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水电水力发电评论正文

中国百年水电发展史上的伟大成就--写在三峡工程蓄水至175米之际

2010-10-27 16:19来源:新华网(广州)关键词:水电三峡水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经过七年三期蓄水,2010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首次达到175米最高蓄水位。这个水位线,对三峡工程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自此,三峡工程的各项功能达到设计标准,开始充分发挥作用,全面接受考验。

自1910年云南修建第一座水电站至今,我国水电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至强的百年发展历程。三峡工程作为全国4万多座水电站中的“旗舰”,历经十八年艰苦建设,攻克了数不清的世界级难关,可谓我国水电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工程”。

从论证、建设、运行,到如今步入全面收获期,三峡工程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必将激励和促进我国水电事业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自主创新推动我国水电装备技术实现重大跨越

从围堰、筑坝,到船闸的设计制造,再到机电设备的制造和安装,三峡工程十八年实施的技术创新,超过了我国水电建设一百年来的总和。如今蓄水至175米,这些技术将面临一次严苛的“终极考验”。

三峡电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设计安装32台巨型水轮发电机组,年最大发电能力约1000亿千瓦时,在我国实现“西电东送”、全国电力联网和优化能源结构方面都具有重要地位。

为了打造这艘“水电旗舰”,三峡工程充分发挥国家重大工程对技术创新的带动作用,走出一条从引进消化到国产化的自主创新之路,推动我国水电装备技术水平实现重大跨越。

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的水轮机组,是三峡工程发挥水电效益的“顶梁柱”,也是我国水电自主创新的“代表作”。机组尺寸和容量大,需要应对运行水头高达40米的变幅和三峡枢纽的防洪排沙,其设计、制造和安装难度为世界之最。

1997年三峡左岸机组制造招标时,我国只能生产32万千瓦机组,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技术转让-消化吸收-自主创新”三步曲,国内制造企业很快掌握了特大型机组设计制造的核心工艺,形成了水轮机水力设计、定子绕组绝缘、发电机蒸发冷却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水轮机高水头稳定性上实现飞跃。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水电查看更多>三峡水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