低,但后患无穷。“中国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业在可靠性设计、试验薄弱,只有少数企业近年才开始,是否达到1.0水平还有待评估。”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在招标过程中要求投资者使用本地风电装备,地方政府保护主义为批量性问题出现埋下了不稳定因素。据孙博源透露,某些地方政府有不成文的规定,若不用本地制造设备,就不批土地。

闫东对此表示,购买当地设备可以促进地方产业发展、方便售后服务、降低运输成本,政府过多的干预看上去是好意,但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资源在充分的流动中优胜劣汰,最后达到最优配置、产生效益的目的。如果人为的设置壁垒,对行业、对企业来讲都会埋下祸根,“地方设备供应商拿订单太容易了,就没有创新、改进质量的压力和动力,问题可能就被掩盖了。”

王翰墨则认为,近几年中国风力机在质量可靠性上没有大的问题,故障率平均数系被早些年前的风机质量水平拖了后腿,“出身决定命运,风机的折旧年限是20年,虽有问题出现,但没有到寿命周期终止,如何拆换问题备件确实是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风电从业者向《能源》记者透露,认证机构应为风力机设备的质量、可靠性保驾护航、为最终用户负责,“已发现有风力机设备认证机构并没有向最终用户负责,怕失去风力机发电设备制造商的订单而纯商业化,转而发了感情证书、关系证书。”

目前国内的认监委并没有认真对在中国的各个国内外认证机构进行精准监管,也造成中国风力机设备的质量、可靠性得不到保证。且风机检测与出质保均为同一检测认证机构检测,认证机构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此问题有待纠正。

如何破局?

相较于火电事故,风电事故似乎“不值一提”。然而,风电平价上网已迫在眉睫,频发的事故无疑是笼罩在风电发展前进之路上的阴霾。此外,分散式风电发展前景可期,因更接近人口密集区,如若出现风机事故伤亡或将影响风电项目的审批。而对于想要走出国门开辟海外市场的风电企业而言,如若在质量上走错一步,即宣告终点的到来。

据《能源》记者了解,若风机发生设备事故,供应商提供事故报告以求得施工方的认可,进行相应赔付,结果达到双方满意即可;若不能达成一致,则通过鉴衡认证中心(CGC)、中国船级社(CCS)、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等认证机构,或邀请中电联的专家,以中电联的名义进行专业事故认定,通过第三方平台达成共识。

《能源》记者查阅文献了解到,发达国家政府对产品质量和工程质量的监督职责十分明确,学界的观点是,市场良性运行的前提是完善的法制环境,还要有严格的监督和执法手段作为保证。风电行业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由政府负责制定产品质量和工程质量的法律法规,从宏观上进行监督管理;由行业协会负责制定技术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一些技术性的强制要求可作为法律法规的附件,必须强制执行。与此同时,再辅以政府对质量的日常监督检查,以有效保证质量管理目标得以落实。

近日,国电电力出台首个《风力发电重点反事故措施》,以原标准为基础,增加了叶片损坏、风机倒塔、轮毂叶片坠落、风机着火、风机超速、自然灾害、雷击、交通等8个大项,结合最近颁布的国家、行业、设备制造等电力规范、标准及国内外100多项风电事故案例,对风电行业的各类安全隐患进行了梳理和剖析。

4月24日,鉴衡认证针对柔性塔架技术易对机组整体设计提出更高挑战性的问题,成立技术规范编写工作组,以提高机电机组的安全性设计门槛。此外,鉴衡认证拉高了风电关键部件运维准入门槛以促进风电设备后市场技术进步,被行业人士解读为风电行业对设备质量安全的日益重视。

成熟的市场经济具备完善的信用体系,孙博源对《能源》记者表示,未来应把船级社对船舶质量检验和控制的成功做法移植到风力机设备的认证上,做到认证机构终身负责制,学习我国船舶制造在中国船级社(CCS)对船舶质量检验和控制、监督保驾护航之下坚持可靠性设计,使中国船舶制造业从落后到超过韩国、日本而位居世界第一,不断壮大船舶工业,又反哺国防和海军建设。

在闫东看来,风电行业质量问题的提高应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中国风电的高质量发展还在路上,风电毕竟还年轻。”但行业必须正视这些问题,扎扎实实地向高质量方向转型,逐步摆脱“倒春寒”。

更多及时、详细资讯请扫码关注“北极星风力发电网”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风电叶片查看更多>风电运维查看更多>风电事故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