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产业报道正文

15MW风机传动链、大型海上风机、大规模风/光互补制氢...2018年我国风电重点研究这8个方向!

2018-08-06 17:03来源:北极星风力发电网作者:北极星关键词:风电技术海上风电机组风电制氢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4. 地热能与海洋能

4.1 干热岩能量获取及利用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基础研究类)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干热岩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重点研究干热岩能量获取及转换与高效利用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具体包括:干热岩储层能量评价方法与靶区优选;干热岩能量获取(现场压、控裂)方法与测井技术;现场微震监测及数据反演与人工储层裂隙网络评价方法;流体在人工储层多物理场耦合流动传热机理与取热速率优化方法;干热岩发电及综合利用技术方案与经济性评价。

考核指标:优选1~2 个地层温度≥180℃的干热岩开发靶区;人工压裂体积≥1×106m3,储层渗透率提高10 倍以上;人工压裂后反演的裂隙网络尺度误差≤井深的0.2%;多场耦合模型能量获取的预测不确定度≤20%;干热岩人工储层的产热率≥2000kWth。

4.2 海洋能资源特性及高效利用机理研究(基础研究类)

研究内容:针对自主创新海洋能技术的需求,研究海洋能资源特性评估方法及高效利用机理。

具体包括:重点海域海洋能资源特性,海洋能装置与海洋环境耦合机制;低水头潮汐水力转换机理,新型双向全贯流式潮汐发电原理;潮流能转换机理,新型高效潮流能发电技术;波浪能转换机理,新型高效波浪能发电技术;波浪能与潮流能装置和模型实验室及实海况测试技术方法与验证;我国海洋能发展战略。

考核指标:建立海洋能资源评估方法体系,海洋能装置与海洋环境耦合模型及验证;20kW 等级双向全贯流潮汐发电原理样机,正向发电效率≥85%,反向发电效率≥75%;1kW 以上新型高效潮流能发电技术,整机转换效率≥35%;1kW 以上新型高效波浪能发电技术,整机转换效率≥18%;波浪能和潮流能装置实验室及实海况测试方法,针对多种模型和装置开展测试及验证;2025年我国海洋能发展路线图。

5. 氢能

5.1 太阳能光催化、光电催化和热分解水制氢基础研究(基础研究类)

研究内容:面向高效低成本绿色制氢需求,研究太阳能光催化、光电催化和热分解水制氢的理论与方法。

具体包括:光催化剂微结构对光吸收、光生载流子分离、输运的影响机制及高效光吸收、宽光谱响应光催化制氢材料体系的构建;光催化制氢反应器催化反应动力学及其与太阳能聚光系统耦合优化设计方法;光电催化制氢多层复合界面间的协同作用和光生电荷在各层间的传输机制及水分解反应动力学;高效聚焦太阳能催化光电分解水制氢系统的构建及光热能综合利用;直接太阳能聚焦光热耦合分解水制氢机理、制氢反应体系设计及系统构建。

考核指标:揭示光催化、光电催化分解水制氢构效关系和多界面能量传递与损失机制;建立太阳能光催化、光电催化和热分解水制氢反应器设计理论与方法;太阳能分解水制氢转化效率≥10%,稳定性≥3000h。

5.2 基于储氢材料的高密度储氢基础研究(基础研究类)

研究内容:面向高密度安全储氢需求,研究基于储氢材料的高密度储氢理论和方法。

具体包括:可逆氢化物吸/放氢热力学和动力学调控机理及其双向催化对吸放氢动力学的改良机制;不可逆氢化物可控催化放氢动力学及高集成度放氢系统的构建;储氢新材料的创制及其吸/放氢新机理;储氢系统吸/放氢过程中的氢热耦合机理及高密度设计方法;氢的高密度储运技术路线战略研究。

考核指标:阐明储氢材料吸放氢热力学和动力学调控机理及其构效关系,建立高密度储氢系统设计理论及方法;研制的高密度可逆储氢系统重量储氢密度≥5.0wt%;高集成的不可逆氢化物可控放氢系统最大放氢密度≥6.0wt%;新一代高容量储氢材料重量储氢密度≥7.0wt%。

5.3 高效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退化机理及延寿策略研究(基础研究类)

研究内容:针对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发电过程的长寿命运行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

具体包括:多相、多组分、多尺度、多物理场的燃料电池传热、传质过程及电化学过程;单电池材料(电解质和电极)劣化和单电池性能衰减机理,单电池结构和运行条件对单电池寿命影响及延寿策略;电堆中高温密封、金属连接体和界面接触材料的退化机理及稳定性研究;千瓦级电堆的多物理场耦合模型以及电池温度场—应力场耦合效应与低内应力长寿命电池结构设计;辅助系统(BOP)动静态分析与效率优化的热电管控策略。

考核指标:提出电池传热、传质过程及电化学过程建模和仿真方法;建立千瓦级电堆的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完成长寿命电池的结构设计和验证,单电池性能0.6W/cm2@0.7V,短堆(500W)发电效率≥60%(以天然气或合成气为燃料,在300mA/cm2 电流密度条件下),电效率衰减≤0.5%/千小时(不小于5000h 测试);完成BOP 建模和动静态模拟仿真,提出效率优化与热电管控方法。

5.4 基于低成本材料体系的新型燃料电池研究(基础研究类)

研究内容:针对现有燃料电池成本高技术瓶颈,开展低成本材料体系燃料电池探索。

具体包括: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离子导体内高通量传输通道的可控构筑及化学稳定性影响机制;碱性离子交换膜的阴离子传输机制与结构稳定性;高效氢氧化和氧还原非贵金属催化剂的可控制备及电催化动力学;膜电极微纳结构设计、可控构筑规律和界面演化机制;千瓦级廉价燃料电池堆的结构设计、集成及性能验证。

考核指标:阐明新型高通量质子交换膜和碱性离子交换膜的可控构筑规律;实现单张膜面积≥1m2、厚度均一的可控制备。新型高通量质子交换膜离子电导率≥0.15Scm-1(25℃),碱性离子交换膜离子电导率(25℃)≥0.06Scm-1;新型质子膜单电池寿命≥2000h(工作温度≥80℃),碱性离子交换膜单电池稳定工作时间≥1000h(80℃,以空气为氧化剂)。完成以新型离子膜和非贵金属催化剂构建的千瓦级电堆和验证(以空气为氧化剂)。

5.5 MW 级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电解水制氢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面向燃料电池汽车绿色氢源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的应用需求,开展高效MW 级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电解水制氢技术研究。

具体包括:高活性低成本长寿命电解水制氢催化剂、催化电极微结构与制氢效率的构效关系;大面积高电流密度膜电极制备技术;适于高工作压力双极板及高导电性、低流阻、抗腐蚀的集电器制备技术;高压力、低电耗、高功率密度制氢模块集成技术;适应宽功率波动的制氢系统及控制技术。

考核指标:形成高效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电解水制氢样机,样机制氢功率≥1MW,额定工况下电解槽直流电耗≤4.1kWh/m3,系统功率调节范围20-150%,出口氢压≥3.5MPa。

5.6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长寿命电堆工程化制备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长寿命需求,研究长寿命电堆工程化制备技术。

具体包括:关键材料、膜电极以及双极板理化参数对电堆寿命影响;电堆结构和组装工艺对电堆寿命的影响及失效模式;电堆高耐久性密封组件的高精度原位快速成型技术;系列电堆模块的极板流场、堆型设计及工程化装备制造技术;电堆模块快速在线活化、气密性快速在线检测与装备制造技术。

考核指标:车辆应用电堆额定功率≥60kW,电堆功率密度≥2.5kW/L;电堆低温冷启动环境温度.30℃;电堆在车载工况下实测运行3000h 后电压下降≤3%,电堆预期寿命≥10000h,电堆成本≤1500 元/kW(按产量10MW/年测算)。发电应用电堆平均单片电压≥0.7V(1A/cm2),电堆单片电压(额定功率)标准偏差<15mV;电堆额定功率下实测运行10000h 后电压下降≤5%,电堆预期寿命≥20000h;电堆生产能力≥1000 台/年;电堆成本≤3500 元/kW(按产量10MW/年测算)。

5.7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堆工程化开发(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针对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单电池和电堆的一致性和寿命等技术难题,开展SOFC 单电池和电堆的批量生产技术及工艺装备等工程化开发。

具体包括:单电池的结构优化设计以及批量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SOFC 电堆高温稳定的连接体和密封件结构设计以及批量制备工艺技术;长寿命电堆结构设计和性能验证;SOFC 电堆小批量制备技术及装备;单电池、连接体、密封件以及电堆的检测规范。

考核指标:建立长寿命SOFC 设计开发体系,电堆功率≥1.0kW,初始电效率≥60%,实测运行10000h,10000h 后发电效率≥55%;预期寿命≥20000h;电堆冷热循环实测≥10 次,冷热循环电效率衰减≤0.5%/c 次,可冷热循环次数≥100 次;形成SOFC单电池和电堆的工程化技术,电堆产能≥500kW/年。

5.8 燃料电池电堆及辅助系统部件测试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针对长寿命燃料电池系统测试要求,开展电堆及辅助系统部件测试技术研究。

具体包括:大功率燃料电池电堆性能、寿命测试技术和设备,电堆单片电压巡检、内阻测量、健康诊断以及数据分析技术;氢气循环泵、燃料电池电控单元等关键辅助系统部件测试设备;应用工况采集和燃料电池系统寿命试验评价测试方法。

考核指标:燃料电池电堆和辅助系统部件测试设备样机;燃料电池电堆测试系统可测试容量≥100kW,测试台动态响应需要模拟实际应用的响应时间,湿度调节响应时间≤10 秒、流体调节响应时间≤3 秒、阳极实现主动供氢、氢循环和间断排放供能,提交电堆单片电压分布、具备在线内阻测试功能和健康诊断方法,单片电压测试精度≤0.1%,内阻测试精度≤1%;建立燃料电池寿命试验评价规范并形成标准建议稿。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风电技术查看更多>海上风电机组查看更多>风电制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