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市场正文

周展宏:华为是不是个庞氏骗局

2013-01-07 14:07来源:财富关键词:华为财报徐直军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华为近四年筹资活动积累现金流出达374亿元,这一点让我有些吃惊,虽然无法知道华为筹资活动的一些细分项目,但我们还是可以算一下大数。华为从09年公布财务报告,因此我们从公开渠道能够掌握的比较详细的财务数据是从2008年开始,也就是说我们能计算最近三年的大数。

09至11这三年,华为的借款增加了63亿元(流入);交易性(或者其他)金融资产减少了37亿元(流入);假设平均每年扩股融资70亿元,三年即融资210亿元(流入);三年的总借款为497亿元,假设贷款利率为7%,则财务费用35亿元(流出);华为08至10年的总利润为516亿元,假设分红比例为60%,则09至11这三年分红总金额为310亿元(流出);上述筹资的现金流汇总的结果是流出了35亿元,与公司近三年筹资活动现金流出233亿元有较大的出入。因此,我推测华为有一项比较大的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出是我之前的分析所忽略了的,这个流出项我认为是公司回购股份的现金流出,近三年约为198亿元。大手笔的分红,大手笔的股票回购,这种情况在上市公司中是非常罕见的,而且股票回购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程序上也比较复杂,回购股票的数量也有诸多限制。华为作为非上市公司,做这些动作就简单得多。

华为大笔的分红和股票回购举动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我认为这是其知本主义的理念在资本运作上的具体体现。早期华为按照每股一元回购股份是知本主义明白无误的表述,这种做法几乎不承认资本的价值,更加强调了有机会入股的“奋斗者”奋斗的重要性,但可能是因此招致了诉讼,公司才将回购价格改为按照每股净资产。现在,公司将每年的利润大部份分掉,对于按照净资产的价格扩股有很现实的意义,正如徐直军在本刊访谈中所言,如果不分掉将会增加员工购股的成本,也使得之前投资的资本的增值,后者恰恰是股票投资中复利的概念,华为是愿不接受这种资本增值的。而在没有按照净资产价格扩股之前,华为就没有这种减少股东权益的压力,分不分红、分多少,并不影响扩股和回购股份时的价格。总之,我个人认为理解华为,就必须理解它的知本主义,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它与其他公司相比显得异类的种种举动。华为大举回购公司的股票,也符合其知本主义的逻辑。华为需要不断地评估员工股东对公司的价值,用华为的语言,就是他们还是不是奋斗者,其奋斗的价值有多高,据此华为需要调整员工在公司的股份数量,这种调整自然会涉及到大量股份的回购和发放。

最后,作一个总结。首先,目前华为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显然非常粗略,但是通过这个粗略的财务报告,我们也能很清楚知道,这是一家创造财富的公司,肯定不是财富的毁灭者。比如其累计交纳的税款超过600亿元,其经营现金流近5年均为正,其筹资活动的现金流最近四年均为负,这与外界想象的大量从员工募资大相径庭。事实上,最近几年,华为除了从员工处募资,也大量分红和回购股份,后两项活动的现金流出远远高于向员工扩股的现金流入,因此,说华为虚拟股融资是个骗局是没有根据的。其次,随着华为越来越透明,外界对华为认可度会越来越高,但是,它独特的知本主义逻辑对于外界理解它仍然是一个障碍。华为的这个理念与我们大脑中固有的企业应当遵循的逻辑有相当大的差异,未来如何将该理念与公众普遍接受的企业理论调和、折衷仍然是一个挑战。华为接受以净资产作价回购和扩股,我认为就是这种调和、折衷的一个具体表现。第三,从华为这个案例上,或许会引发人们思考企业存在的理由究竟是什么?华为认同德鲁克的观点,即创造客户。我觉得如果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企业,它们应当是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组织,比如华为能够降低人们通讯的成本、提高沟通的效率,以它自己的表述是“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第四,华为为社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显然对社会是有价值的,在此基础上,如果它能够持续盈利,那么它就可以持久生存;如果哪一天不能,就会被淘汰,那一天真的到来,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而且华为的管理层似乎也不会吃惊,只是华为的员工股东们也要做好这种准备。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