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我国核聚变人才培养已箭在弦上
近期发生的日本核泄漏事件持续牵动着世界各国的神经,和平开发利用核能再次成为瞩目的焦点。
就在上个月,国内核聚变界的100余名专家代表也聚集到了一起,由科技部主办的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人才工作会议在中国科技大学举行。与会专家纷纷表示,抓紧培养和储备核聚变人才后备力量,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国内多项核聚变技术装置已迈入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世界上的核电站利用核裂变来发电,核裂变在产生巨大能量的同时也产生强大的辐射,废料很难处理。此外,作核材料的铀、钍蕴藏量非常有限。
与核裂变能相比,核聚变能是无污染、无长寿命放射性核废料、资源无限的理想能源,例如,每升海水中所含的氘通过核聚变反应可以产生相当于300公升汽油燃烧所放出的能量,而海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够控制和利用核裂变能,而控制和利用核聚变能则需要历经长期艰苦的研发过程。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向中国青年报记者介绍,目前人类利用托克马克装置开发核聚变能的科学可行性已经得到证实:“等离子体最高温度可达2 亿~4亿度;最高聚变输出功率超过16兆瓦,聚变输出功率/输入功率比值已经达到1.25。”也就是说,建造核聚变实验堆的可能性逐步浮现出来。这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人造太阳”升起的希望。目前国内多项核聚变技术装置已经迈入国际先进水平。但是,这些装置目前尚处在实验阶段,距离真正的商业运行还很遥远。
磁约束核聚变能源研究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大研究方向。2006年11月,欧盟、美国、中国等7方终于签署协议,决定在法国小城卡达拉舍合作建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
目前ITER计划是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它的建造大约耗时10年,耗资50亿美元(1998年值)。尽管它是一个 “风险共担”的合作项目,但参与各国都希望从中得到实际回报,为国内“建堆”奠定技术基础。其中各国之间的竞争态势,不言而喻。
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我国正式参加了ITER计划。从2008年开始,中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计划专项正式启动。自从正式加入ITER计划之后,我国就在不断地输送相关人员到ITER组织任职,一方面为了在ITER装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掌握相关技术和工程经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锻炼和培养人才,为我国自主设计建造聚变实验堆工程作准备。
核聚变人才匮乏将影响中国未来自己建反应堆的能力
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在会议上强调:“我国面临的一个急迫任务,就是进一步加大向ITER组织的人才输送。”据统计,截至2010年11月,我国向ITER国际组织输送工作人员21人,其中管理岗位4人,技术岗位17人,仅占该组织职员总数的5%,与中国所承担的建设经费的比例——10%不相称。
“ITER工程技术总体现由34个核心科学工程技术和管理专业组成。”据中国科大核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万元熙院士进一步分析,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分布在34个核心专业中的11个,但更多的是担任较低职位的技术工作。他指出,“问题是,2/3以上的核心科学、工程技术和技术管理领域几乎没有中国人进入。”
“即使派得出去人,也要通过竞争才能被聘用。”在万元熙看来,英语水平、国际合作能力成为国内工程技术人员进入ITER组织的两大障碍。
万元熙认为,上述状况如果没有“特殊政策”,估计在相当时间内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这必将影响中国的权益,“特别是将影响中国从ITER获取实际的、具有人才基础的100%的知识产权,而这是中国自己‘建堆’的重要基础”。
中国青年报记者在本次会议上了解到,我国现有具有丰富聚变核物理和工程经验的专业人员不足200人。参照ITER计划,到2020年,我国自主设计建造聚变实验堆工程所需专业人员1200人,而这不过是一个保守的估计。
在不少核聚变研究专家看来,ITER组织供职人数折射出国内人才短缺的现状,摆在面前更严峻的现实是,国内理论、实验及工程领域同样有着巨大的人才需求。按照ITER的计划,国内将承担12个“采购包”的设计、认证以及技术研发,此外,部分高校、研究所以及发展中的核聚变实验装置同样需要大量研究人员充实进来。
“我们派不出人,人才队伍已经是捉襟见肘”。据一名与会代表分析,国内已有的磁约束聚变研究工程技术人才数量相当有限,目前还得先保证国内研究任务的需要,“而ITER计划马上就要进入开工建设阶段,近期内ITER组织需要的各种人才可能成倍增长,届时将更派不出人来”。
中国有望扩大核聚变类专业的研究生数量
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表示,为保证核聚变人才的与时俱进和及时供给的可持续性,必须在本土全面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加快顶尖人才队伍建设。
为此,在本次会议上公布的由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中核集团联合制定的《关于促进磁约束核聚变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紧紧围绕我国磁约束核聚变能研究和ITER装置建设和运行,以需求为导向,逐步构建起一个层次、布局、学科合理的磁约束核聚变科学与工程研究和技术研发的人才培养体系,利用10年左右时间,培养2000名从事聚变科学与工程研究以及技术研发的各类人才。
依据《指导意见》,国家还将优先支持与等离子体物理和聚变工程与技术相关的学科建设,在全国形成合理的布局。同时,围绕磁约束核聚变的研究与开发,加强与相关的物理学、电气工程、材料科学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建立我国磁约束核聚变的学科支撑体系。
最让与会代表们兴奋的是,《指导意见》提出,在现有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基础上,以磁约束核聚变人才培养基地为主要依托,按照一定的比例,逐年扩大等离子体物理和核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招生数量,力争每年以推荐免试方式招收直博生的指标不少于200人。
对此,他们表示,“如果教育部能批准这一计划,我们将招到更多想要的优秀人才”。
据了解,由万元熙领衔、19名成员组成的“磁约束聚变堆总体设计组”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中。
“国内这个领域是一个比较小的领域,现有的专家互相都很熟悉,将来为了利用共同的资源,有理由更加熟悉起来。”曹健林呼吁,“希望大家能够彻底摈弃门户之见,发挥各自学科、装置、工程能力的优势,共同努力构建这个人才培养体系。”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近日,全球目前规模最大的核聚变反应堆——欧洲联合环状反应堆(JET)的科研团队宣布,取得了核聚变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该反应堆在连续5秒的时间内产生了59兆焦耳的能量,有测算称,这相当于11兆瓦电力,大约能够为一个普通家庭提供一天的电力。据了解,这打破了该装置在1997年创下的22兆焦耳核聚变能量
记者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大科学装置EAST近期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等多项重大突破,获得的实验参数接近未来聚变堆稳态运行模式所需要的物理条件,朝着未来聚变堆实验运行迈出了关键一步。EAST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自主研
播种一个太阳,让能源从此用之不竭,这是人类的一大梦想。如今,在法国南部海港城市马赛以北约80公里处的圣保罗-莱迪朗斯小镇,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ITER)组织的数千名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正在埋头“筑梦”。数十年后,一个“人造太阳”可能在当地流水潺潺的迪朗斯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InternationalThermonuclearExperimentalReactor,ITER)组织近日举办媒体开放日活动,旨在使公众进一步了解这一项目,增强外界对核聚变这一新能源开发探索的信心。点击图片查看视频详情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的建设工地位于法国南部圣保罗-莱迪朗斯的静谧山林谷地之中
一座英国核聚变反应堆近日成功创下了1500万摄氏度的纪录,比太阳核心温度还要高,标志着人类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又近了一大步。这座由英国托塔马克能源公司打造的托塔马克反应堆位于牛津郡。该公司希望能在2030年前在英国实现并网发电。托塔马克能源公司的研究人员正努力打造一座成本可负担
【导言】工程师和研究人员进行合作,找到一种防止氦削弱聚变反应堆的方法,氦是一种聚变反应副产物。秘诀在于使用一种纳米复合材料固体来建造聚变反应堆,这种固体材料可以为堆中的氦提供逸出的通道。工程师和研究人员进行合作,找到一种防止氦削弱聚变反应堆的方法,氦是一种聚变反应副产物。秘诀在于
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董事长AlexeyLikhachov9月11日访问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的建造场址,俄罗斯国家核能公司称该反应堆已进入全面实际执行阶段。Rosatom还宣布,它已经为Iter发送了6车超导磁体供电系统。在法国卡拉达希建设中的Iter是世界上最大的托卡马克装置(磁聚变装置),
【导言】核聚变公司(TriAlphaEnergy)与谷歌公司在加利福尼亚的核聚变项目上展开合作,最近发布了他们的一个主要研究成果,即将能量损失降低了50%,这使得我们离利用聚变能这一无限清洁能源又近了一步。谷歌研究者将能量损失降低了50%,这使得我们离无限清洁能源的未来更近了一步。核聚变过程太阳上发
欧盟核聚变联盟的专家们已经宣布,聚变堆到本世纪下半叶才能开始发电。2012年最初发布的欧洲聚变路线图预测,名为DEMO的聚变堆示范电站可能在20世纪40年代初运行,2050年并网发电。然而在尚未公布的最初路线图中,DEMO到本世纪下半叶才开始运行。这主要是由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的延迟。欧
核聚变反应堆中的逃逸电子达到一定能量后能摧毁整个反应堆。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0日报道,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创建了一个全新模型,利用数学描述和等离子体模拟,预测核聚变反应堆中逃逸电子在各种条件下的能量及能量变化,设计出为逃逸电子减速的更好方法。这一发表在最新一期《物理评论快报
英国TokamakEnergy(托卡马克能源公司)最新的聚变反应堆运行后,于今日实现了首次等离子体放电。该公司的CEO表示,2018年可以做到使堆内温度达到1亿摄氏度(1.8亿华氏度),并在几年内实现核聚变发电。该聚变堆叫做ST40,由世界领先的私人聚变能源公司TokamakEnergy建造。该公司成立于2009年,公司目
2023年是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让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努力建设先进核科技工业体系,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核工业集团,全面推进核工业强国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中核集团官微开
2023年1月30日10时8分,海南昌江核电3号机组环吊主梁顺利吊装就位,整个施工过程井然有序,安全、质量稳定可控。环吊主梁整体重量约为417吨,吊装总重约为594吨。早晨6时58分,总指挥王其龙一声令下,环吊主梁正式起吊,3200吨履带式起重机在经过起升、回转、变幅、位置精调、落钩等动作后,顺利将环吊
据日本原子能规制委员会消息,日本福井县高滨核电站4号机组30日因信号异常自动停运。原子能规制委员会表示,当地时间30日15时20分左右,位于福井县高滨町的日本关西电力公司高滨核电站4号机组出现信号异常,信号显示核反应堆内中子量急剧减少,4号机组自动停运。据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报道,核反应堆为
2023年1月12日,浙江省省长王浩在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未来五年,将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和能源保供稳价,打造沿海核电基地、华东抽水蓄能基地、长三角海上风电基地、全国油气储运基地,推进新型储能建设,统筹发展清洁高效火电,形成“两交四直”特高压入浙通道,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1月28日,庄河核电(绿能)产业园项目开工仪式在庄河市黑岛镇隆重举行。中核集团副总经理申彦锋,大唐集团核电有限公司董事长邓贤东出席仪式并致辞。据悉,庄河核电(绿能)产业园项目概算总投资110亿元,规划占地4平方公里,按照“一园三区、八大板块”理念,以庄河核电项目作为园
政府工作报告——二〇二三年一月十五日在江苏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省长许昆林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过去五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
记者18日从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辽宁红沿河核电”)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2年,红沿河核电上网电量达到419亿千瓦时,较2021年增长12.59%。截止2022年底,红沿河核电已累计实现上网电量2363亿千瓦时。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第一座核电站及最大的能源投资项目,红沿河核电站一期和二期工程
2023年1月12日在辽宁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省长李乐成做了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实施煤炭总量控制,有序发展高质量煤电,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大力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推进徐大堡核电及清原、庄河等抽水蓄能电
本文为征稿活动:“我所亲历的中国电力工业奋斗史”发布稿件,本文首发于中国广核集团2022年1月6日官微北极星的合作伙伴、中国电力事业支持者远景科技集团将为投稿人寄去精美礼品我的大亚湾往事作者:贾文阁我算是一名资深核工业从业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毕业后被直接分配到了核工业某设计院从事电气
1月16日,中国广核集团(简称中广核)在深圳召开2023年媒体通报会,系统披露了一年来的生产经营、安全管理、深化改革、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高质量发展情况。2022年,中广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线,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2023年1月12日10时29分,海阳核电3号机组核岛反应堆厂房CA01模块顺利吊装就位。CA01模块长约29米,宽约27米,高24米,整体呈T字型结构。模块本体重量820吨,吊装总重量超过1000吨,就位后用于构成蒸汽发生器隔间、稳压器腔室及堆芯换料水箱等重要房间,是核岛反应堆厂房核心模块。本次吊装于1月12日6时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