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运维政策正文

江西印发《江西省“十二五”新能源发展规划》全文

2012-10-10 15:47来源:江西人民政府关键词:江西沼气发电地方十二五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二)能源技术装备。

1.光伏产业

加快江西光伏产业发展,将新余、上饶、南昌、九江建成全省光伏产业主要集聚区,将光伏产业发展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加强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开发高效、清洁的多晶硅生产技术和装备,加快硅材料加工技术、太阳电池技术及相关制造设备的开发,提高光伏电池和组件的转换效率,支持高效、低成本薄膜电池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支持新一代电池技术、电池材料和制造工艺技术的研发;支持光伏应用技术、配套装备及大规模储能技术开发。通过光伏技术进步和市场规模化应用,促进光伏发电成本不断下降,到2015年,光伏发电成本降至1元/千瓦时以下;到2020年,光伏发电达到与常规电力相当的经济性水平。

2.风电设备制造

充分利用江西特有的中重稀土资源优势,以开发永磁直驱机型为技术方向,支持省内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加强自主设计和创新能力建设,扶植技术领先和规模优势的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开发适应鄱阳湖陆地及浅滩风况、高山风况以及电网运行要求的风电设备;建立健全风电设备技术标准;支持企业建立风电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3.锂电

依托江西丰富的锂矿资源,大力发展锂电新能源产业,建设全国第一个锂电产业园,以磷酸铁锂、锰酸锂动力电池为重点,着力研发生产高比能量、高比功率、制造成本低、使用寿命长、适用范围广、安全可靠性高的动力电池。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形成锂云母采选→碳酸锂→锂电池材料→锂电池→锂电汽车的完整的锂电新能源产业链条,江西在锂电开发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4.新能源汽车产业

以混合动力汽车、纯动力汽车为重点,加强研发与设计,依托上饶客车厂、江西瑞博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积极研发生产公交型、商务型、乘用型等多种类型的新能源汽车;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带动动力电池的原材料研发生产,形成体系完整、配套齐全、类型多样的产业链。2015年,全省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销售收入150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省汽车产销量8%左右,占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6%以上,单体动力电池产销量居全国前列。

5.生物质能技术装备

依托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强研发与创新,开发大型沼气厌氧发酵成套设备、高温高压生物质直燃发电锅炉、大型生物质气化炉、生物质燃气净化设备、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设备及配套炉具、市政废水的固液分离设施、城市垃圾分类设施、畜禽养殖废弃物固液分离设备、农林剩余物收储运专用设备,提高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水平。支持建立专业化生物质能开发和服务企业,鼓励企业与农民建立稳定互利的协作关系,形成新型生物质能产业模式。

(三)配套电网建设。

1.加强接入系统建设

新能源的资源主要分布在电网结构比较薄弱地区,电网企业要按照规划要求,对于大型项目,做好规划衔接,同步建设外送工程,保证发得出,送得出。对于遍布全省的中小项目,要加强中低压电网建设,支持新能源发电的发展,在以后的农村电网改造中,重点加强新能源资源比较丰富地区的中低压电网改造,以适应新能源接入系统的需要。

2.加快蓄能设施建设

根据江西电网调峰需要以及江西彭泽核电项目的进展,配套建设洪屏抽水蓄能电站,一期工程装机容量120万千瓦。根据吉安烟家山核电项目的进展情况,适时启动吉安抽水蓄能项目。根据江西电网调峰需要和电池储存技术的进步情况,适时建设风光储互补项目,“十二五”期间建成一个示范项目,“十三五”期间视运营情况予以推广。

3.积极推进智能化电网建设

为确保电网接纳新能源装机容量,全面推广对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运行控制、功率预测及其它技术;开展需求侧节能智能化的技术服务支持,开展分布式电源接入和分布式储能技术推广应用。到2015年,江西电网22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线路实现智能化,全面建成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中心;所有新建变电站按照智能变电站标准建设,重点对枢纽及中心站的变电站进行智能化改造;完成南昌配电自动化和配网调控一体化系统建设,在其他地市推进配网调控一体化系统建设,提高配电网的智能化水平;双向互动服务在南昌得到应用,建成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实现用电信息“全覆盖、全采集、全费控”;智能电表用户超过240万户,电动汽车充换电站53座,充电桩2700个。电网吸纳新能源电量的能力大大增强。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资源普查和保护。

依托技术单位,不断更新完善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普查资料,根据资源变化状况,并结合技术装备进步情况,适时对项目开发次序和数量进行调整。加大对新能源资源的保护力度,遏制无序开发、“跑马圈地”。

(二)支持和鼓励技术创新。

整合企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技术和人才资源组建国家级、省级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机构,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和共性技术问题,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尽快形成具有自主研发、系统集成的技术支撑体系。支持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开展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建立财政和企业共同分担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鼓励企业以技术研发中心为依托,联合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制定完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支持认证机构能力建设,完善检测试验技术手段,培养检测认证技术力量。

(三)加强管理与服务。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全省新能源发展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将重点项目纳入省重大项目调度范围、纳入省重点工程。二是健全政府管理体系。理顺新能源管理体制,配齐配强人员,明确职责。三是推进行业管理。由核心企业或科研机构牵头成立江西省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加强对新能源产业的指导、引导和协调,促进行业自律。四是加强咨询论证。以省内科研机构和专家为主,省外知名专家为辅,建立江西新能源发展的智库,在制订规划、优化布局、项目论证、技术选择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撑。五是积极协助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企业利用银行贷款、发行债券、融资租赁、上市等多种方式获得金融支持,借用外力做大做强。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为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结合各自的职责,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用好用足国家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金太阳”示范工程补贴、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财政补助等政策;二是研究制订地方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出台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地方规章和政策,在产业招商、行政审批、产业规划等方面要优先考虑,在用地、用电、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要优先安排,在财政补贴、税收支持、金融支持、技术研发等方面要有所倾斜,在人才培养、人才引进、技术研发等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要加快推进;三是推进新能源扶持政策和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衔接,积极帮助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和碳交易,支持国内碳交易平台建设,努力实现发展新能源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多赢”。

(五)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宣传教育,努力使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观念深入人心。一是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推广节能降耗终端产品。二是选择若干风电场、光伏电站、生物质电站等作为新能源科普教育基地,积极开展新能源的科普活动。三是健全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公众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争取公众对新能源发展的支持。

省能源主管部门要承担起政府对新能源应用发展的宣传教育职能;要建设一批新能源应用的示范项目,作为新能源发展的宣传教育场所。

(六)加强人才培养。

坚持把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强人才培养。一是扶持高等院校新能源产业相关专业院校的发展,在全省形成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中职生一体的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扶持省内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形成完善的新能源人才发展团队,为新能源技术支撑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二是邀请国内外专家来赣讲学、科研,以重大项目为纽带,组织开展科技合作攻关。三是搭建新能源信息技术交流平台,为省内大学、科研机构、新能源企业间相互交流提供便利。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江西查看更多>沼气发电查看更多>地方十二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