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我国核聚变人才培养已箭在弦上
近期发生的日本核泄漏事件持续牵动着世界各国的神经,和平开发利用核能再次成为瞩目的焦点。
就在上个月,国内核聚变界的100余名专家代表也聚集到了一起,由科技部主办的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人才工作会议在中国科技大学举行。与会专家纷纷表示,抓紧培养和储备核聚变人才后备力量,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国内多项核聚变技术装置已迈入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世界上的核电站利用核裂变来发电,核裂变在产生巨大能量的同时也产生强大的辐射,废料很难处理。此外,作核材料的铀、钍蕴藏量非常有限。
与核裂变能相比,核聚变能是无污染、无长寿命放射性核废料、资源无限的理想能源,例如,每升海水中所含的氘通过核聚变反应可以产生相当于300公升汽油燃烧所放出的能量,而海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够控制和利用核裂变能,而控制和利用核聚变能则需要历经长期艰苦的研发过程。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向中国青年报记者介绍,目前人类利用托克马克装置开发核聚变能的科学可行性已经得到证实:“等离子体最高温度可达2 亿~4亿度;最高聚变输出功率超过16兆瓦,聚变输出功率/输入功率比值已经达到1.25。”也就是说,建造核聚变实验堆的可能性逐步浮现出来。这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人造太阳”升起的希望。目前国内多项核聚变技术装置已经迈入国际先进水平。但是,这些装置目前尚处在实验阶段,距离真正的商业运行还很遥远。
磁约束核聚变能源研究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大研究方向。2006年11月,欧盟、美国、中国等7方终于签署协议,决定在法国小城卡达拉舍合作建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
目前ITER计划是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它的建造大约耗时10年,耗资50亿美元(1998年值)。尽管它是一个 “风险共担”的合作项目,但参与各国都希望从中得到实际回报,为国内“建堆”奠定技术基础。其中各国之间的竞争态势,不言而喻。
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我国正式参加了ITER计划。从2008年开始,中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计划专项正式启动。自从正式加入ITER计划之后,我国就在不断地输送相关人员到ITER组织任职,一方面为了在ITER装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掌握相关技术和工程经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锻炼和培养人才,为我国自主设计建造聚变实验堆工程作准备。
核聚变人才匮乏将影响中国未来自己建反应堆的能力
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在会议上强调:“我国面临的一个急迫任务,就是进一步加大向ITER组织的人才输送。”据统计,截至2010年11月,我国向ITER国际组织输送工作人员21人,其中管理岗位4人,技术岗位17人,仅占该组织职员总数的5%,与中国所承担的建设经费的比例——10%不相称。
“ITER工程技术总体现由34个核心科学工程技术和管理专业组成。”据中国科大核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万元熙院士进一步分析,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分布在34个核心专业中的11个,但更多的是担任较低职位的技术工作。他指出,“问题是,2/3以上的核心科学、工程技术和技术管理领域几乎没有中国人进入。”
“即使派得出去人,也要通过竞争才能被聘用。”在万元熙看来,英语水平、国际合作能力成为国内工程技术人员进入ITER组织的两大障碍。
万元熙认为,上述状况如果没有“特殊政策”,估计在相当时间内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这必将影响中国的权益,“特别是将影响中国从ITER获取实际的、具有人才基础的100%的知识产权,而这是中国自己‘建堆’的重要基础”。
中国青年报记者在本次会议上了解到,我国现有具有丰富聚变核物理和工程经验的专业人员不足200人。参照ITER计划,到2020年,我国自主设计建造聚变实验堆工程所需专业人员1200人,而这不过是一个保守的估计。
在不少核聚变研究专家看来,ITER组织供职人数折射出国内人才短缺的现状,摆在面前更严峻的现实是,国内理论、实验及工程领域同样有着巨大的人才需求。按照ITER的计划,国内将承担12个“采购包”的设计、认证以及技术研发,此外,部分高校、研究所以及发展中的核聚变实验装置同样需要大量研究人员充实进来。
“我们派不出人,人才队伍已经是捉襟见肘”。据一名与会代表分析,国内已有的磁约束聚变研究工程技术人才数量相当有限,目前还得先保证国内研究任务的需要,“而ITER计划马上就要进入开工建设阶段,近期内ITER组织需要的各种人才可能成倍增长,届时将更派不出人来”。
中国有望扩大核聚变类专业的研究生数量
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表示,为保证核聚变人才的与时俱进和及时供给的可持续性,必须在本土全面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加快顶尖人才队伍建设。
为此,在本次会议上公布的由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中核集团联合制定的《关于促进磁约束核聚变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紧紧围绕我国磁约束核聚变能研究和ITER装置建设和运行,以需求为导向,逐步构建起一个层次、布局、学科合理的磁约束核聚变科学与工程研究和技术研发的人才培养体系,利用10年左右时间,培养2000名从事聚变科学与工程研究以及技术研发的各类人才。
依据《指导意见》,国家还将优先支持与等离子体物理和聚变工程与技术相关的学科建设,在全国形成合理的布局。同时,围绕磁约束核聚变的研究与开发,加强与相关的物理学、电气工程、材料科学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建立我国磁约束核聚变的学科支撑体系。
最让与会代表们兴奋的是,《指导意见》提出,在现有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基础上,以磁约束核聚变人才培养基地为主要依托,按照一定的比例,逐年扩大等离子体物理和核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招生数量,力争每年以推荐免试方式招收直博生的指标不少于200人。
对此,他们表示,“如果教育部能批准这一计划,我们将招到更多想要的优秀人才”。
据了解,由万元熙领衔、19名成员组成的“磁约束聚变堆总体设计组”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中。
“国内这个领域是一个比较小的领域,现有的专家互相都很熟悉,将来为了利用共同的资源,有理由更加熟悉起来。”曹健林呼吁,“希望大家能够彻底摈弃门户之见,发挥各自学科、装置、工程能力的优势,共同努力构建这个人才培养体系。”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一系列技术突破表明,人类对于核聚变的探索已从理论推演走到了工程试验阶段,核聚变永远50年的“魔咒”可能正在慢慢被解除。(来源:能源新媒文/本刊记者范珊珊)在刘慈欣的小说《流浪地球》里,重核聚变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开启星际流浪之旅;在《三体》中他描述了“无工质飞船”——核聚变飞船带领人类
3月19日,中核集团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第一批向全球开放的科研设施及试验平台。此次宣布开放的设施包括新一代“人造太阳”的中国环流三号(HL-3)实验装置、紧凑型质子回旋加速器等10个项目。(来源:微信公众号“能源评论首席能源观”文/丁文影)何为“人造太阳”?目前,人类已知核聚变的模式有
核能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兑现减排承诺的重要支撑。“双碳”目标下,核能在低碳转型、能源安全等方面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面向“双碳”目标,核能中长期发展对铀资源供应保障、乏燃料安全管理等关键问题提出新要求,积极发展快堆是应对核能乃至能源新挑战的必由之路。当前,应立足我国国情,加快推动核
8月6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劳伦斯·利弗莫尔(LawrenceLivermore)国家实验室宣布,该实验室的核聚变装置——国家点火装置在7月30日的实验中,第二次在核聚变反应中实现了净能量增益。而仅仅就在7个月之前,2022年12月,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就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核聚变净能量增益。此番核聚变
产业链、供应链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加快建设现代化电力产业体系,确保电力工业产业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至关重要,需要一体推进补链、延链、升链、建链,加快关键“点”上的突破,增强产业“链”上的韧性,推动“面”上的升级,实现整个电力产业链群的系统能力跃升。补链:加快突破产业发展
政策浙江公布新型储能示范项目调整清单2月24日,《浙江省“十四五”新型储能示范项目计划(调整)》发布,对《浙江省“十四五”第一批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做出调整,共新增13个示范项目,减少3个示范项目,调整后新增示范规模共计514.4MW/2776.8MWh。企业国家电投上海电力与呼和浩特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3
国际标准是一个国家实力的综合体现,是沟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桥梁,也是保证国际贸易公平竞争的重要措施。近日,中核集团国际标准化建设再次取得新进展:由中核集团统筹组织、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主导编制、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参与编制的国际标准《反应堆技术-核聚变反应堆一核
今年年初,电影《流浪地球2》火爆全网,影片中关于核聚变的大胆设想和震撼画面,让更多的人将目光聚焦到核聚变能源上。毋庸置疑,能源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现有的能源形式当中,无论是石化能源还是可再生能源都或多或少存在各自的限制。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核聚变堆技术领域首席
近日,全球目前规模最大的核聚变反应堆——欧洲联合环状反应堆(JET)的科研团队宣布,取得了核聚变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该反应堆在连续5秒的时间内产生了59兆焦耳的能量,有测算称,这相当于11兆瓦电力,大约能够为一个普通家庭提供一天的电力。据了解,这打破了该装置在1997年创下的22兆焦耳核聚变能量
法国当地时间2021年10月27日,国际热核聚变反应堆组织(ITER)宣布TAC1联合体团队成功实现主机安装第一阶段任务,具备吊装真空容器的条件。
近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了《绿色增长战略》,确定了日本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构建“零碳社会”,以此来促进日本经济的持续复苏,预计到2050年该战略每年将为日本创造近2万亿美元的经济增长。为了落实上述战略目标,战略针对包括海上风电、燃料电池、氢能等在内的14个产业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和
当今世界上几乎每一座核电站都可以追溯到美国爱达荷州国家实验室(IdahoNationalLaboratory)占地890平方英里的庞大综合体。1951年,那里的研究人员首次开启核裂变发电,此后无数科学家到访了这个偏远的地点,测试反应堆的设计。INL作为美国核能实验室,其核心任务包括保持现有反应堆的使用和开发下一
核聚变的挑战是可以克服的,但它需要严格的管理、数十年的研究、大量的资金。(来源:能源新媒作者:魏然)2023年以来最为火爆的科技圈新闻一定是OpenAI公司的ChatGPT。不过鲜有人知的是,OpenAI公司的首席执行官SamAltman还是硅谷地区知名的投资人。在ChatGPT获得巨大成功之后,SamAltman准备把职业生
一、核废料为什么比核燃料更危险?核废料,主要指反应堆使用过后卸出的核燃料,因无法继续维持核反应,所以又叫核废料。核废料具有很高的放射性,且其放射性可以持续数十万乃至百万年之久,如何妥善处置核废料,是全世界至今未能解决的难题。很多人已经听闻核废料很难处置,心中却存有疑问:核燃料不就
中国科学院院士詹文龙日前在中国能源研究会核能专委会成立大会期间举办的核能未来的发展论坛上表示,经过中科院多年研究,加速器驱动的先进核能系统(ADANES)即将迎来工程实施阶段。近年来,通过先导专项以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政策推动,整个系统各个装置的可靠性不断提高。今年3月,部分装置的初步
(一)行业概览电力工业是生产和输送电能的工业,可以分为发电、输电、配电和供电四个环节。电力工业产业链如下: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发电是将一次能源通过生产设备转换为电能的过程;输电是将发电厂生产的电能经过升压,通过高压输电线路进行传输的过程;配电是将高压输电线上的电能降压后分配至不同电
落户法国的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TER)全景。2016年12月12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热核聚变核心部件,率先通过了国际权威机构认证,为国际热核聚变项目立了一大功,并成为新华社权威媒体评选的2016年度十大能源新闻之一。同时,我国可控核聚变试验也制造出了比太阳中心温度还要高的氢等离子体,并且稳定燃烧
商业核能发电的时代自1956年10月17日拉开帷幕,那一天,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启动了位于英格兰坎伯兰郡海岸的考尔德豪尔核电站。用60年的时间来评价核电技术足够长了,而我仍然坚持我10年前的评价:一场成功的失败。成功的部分有档可查。经过初期的缓慢发展,反应堆的建设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加速,
图片说明:图的左上角是一个裸铜冷凝器管,右上角是一个涂有石墨烯的冷凝器管。当置于100摄氏度的水蒸气中时,未涂层管产生的水膜转换低效率(左下角所示),而涂层显示更理想的滴状冷凝态(右下角所示)。图片来源:phys.org世界上大多数电厂发电装置,无论是由煤炭、天然气、或核裂变发电,都是通过驱动
尽管已入马年,但春节期间热闹的喜庆气氛,并不足以冲淡一年多以来造成人们诸多生活困扰的“雾染”氛围。中央气象台自2月20日以来连续多日发布霾黄色预警。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于2月21日将全市空气重污染预警程度提升至橙色级别。这也是自2013年10月《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试行)》发布以来首次启动仅次于最高级别的橙色预警。2月23日,国家环保部通报,卫星遥感监测表明,我国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遭遇霾污染……环境形势的严峻也让加快发展包括核能在内的清洁能源的呼声显得愈发紧迫和响亮。2月份潘自强
据美国媒体14日报道,尽管只持续了短暂一瞬,但美国科学家还是重复了太阳制造能量的过程,创造出一颗“微型太阳”。这重新燃起了外界的希望,即核聚变或许有一天能成为地球上一种源源不绝的廉价能量来源。在美国能源部旗下实验室于去年秋天进行的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使用全世界最强力的激光装置朝一个豆粒大小的目标发射激光,并触发了核聚变反应,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上述研究的结果于周三(12日)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论文第一作者、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
英国核聚变专家6日下午在四川大学核物理学院举行的圆桌会议上提出,基于可控核聚变的能源发电有望在2040年左右实现,届时将极大解决人类未来能源短缺的问题,“人造太阳”将不再是梦。此次来访是英国政府首次组织核能领域专家到北京以外的城市和当地主要核聚变领域专家进行深度交流。自12月3日起,专家团先后抵达北京、合肥、成都,与中方核聚变专家一起分享各自在核能领域的专长,寻求在高等教育、科技研发等方面的合作机会。英国原子能机构主席史蒂芬·考利教授坦言,可控核聚变是解决人类未来能源危机的关键。由中国、欧盟、韩国、俄罗斯
一、电力安全生产事故情况5月份,全省未发生一般及以上电力生产人身伤亡事故、电力安全事故、电力设备事故。二、发电运行可靠性情况5月份,全省100MW及以上统调机组异常停运8次,其中发生机组跳闸的为中电常熟电厂、东亚无锡燃机、华兴电厂、华润镇江电厂、苏龙电厂,具体情况为:5月3日,中电常熟电厂
近日,中国核电(股票代码:601985)旗下秦山核电秦二厂2号机组电力业务许可证变更获国家能源局浙江监管办公室批复,机组容量由67万千瓦变更为70.8万千瓦,至此,秦山核电秦二厂2号机组常规岛增容提效改造项目电力业务许可证变更工作完成,秦山核电基地总装机容量增长至670.2万千瓦,科技创新驱动核电
北极星输配电网整理了6月23日~6月27日的一周电网项目动态。安徽安徽500千伏金牛输变电工程6月20日,安徽500千伏金牛输变电工程正式投运。安徽500千伏金牛输变电工程属于陕北—安徽±800千伏直流特高压的配套送出工程之一,线路全长152.8千米,新建500千伏变电站1座,新建铁塔370基。浙江浙江衢州衢江横
6月30日,山东省烟台市发展改革委发布《第144613号:关于“深化工业余热与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融合应用,加速烟台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建议的答复》。文件提到,截至2024年底,全市光伏装机容量698.8万千瓦,占全省光伏装机容量的9.2%,占全市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的40.8%。其中,陆上集中式光伏
法国气象局30日说,当天全国四分之三地区最高气温超过35摄氏度,局部地区气温高达40摄氏度,已有84个省份发布热浪橙色警戒。据法国气象局介绍,本轮热浪自6月19日以来席卷法国,目前仍在持续。7月1日将是本轮热浪中最热的一天,最高气温预计达到36至40摄氏度,局部地区或达41摄氏度,将有16个省份发布
华能核电开发有限公司霞浦核电压水堆一期工程检测服务项目招标公告(招标编号:HNZB2025-06-2-376)项目所在地区: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1.招标条件本华能核电开发有限公司霞浦核电压水堆一期工程检测服务项目已由项目审批机关批准,项目资金为企业自筹,招标人为华能霞浦核电有限公司。本项目已具备招标条
五省联动、全主体参与的区域电力市场改革试验,在我国南方区域率先落地。6月28日,南方区域电力市场正式转入连续结算试运行阶段,这标志着南方区域电力市场从“试行验证”迈向“常态运行”。云南的水电、贵州的风电、广西的光伏、海南的核电以及广东的虚拟电厂,这些分散在百万平方公里内的能源,正打
2025年6月25日,华能海南昌江核电二期工程3号机组反应堆厂房外层安全壳穹顶混凝土浇筑顺利完成,标志着外层安全壳混凝土结构成功封顶。此次封顶为后续热态功能试验与安全壳密封性试验奠定坚实基础,也为项目推进按下“加速键”,助力工程建设迈向新台阶。作为“华龙一号”重要安全屏障,外层安全壳肩负
又到迎峰度夏时,煤炭价格会否大涨?#x2014;#x2014;煤炭市场研报(2025年6月)(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作者:刘纯丽)#x25C6;5月关税冲击显现,我国经济顶住压力,多数指标实现超预期增长。“两重”“两新”政策效能持续释放,产业转型升级提速支撑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另一方面,中美关税摩擦对部分中下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近日,广西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注册资本由64.8亿元人民币增至100亿元人民币,增幅约54%,同时部分高管发生变更。广西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西能源集团”)成立于2003年7月,前身为广西方元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在2023年6月改革更名为广西能源集团,是广西首家“世界
“AI的尽头是算力,算力的尽头是电力”已成行业流行语。近年来,在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和AI大模型技术应用的双重驱动下,全国算力产业的用电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随着以阿里和杭州六小龙等为代表的一批人工智能产业的不断升温,据统计,今年以来,浙江算力产业带来的用电增长已超过20%。算力“吃电”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