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设备与材料市场正文

【风电人物】双面韩俊良 还有机会翻盘么?

2012-08-21 13:30来源:环球企业家关键词:韩俊良华锐风电风电整机制造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韩氏疯狂

一位曾负责华锐风电风场规划、风机布置等工作的华锐风电工程师即是其辉煌的见证者。当时整个华锐风电研发部门仅不到60人,但彼时正是其高速发展期,研发部门最高曾达300人。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上半年,华锐风电订单情况良好,研发部多达8人同时负责风场规划,最繁忙时每人每周需规划5个风场项目,遍布河北、黑龙江、甘肃、新疆等地。仅华电集团就曾一次性打包十几个项目交给华锐风电。“2010年上半年,我们就做了100多个风场的规划,当然都是签署协议的。”这名工程师对《环球企业家》说。

瑞典轴承巨头斯凯孚(SKF)曾是华锐风电早期供应商,亦是这一奇迹的见证者。知情者称韩俊良曾找到SKF希望其供应风机轴承。但此前SKF的轴承均用于传统行业,在风机行业并无积累。以往斯凯孚应用于新领域的产品均需要重新开发,经历必要的试验检测流程后方可商业化。然而,韩俊良却表示没有等待时间。他亲自给斯凯孚高层施加压力促使其尽快交付。“当时我们都觉得不可能,但后来还真给做了出来。”一位前斯凯孚员工对《环球企业家》说。

仅2008年一年,斯凯孚即为华锐风电供应1500套轴承,2009年这一数量超过3000套。2009年下半年所发生的一件事情更令斯凯孚内部颇为咋舌。当时华锐风电急需一批轴承,要求斯凯孚在一个月内交货,后者明确回复不可能—轴承的生产工厂远在德国,生产及海运时间至少需要两个月。此后,韩俊良决定由华锐风电支付高昂的空运费将其从德国空运而来,如此在一个月内竟实现了交付。

经此一役,你不难看典型的韩氏风格:不计成本,不达目标则誓不罢休。另一个佐证则是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2007年,中国政府决定启动首个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外资风机原本是上上之选。但外方报价均超出了政府承受底线,后者在技术转让上亦颇为犹豫。此后,风电项目组从上海、新疆一路询问至北京。当时,没有一家国内风机企业敢于出手。谨慎背后情有可原—海上风电成本高于陆上2至3倍,且对风机可靠性要求极高,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韩俊良却出人意料的决定吃下这块蛋糕。他亲自陪同考察组3天,10位考察人员吃住在办公室,韩将华锐风电所有的零部件合同、知识产权合同、产品图纸摆至办公室,供考察人员逐一查看,最后令考察人员相信华锐风电具有3MW、5MW超大功率风机的开发能力。2007年12月,华锐风电最终赢得东海大桥项目的合同,为国内首个1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提供34台3MW的风机。

此后的举动更加疯狂。为了更好地对海上风场进行维护,韩俊良曾派出7名年轻人远赴荷兰受训,这些人需要在相当于两个标准篮球场面积大小的水池中模拟如何在海浪中逃生。韩亲自安排超过40人团队负责34台风机的现场维护。这些风机中距离港口最近的亦超过8公里,一条编号为31401的退役渔政船是工程师的唯一交通工具。这些年轻的工程师们经常在海上一待就是数日。一旦被分配至应急分队,就必须船上待命,整日漂浮在海上。

工程师们曾为此大吃苦头—海上风云多变,风平浪静的海平面十分钟内就可能遭遇电闪雷鸣,惊涛骇浪可迫使船体上下浮动超过3米。工程师们有时不得不直接住在风机旁。面积仅20平米的风机平台多数被超过30层楼高的巨大风机所占据,余下仅剩一间约八平米的白色集装箱小屋。其内置折叠床、电饭锅、电磁炉、冰箱、空调等日常用品。在工期最为迫切的时候,集装房内有时会塞满超过30名安装工人。

韩俊良用如此激进方式最终啃下硬骨头,这既带来了甜头,亦埋下了隐患。硬币的一面是由于具备生产、运营及维护经验,华锐风电在2010年首批100万千瓦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项目上中标60%,成为当之无愧的最大赢家。另一面则是在高压催生下斯凯孚最终提供的轴承后来被证明设计存在缺陷,这一质量事件使其行业声誉大大受损。

在强人治下,华锐风电一跃成为2006至2010间中国风电行业黄金五年的最大受益者。2011年1月,华锐风电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市值飙升至千亿。当年4月,全球权威风力发电行业咨询机构BTM所发布2010年《世界风能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华锐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超过通用电气位居全球第二,其全球市场份额攀升至11.1%。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韩俊良查看更多>华锐风电查看更多>风电整机制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