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2)加快石油管网建设。
以保障省内炼油化工基地建设为重点,规划建设原油管道,同时配套建设成品油省级输送主管道,初步形成覆盖全省的成品油管道网络。“十二五”期间,新建原油管道400公里,新增管道输送能力1000万吨。进一步完善成品油输送管网,配合新建和改扩建成品油库。加快区域互联互通,提高成品油管输比例。到2015年,新增成品油管道1500公里,新增成品油输送能力800万吨。
专栏8:“十二五”石油管线建设重点
单位:公里、万吨/年
类别 | 项目名称 | 长度 | 设计规模 |
原油 | 仪征-安庆-九江 | 378 | 1000 |
管道 | (安徽境内) | ||
成品油 | 安庆-合肥 | 168 | 410 |
管道 | 合肥-淮南 | 116 | 245 |
淮南-阜阳 | 142 | 110 | |
阜阳-亳州 | 144 | 45 | |
淮南-蚌埠 | 90 | 75 | |
合肥-六安 | 100 | 70 |
(3)建设油气储备调峰设施。
提高能源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依托国家物资储备现有设施和设备,在合肥规划建设省级大型成品油应急储备库。根据全省天然气管网规划,加快天然气lng、cng储备站和城市调峰设施建设。利用定远盐矿和含山石膏矿采空区,谋划建设天然气储备库和石油战略储备基地。
(4)加强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
利用我省两淮矿区丰富的煤层气资源,进一步加强地面煤层气抽采研究。稳步推进淮南煤制气示范工程。加快宁国页岩气勘探开发。
(三)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
大力开发利用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水电建设,把安徽建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和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基地。进一步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力争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6%左右,为实现全省非化石能源比重和碳减排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1.加快发展风电。
抓住国家鼓励风电发展和风电技术进步的机遇,开展新一轮风能资源勘查和评估,在风力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沿江沿湖、江淮分水岭等区域,按照“统一规划、有序发展”的原则,加快开发建设大中型风电场。同时,积极支持小风电技术和微风电技术,建设一批微风发电示范项目。到2015年,风电并网规模达到150万千瓦左右,年发电量约30亿千瓦时。
2.科学开发生物质能。
(1)生物质燃料。按照“不与民争粮、不与粮争地、不破坏环境”和“定点生产、定向流通、有序发展”的原则,重点推进非粮燃料乙醇试点和以木本油料植物果实、废弃油脂为原料的生物柴油产业化示范。发展秸秆成型燃料、秸秆集中供气。培育大型生物燃料生产龙头企业,配套建设销售网络。到2015年,生物燃料乙醇年生产能力达60万吨,生物柴油达5万吨;生物质成型燃料产量达到100万吨;户用沼气池达到100万口、大中型沼气工程550处。
(2)生物质发电。综合考虑秸秆等农林废弃物还田、饲料和工业等多种用途,合理开展能源化利用。选择秸秆剩余量大的粮棉油主产区和能源林基地,建设一批生物质能发电项目。支持城乡生活垃圾、工业有机废水、污泥和固体废弃物的能源化综合利用,发展秸秆发电、畜禽养殖场沼气发电、垃圾填埋场沼气发电等。到2015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
3.扩大利用太阳能。
(1)太阳能发电。开展太阳能资源监测评估,促进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规范、有序发展。以开发区光伏集中应用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组织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建成一批光伏发电示范项目。重点在皖北、江淮丘陵等太阳能资源禀赋较高和边际性土地较多的区域,集中建设一批10兆瓦级大型并网光伏电站。积极发展与建筑结合的城市分布式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在道路、公园、车站等公共设施推广使用光伏电源或风光互补路灯照明,建设一批新能源发电照明示范项目。到2015年,太阳能电站装机总容量达到100兆瓦,建成屋顶光电容量50兆瓦,光伏发电成本降至1元/千瓦时以下。
(2)太阳能热利用。开展太阳能示范城市建设,以保障性住房、12层以下居住建筑和政府机关、学校、医院、宾馆等公共建筑为重点,推进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的规模化高水平应用。到2015年,太阳能热水器总面积1200万平方米。
4.有序开发水能。
坚持工程建设、移民安置和环境保护并重的方针,建成响水涧、佛子岭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绩溪抽水蓄能电站,在建站条件较好的金寨、桐城、宁国、岳西、蚌埠等地争取再开工建设1-2座抽水蓄能电站,保障区域电网运行安全稳定。加强小水电开发管理,以现有水电站的改扩建和小水电基地建设为重点,挖掘小水电开发潜力。在理顺农电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加快小水电供区农网改造。到2015年,小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20万千瓦。
5.积极利用地热能。
按照地热资源开发与水资源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扶持地热能的开发利用,重点抓好地热采暖、地源热泵的推广工作。到2015年,全省地热供暖面积达到2800万平方米,地热供热水量达到300万立方米,地源热泵建筑应用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
6.稳步推进核电前期工作。
按照国家核电的战略布局,在继续做好芜湖、池州核电厂址和安庆高温气冷堆核电项目厂址保护工作的同时,稳步推进核电项目前期工作。
专栏9:“十二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布局
风能开发利用。重点在我省风能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滁州、安庆、宿州、淮北、宣城、合肥等市开发建设一批适用型风电场。
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在我省粮棉油主产区和林业生物质资源丰富地区,新建10座以上装机容量在3万千瓦以内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和气化发电项目;在农林生物质资源剩余物丰富地区,建设一批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生物质液体燃料、生物质集中制供气项目;在中心城市建设10个左右规模适宜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大中型畜禽养殖场、垃圾填埋场以及污水处理厂建设一批沼气发电项目。
太阳能开发利用。依托我省较强的光伏研发实力,主要在皖北、江淮丘陵等太阳能资源较丰富、边际性土地较多区域,建设2-3个示范型10兆瓦级地面并网光伏电站。同时,支持屋顶资源充裕的江南、江北产业集中区和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建设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
地热能开发利用。在沿江地区、皖中盆地、皖南及大别山区,重点抓好地热采暖、地源热泵的推广建设工作,在宾馆、公共建筑、居民小区等建设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
(四)加强能源科技和装备制造。
主动适应能源技术变革和发展的新形势,加大科研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工程示范,加强合资合作,培育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能源技术装备创新发展体系。
1.加强能源技术研发应用。
加强两淮煤炭气化技术攻关,推进以煤气化为基础的电、热、气、醇醚产品多联产技术和新型煤化工技术研发,适时启动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和煤基多联产示范工程。研发大型矿井快速建井、千万吨级矿井综合开采、复杂地质条件下煤炭安全高效开采和先进煤层气开发等技术。建设煤矿瓦斯综合防治示范矿井。开展特高压等先进输电技术应用,加快智能电网相关技术研究。大力发展锂电池、钠电池等大容量、高效率先进储能技术,重点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完善电控管理系统,提升电池的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加快发展天然气储运技术,重点开发天然气液化处理技术装备。加快开发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生产液体燃料关键技术,争取实现商业化应用。
2.增强能源科技研发能力。
充分利用我省科研优势,积极支持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科技创新支撑平台,支持淮南矿业集团通过整合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组建煤炭工程技术研究院,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加强技术服务。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联合,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能源科技攻关,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大能源行业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建立市场化运作为主的投入机制,适当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支持省内有实力的高校和职业院校加强能源专业建设,抓好能源的基础研究和教育工作,鼓励科研机构、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能源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加强能源行业人员执业资格培训考核。
3.加快发展新能源技术装备。
着力提高秸秆等生物质燃料收集、成型、运输、储存、发电等装备研发制造能力,推进高效秸秆气化装置、生物质油生产设备、高效垃圾焚烧锅炉等装备的研制应用,形成高水平的生物质能产业链。
围绕提高光电转换效率,降低光伏发电成本,重点发展兆瓦级以上光伏系统集成装备、太阳能电池组件、逆变器等产品。到2015年,建成一批特色明显、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省级乃至国家级光伏产业基地、光伏电站基地和光伏产品应用示范基地,打造从硅料、太阳能电池(组件)到系统集成、电厂工程总承包的完整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围绕2兆瓦级以上风电设备自主化,重点掌握变速恒频风电机、叶片、大功率风电齿轮箱、轴承和变流器等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实现批量生产。
有选择地发展电机、数字化仪表、高等级电缆、泵阀辅机等核电装备配套产品,加快技术研发,推进批量生产。
4.提升发展传统能源装备。
发展壮大两淮煤机产业基地,建立煤炭企业和设备企业协作联系机制,通过联合重组、合资合作、引进技术等方式,重点发展大功率采煤机、薄煤层采煤机、重型掘进机、成套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矿用电子设备等产品,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进一步壮大电力设备制造业,以合肥、芜湖等市为重点区域,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变压器等输配电设备和系统,重点拓展高压、特高压输配电产品;提升电线电缆集群化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特种电缆;支持企业引进技术或联合重组,发展火电、余热余压发电等配套设备;鼓励发展传感器、管理控制系统等智能电网技术装备。
支持发展天然气储运、加气、液化等设备。支持发展高效清洁煤炭气化炉,替代一般燃煤工业窑炉。
(五)强化能源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加强能源开发利用全过程节约,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1.节约集约开发能源资源。
努力提高煤炭开采水平。积极建设现代化大型煤矿,提高煤矿综采水平。加大煤矿改造力度,促进煤炭产业升级,提高煤矿装备技术水平。优化设计布局,应用无煤柱开采、跨大巷开采、沿空掘巷等采煤工艺,提高工作面、矿井边角煤等回采率。2015年,煤矿平均矿井回采率提高到70%。加快淘汰不符合安全条件、浪费资源、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小煤矿。
2.加强能源资源综合利用。
(1)加强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加强煤矸石、煤矿瓦斯、矿井水等综合利用,2015年,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90%,煤矿瓦斯利用率达到40%,矿井水利用率达到80%。加大天然焦、高岭土、氧化铝等煤炭共伴生资源开发利用力度。
(2)推进非煤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对炼油企业各种放散气体和油渣的回收利用。鼓励钢铁、建材、石化、电厂等企业采取纯低温余热回收发电技术和热的分级利用,实现能源综合利用,提高综合能效,促进节能减排。推广电厂脱硫石膏、磷石膏等工业副产品替代天然石膏。积极组织实施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示范工程,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3)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研究制定天然气等分布式能源规划,综合利用常规和非常规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加快推进城镇公共设施和农村分布式能源建设,推广热电冷联产联供,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3.提高能源转化利用效率。
(1)继续推进电力节能降耗。新建发电项目主要以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为主,加快现役机组技术改造,继续实施“上大压小”工程。加快推进热电联产,实施小锅炉替代工程。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推进电网智能化发展,提高电网效率。进一步做好节能发电调度工作,优先调度清洁高效电源。到2015年,火电供电标准煤耗由2010年的每千瓦时323克下降到310克,城市热电联供机组达到800万千瓦,电网线损率下降到5.8%以下。
(2)不断提高煤制燃料转化效率。综合考虑转化效率和技术成熟度,合理有序建设产业示范项目。鼓励煤制甲醇等向下游延伸,生产烯、醋酸等化工品,替代化工用油。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7月9日,青海省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玉龙一行赴省能源局,就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相关工作开展调研座谈。座谈会上,省能源局汇报了“十四五”以来全省清洁能源发展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困难及下一步工作思路。截至2025年5月底,全省发电装机7576万千瓦(含储能),其中:水电
为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快电网规划建设的决定》,提高四川省电网建设项目审批效能,加快全省电网规划建设,着力构建更加安全可靠的电力系统,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需要,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研究起草了《关于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快电网规划建设的决定
7月8日,国家能源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邹磊前往雄安新区开展调研,深入了解集团公司在河北省和雄安新区的发展情况。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全面绿色转型,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基地项目建设。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徐新福,党组成员、总
6月25日,锦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协作合力推进全市电网建设的通知(锦政办发〔2025〕9号)。其中提到,电力部门及时组织编制电网规划,电网规划要与能源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有机衔接。电网规划应依法纳入能源发展规划,对无法及时纳入的项目,按法定程序评估后调整。在国土空间规划修编中,应
北极星电力网整理了2025年6月30日至2025年7月4日一周电力项目:涉及火电、水电、核电项目的核准、开工、并网等。火电项目广州知识城恒运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开工6月20日,广州知识城恒运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顺利开工建设。该项目位于广州市黄埔区中新知识城生物安全生产基地内,项目建设2台460兆瓦级(9F
6月25日,山西省能源局、国家能源局山西监管办公印发《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该细则将于2025年8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两年。根据实施细则,山西省的分布式光伏发电上网模式包括全额上网、全部自发自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三种。其中:一般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可选择全部自发自用或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6月25日,山西省能源局、国家能源局山西监管办公室发布关于印发《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文件明确,分布式光伏发电上网模式包括全额上网、全部自发自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三种。自然人户用、非自然人户用分布式光伏可选择全额上网、全部自发自用或者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7月1日,江西洪屏抽水蓄能电站二期项目主体工程正式开工。据悉,洪屏二期工程是“十四五”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也是江西省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工程。项目总装机容量180万千瓦,总投资84.6亿元。
7月1日,慈溪市发展和改革局对舒孝瑜委员与王天慧、邵倩倩代表提出的《关于促进慈溪市工商业储能领域实现更安全、多元化发展的提案》做出答复。其中指出,今年开展“十五五”慈溪市能源发展规划,也将秉持上述思路,凸显对工商业分布式储能领域的关注力度。同时,市供电公司也充分考虑了储能项目的发展
6月30日,辽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协作合力推进全市电网建设的通知(辽市政规发〔2025〕3号),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其中指出,精简优化小微企业配套电网工程行政审批流程,通过告知承诺、审批改备案或取消审批等方式,加快行政审批速度。同步核准电源与配套送出工程,同步办理行政审批要件。同时,
面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新型电力系统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可深度调峰的灵活性煤电起到了促进电网接纳高比例新能源,同时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经济、低碳运行的关键作用。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煤电灵活性改造工作的不断推进,为加快
盛夏如火,奋斗正酣。上半年,中国大唐系统各单位以昂扬的斗志、拼搏的姿态高质量交出“双过半”硬核答卷,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从生产一线到项目现场,广大干部职工锚定目标、争分夺秒,用实干与创新书写中国大唐的使命担当。广东分公司积极主动应对电力市场变化和挑战,深化生产经营联动
7月9日,国新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宣布,我国已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这一突破的背后,是我国电力资源配置格局的历史性重塑。回望来时路,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构想历经二十余载接续探索。2002年,国务院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
7月11日,安徽祁门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新扩建工程(一期)公开招标公告发布。公告显示,该项目招标控制价:111989104.02元,运营费用单价:9.54元/吨。建设地点在祁门经济开发区华扬园,建设规模:祁门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新扩建工程,处理污水主要为园区工业污水和部分生活污水,扩建工程总规模1000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能源集团纪检监察组、安徽省纪委监委消息:国家能源集团原一级业务总监严永胜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能源集团纪检监察组纪律审查和安徽省马鞍山市监察委员会监察调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能源集团纪检监察组、安徽省纪委监委)
7月11日,中节能(肥西)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合肥市肥西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2025年飞灰原灰处置服务公开招标招标公告发布。公告显示,该项目生活垃圾处理总规模为2000吨/日,年处理能力73万吨。配置4×500吨/日焚烧炉,2×22MW凝汽式汽轮机及2×25MW的发电机。本次招标范围为飞灰原灰(转运联单危废名
今年以来,皖能集团公司以党建为舵、以作风为要、以担当为责,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统筹能源保供和创新发展,交出亮眼“半年成绩单”,1至6月实现利润、投资双创新高,同比分别增长13.9%和20.2%。坚持能源主业,全力扛牢保供政治责任,当好能源安全保供省级队。加快支撑性电源建
据北极星风力发电网不完全统计,2025年1-6月共有28个省区市核准了583个风电项目,规模高达76654.01MW。根据项目类型看,其中陆上集中式风电项目389个,总容量51018.31MW;陆上分散式风电项目124个,总容量3292.2MW;海上风电项目6个,总容量3104MW;一体化项目64个,总容量19239.5MW。*注:贵州省为1-4
进入7月份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持续性高温天气,高温带动下电网负荷持续攀升,不少地方电网负荷创新高。对此,电力部门采取不停电作业模式、筹措电力资源、加快电网优化补强等措施,确保电网运行平稳、电力供应有序。“10千伏张管线电流符合要求,可以合上旁路开关。”近日,在江苏盐城陈集镇10千
近日,安徽全椒县110千伏堰陈变电站投运。该变电站是全椒县首座室内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智能变电站,新装主变压器两台,总容量10万千伏安,并配套建设了同塔双回架空线路4.22千米。该变电站投运将解决相邻的3座变电站以及4条线路在迎峰度夏期间的重过载问题,改变4条10千伏配网线路的混合运行现状,
7月10日,东北电网用电负荷首次突破8400万千瓦,电力供应平稳有序。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东北分部近日在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上新”的跨省事故备用容量共享机制在保供中发挥了作用。“备用容量共享机制相当于为电网购买了一份‘备用保险’。”国网东北分部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副总工程师张健男解释,过去,国网
近期多地出现高温天气,带动用电负荷快速增长。在7月4日创下14.65亿千瓦历史新高后,7月7日全国最大电力负荷年内第二次创出历史新高,达到14.67亿千瓦。为积极应对夏季用电高峰,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全力推动增发稳供,保障各类电源“应并尽并、稳发满发”;充分利用特高压通道的资源配置能力,保障电力可
2016年6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电储能参与三北地区电力辅助服务补偿(市场)机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对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第一个给予了电储能参与调峰调频辅助服务的身份的电力政策。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研究部追踪储能相关政策多年,搭建了国内外储能相关政策库
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还存在条块分割、信息共享需打破等一些制度性障碍。智慧城市建设不是简单项目的堆叠,也不是纯技术解决方案的拼凑,而是一个长期、动态、复杂的过程,需要统筹全局、前瞻性考虑,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共同规划,集成整合。在互联网+热潮的影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普及不仅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更加促动了智慧城市的建设步伐。自国家及地方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以来,许多城市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发展重点,目前全国已有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的地级以上城市,总计约250多个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总计划投资规模近万亿
自国家及地方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以来,许多城市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发展重点。互联网+与工业4.0等概念的提出,更是为当前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5月19日,第九届中博会物联网应用暨智慧城市论坛在汉举行。为让智慧城市接地气,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会嘉宾献计献策。数据不开放就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于近日正式颁布。这是中央颁布实施的首份城镇化规划,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的规划。《规划》推动新型城市建设章节中要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智慧城市已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建设脚步日益加快,但在炙手可热的同时,第三方应用的缺乏也使得智慧城市产品活跃度不高。智慧城市爆发式增长近10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提高和改善了我国的城市管理水平,政府管理者和相关企业都在积极探索更加现代化的城市管理方式,从而实现宜居宜业的特色城市,实现
雾霾天、地下水污染正在摧毁着美丽的家园,新鲜的空气、清凉干净的水、绿色的植被已经变得越来越稀缺。未来5年,新一届政府重建“美丽中国”的环保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环保产业正在成为未来10年财富新的增长极。投资金额是决定环保产业发展速度的核心因素。记者注意到,一些机构已经押注环保投资未来10年的发展机会。一季度机构大佬押注环保股截至4月25日,有425家上市公司披露一季度财报,在环保节能板块中的三聚环保、天壕节能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均出现前“公募一哥”王亚伟管理的昀沣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身影,分别持有
广西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新能源产业是指开发利用新的能源资源(包括可再生能源)和对传统能源进行变革更替的过程中形成的相关产业。广西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和优越的新能源发展条件,发展新能源产业有利于保障广西经济发展所需的可持续的能源供应,促进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为贯彻落实《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做大做强做优我区工业的决定》,特制定本规划。一、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我区开发利用新能源起步较晚,但经过近几年的国家政策扶持及积极努力,已初具规模。从1999年开始,广西新建沼气池数量跃居全国首位,占全国年新增总量的三分之一,目前沼气
电力供应是保障国民经济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城市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快“四个中心”建设,以及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都对电力供应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加强对电力建设、运行、管理、消费等的引导,进一步推动本市电力发展,特制定本规划。一、“十一五”时期本市电力发展情况“十一五”期间,围绕举办上海世博会,大力推进电力建设,不断提高电力供应能力,电力建设、结构调整以及电力装备与科技发展等都取得了较大成绩,电力供应基本保障了经
天津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建设独具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筑生态宜居高地的关键时期,是环境保护面临“发展和减排”双重压力、寻求突破的重要时期,也是环境保护协同解决重大问题、初步建立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环保体系的战略机遇期。本规划是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体系中的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旨在通过本规划的实施,正确处理“十二五&rdquo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江西省“十二五”新能源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此件主动公开)江西省“十二五”新能源发展规划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化石资源日趋枯竭和环境问题、气候问题的凸显,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正在成为能源发展的主旋律。国家提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15%,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05年降低40-45%。同时,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正在部署战略性新兴产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