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安徽印发《安徽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全文

2012-10-11 09:36来源:安徽人民政府关键词:能源发展规划安徽地方十二五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大力发展天然气管网。为进一步提高省级天然气管网供气的稳定性、可靠性、用气安全性,着力开展省内支干线管网互联互通的环网工程建设,以江南联络线、皖北联络线、黄山支线、江南和江北产业集中区支线为重点,全面开展输气管网工程建设,基本实现全省所有市县管道供气。“十二五”期间,新增天然气管道2200公里,总里程达到3000公里;新增管输能力100亿立方米,总能力达到150亿立方米。

专栏7:“十二五”天然气支线建设重点

单位:公里、亿立方米/年

项目名称 管线长度 设计规模
江南联络线 100 25
皖北联络线 250 25
十字镇-宁国-黄山 250 8
池州-铜陵 60 10
芜湖-江北集中区-和县 70 20
利辛-界首-阜南-颍上 170 8
蚌埠-五河 70 4
怀宁-宿松 120 4
淮北-砀山 100 5
宿州-泗县 100 4

(2)加快石油管网建设。

以保障省内炼油化工基地建设为重点,规划建设原油管道,同时配套建设成品油省级输送主管道,初步形成覆盖全省的成品油管道网络。“十二五”期间,新建原油管道400公里,新增管道输送能力1000万吨。进一步完善成品油输送管网,配合新建和改扩建成品油库。加快区域互联互通,提高成品油管输比例。到2015年,新增成品油管道1500公里,新增成品油输送能力800万吨。

专栏8:“十二五”石油管线建设重点

单位:公里、万吨/年

类别 项目名称 长度 设计规模
原油 仪征-安庆-九江 378 1000
管道 (安徽境内)
成品油 安庆-合肥 168 410
管道 合肥-淮南 116 245
  淮南-阜阳 142 110
  阜阳-亳州 144 45
  淮南-蚌埠 90 75
  合肥-六安 100 70

(3)建设油气储备调峰设施。

提高能源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依托国家物资储备现有设施和设备,在合肥规划建设省级大型成品油应急储备库。根据全省天然气管网规划,加快天然气lng、cng储备站和城市调峰设施建设。利用定远盐矿和含山石膏矿采空区,谋划建设天然气储备库和石油战略储备基地。

(4)加强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

利用我省两淮矿区丰富的煤层气资源,进一步加强地面煤层气抽采研究。稳步推进淮南煤制气示范工程。加快宁国页岩气勘探开发。

(三)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

大力开发利用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水电建设,把安徽建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和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基地。进一步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力争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6%左右,为实现全省非化石能源比重和碳减排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1.加快发展风电。

抓住国家鼓励风电发展和风电技术进步的机遇,开展新一轮风能资源勘查和评估,在风力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沿江沿湖、江淮分水岭等区域,按照“统一规划、有序发展”的原则,加快开发建设大中型风电场。同时,积极支持小风电技术和微风电技术,建设一批微风发电示范项目。到2015年,风电并网规模达到150万千瓦左右,年发电量约30亿千瓦时。

2.科学开发生物质能。

(1)生物质燃料。按照“不与民争粮、不与粮争地、不破坏环境”和“定点生产、定向流通、有序发展”的原则,重点推进非粮燃料乙醇试点和以木本油料植物果实、废弃油脂为原料的生物柴油产业化示范。发展秸秆成型燃料、秸秆集中供气。培育大型生物燃料生产龙头企业,配套建设销售网络。到2015年,生物燃料乙醇年生产能力达60万吨,生物柴油达5万吨;生物质成型燃料产量达到100万吨;户用沼气池达到100万口、大中型沼气工程550处。

(2)生物质发电。综合考虑秸秆等农林废弃物还田、饲料和工业等多种用途,合理开展能源化利用。选择秸秆剩余量大的粮棉油主产区和能源林基地,建设一批生物质能发电项目。支持城乡生活垃圾、工业有机废水、污泥和固体废弃物的能源化综合利用,发展秸秆发电、畜禽养殖场沼气发电、垃圾填埋场沼气发电等。到2015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

3.扩大利用太阳能。

(1)太阳能发电。开展太阳能资源监测评估,促进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规范、有序发展。以开发区光伏集中应用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组织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建成一批光伏发电示范项目。重点在皖北、江淮丘陵等太阳能资源禀赋较高和边际性土地较多的区域,集中建设一批10兆瓦级大型并网光伏电站。积极发展与建筑结合的城市分布式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在道路、公园、车站等公共设施推广使用光伏电源或风光互补路灯照明,建设一批新能源发电照明示范项目。到2015年,太阳能电站装机总容量达到100兆瓦,建成屋顶光电容量50兆瓦,光伏发电成本降至1元/千瓦时以下。

(2)太阳能热利用。开展太阳能示范城市建设,以保障性住房、12层以下居住建筑和政府机关、学校、医院、宾馆等公共建筑为重点,推进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的规模化高水平应用。到2015年,太阳能热水器总面积1200万平方米。

4.有序开发水能。

坚持工程建设、移民安置和环境保护并重的方针,建成响水涧、佛子岭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绩溪抽水蓄能电站,在建站条件较好的金寨、桐城、宁国、岳西、蚌埠等地争取再开工建设1-2座抽水蓄能电站,保障区域电网运行安全稳定。加强小水电开发管理,以现有水电站的改扩建和小水电基地建设为重点,挖掘小水电开发潜力。在理顺农电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加快小水电供区农网改造。到2015年,小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20万千瓦。

5.积极利用地热能。

按照地热资源开发与水资源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扶持地热能的开发利用,重点抓好地热采暖、地源热泵的推广工作。到2015年,全省地热供暖面积达到2800万平方米,地热供热水量达到300万立方米,地源热泵建筑应用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

6.稳步推进核电前期工作。

按照国家核电的战略布局,在继续做好芜湖、池州核电厂址和安庆高温气冷堆核电项目厂址保护工作的同时,稳步推进核电项目前期工作。

专栏9:“十二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布局

风能开发利用。重点在我省风能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滁州、安庆、宿州、淮北、宣城、合肥等市开发建设一批适用型风电场。

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在我省粮棉油主产区和林业生物质资源丰富地区,新建10座以上装机容量在3万千瓦以内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和气化发电项目;在农林生物质资源剩余物丰富地区,建设一批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生物质液体燃料、生物质集中制供气项目;在中心城市建设10个左右规模适宜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大中型畜禽养殖场、垃圾填埋场以及污水处理厂建设一批沼气发电项目。

太阳能开发利用。依托我省较强的光伏研发实力,主要在皖北、江淮丘陵等太阳能资源较丰富、边际性土地较多区域,建设2-3个示范型10兆瓦级地面并网光伏电站。同时,支持屋顶资源充裕的江南、江北产业集中区和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建设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

地热能开发利用。在沿江地区、皖中盆地、皖南及大别山区,重点抓好地热采暖、地源热泵的推广建设工作,在宾馆、公共建筑、居民小区等建设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

(四)加强能源科技和装备制造。

主动适应能源技术变革和发展的新形势,加大科研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工程示范,加强合资合作,培育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能源技术装备创新发展体系。

1.加强能源技术研发应用。

加强两淮煤炭气化技术攻关,推进以煤气化为基础的电、热、气、醇醚产品多联产技术和新型煤化工技术研发,适时启动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和煤基多联产示范工程。研发大型矿井快速建井、千万吨级矿井综合开采、复杂地质条件下煤炭安全高效开采和先进煤层气开发等技术。建设煤矿瓦斯综合防治示范矿井。开展特高压等先进输电技术应用,加快智能电网相关技术研究。大力发展锂电池、钠电池等大容量、高效率先进储能技术,重点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完善电控管理系统,提升电池的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加快发展天然气储运技术,重点开发天然气液化处理技术装备。加快开发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生产液体燃料关键技术,争取实现商业化应用。

2.增强能源科技研发能力。

充分利用我省科研优势,积极支持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科技创新支撑平台,支持淮南矿业集团通过整合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组建煤炭工程技术研究院,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加强技术服务。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联合,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能源科技攻关,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大能源行业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建立市场化运作为主的投入机制,适当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支持省内有实力的高校和职业院校加强能源专业建设,抓好能源的基础研究和教育工作,鼓励科研机构、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能源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加强能源行业人员执业资格培训考核。

3.加快发展新能源技术装备。

着力提高秸秆等生物质燃料收集、成型、运输、储存、发电等装备研发制造能力,推进高效秸秆气化装置、生物质油生产设备、高效垃圾焚烧锅炉等装备的研制应用,形成高水平的生物质能产业链。

围绕提高光电转换效率,降低光伏发电成本,重点发展兆瓦级以上光伏系统集成装备、太阳能电池组件、逆变器等产品。到2015年,建成一批特色明显、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省级乃至国家级光伏产业基地、光伏电站基地和光伏产品应用示范基地,打造从硅料、太阳能电池(组件)到系统集成、电厂工程总承包的完整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围绕2兆瓦级以上风电设备自主化,重点掌握变速恒频风电机、叶片、大功率风电齿轮箱、轴承和变流器等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实现批量生产。

有选择地发展电机、数字化仪表、高等级电缆、泵阀辅机等核电装备配套产品,加快技术研发,推进批量生产。

4.提升发展传统能源装备。

发展壮大两淮煤机产业基地,建立煤炭企业和设备企业协作联系机制,通过联合重组、合资合作、引进技术等方式,重点发展大功率采煤机、薄煤层采煤机、重型掘进机、成套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矿用电子设备等产品,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进一步壮大电力设备制造业,以合肥、芜湖等市为重点区域,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变压器等输配电设备和系统,重点拓展高压、特高压输配电产品;提升电线电缆集群化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特种电缆;支持企业引进技术或联合重组,发展火电、余热余压发电等配套设备;鼓励发展传感器、管理控制系统等智能电网技术装备。

支持发展天然气储运、加气、液化等设备。支持发展高效清洁煤炭气化炉,替代一般燃煤工业窑炉。

(五)强化能源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加强能源开发利用全过程节约,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1.节约集约开发能源资源。

努力提高煤炭开采水平。积极建设现代化大型煤矿,提高煤矿综采水平。加大煤矿改造力度,促进煤炭产业升级,提高煤矿装备技术水平。优化设计布局,应用无煤柱开采、跨大巷开采、沿空掘巷等采煤工艺,提高工作面、矿井边角煤等回采率。2015年,煤矿平均矿井回采率提高到70%。加快淘汰不符合安全条件、浪费资源、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小煤矿。

2.加强能源资源综合利用。

(1)加强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加强煤矸石、煤矿瓦斯、矿井水等综合利用,2015年,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90%,煤矿瓦斯利用率达到40%,矿井水利用率达到80%。加大天然焦、高岭土、氧化铝等煤炭共伴生资源开发利用力度。

(2)推进非煤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对炼油企业各种放散气体和油渣的回收利用。鼓励钢铁、建材、石化、电厂等企业采取纯低温余热回收发电技术和热的分级利用,实现能源综合利用,提高综合能效,促进节能减排。推广电厂脱硫石膏、磷石膏等工业副产品替代天然石膏。积极组织实施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示范工程,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3)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研究制定天然气等分布式能源规划,综合利用常规和非常规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加快推进城镇公共设施和农村分布式能源建设,推广热电冷联产联供,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3.提高能源转化利用效率。

(1)继续推进电力节能降耗。新建发电项目主要以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为主,加快现役机组技术改造,继续实施“上大压小”工程。加快推进热电联产,实施小锅炉替代工程。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推进电网智能化发展,提高电网效率。进一步做好节能发电调度工作,优先调度清洁高效电源。到2015年,火电供电标准煤耗由2010年的每千瓦时323克下降到310克,城市热电联供机组达到800万千瓦,电网线损率下降到5.8%以下。

(2)不断提高煤制燃料转化效率。综合考虑转化效率和技术成熟度,合理有序建设产业示范项目。鼓励煤制甲醇等向下游延伸,生产烯、醋酸等化工品,替代化工用油。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发展规划查看更多>安徽查看更多>地方十二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