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市场正文

煤化工企业需要“卧薪尝胆”

2013-07-10 13:53来源:企业观察家关键词:煤化工煤制天然气煤化工企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更需“卧薪尝胆”

煤化工作为缓解我国石油依赖危机的途径,虽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其必要性和战略意义至关重要。目前,煤化工的发展迎来良机,能否承担能源多元化的重担,实现长远发展,笔者认为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延伸产业链。当前我国煤化工项目依赖丰富的煤炭资源,而往往忽视了产业链源头的技术开发和终端的精细化工行业。尽管部分项目涉及下游产品的处理,但是大多由中小企业完成,设备、技术、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使得精细化工的附加利润损失严重。随着北美能源革命的持续,天然气等新能源不断挑战石油的霸主地位,目前全球能源巨头都逐渐向能源多元化方向靠拢。神华、中石油等行业巨头也应考虑不单纯围绕煤炭或石油市场,而是真正实现“煤、油、气”的三位一体化,形成能源产业链上的“大亨”。这样既可以稳定能源供应,又形成竞争格局、打破垄断、全面提升竞争实力。

二是投资整改。煤化工的投资少则几十亿,多则上百亿,投资规模的庞大,让民营资本只能望其项背。投资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主、长期依赖政府政策补贴等都是现阶段我国煤化工项目发展的诟病。近期,中石油高层陆续发出引入民营资本的“信号”,这些都是良好的开端。仅依赖银行信贷是不能满足煤化工大规模商业化的,引入民营资本不仅仅可以分担风险,而且有助于金融市场投资规范化。

三是产业布局。以几年前的甲醇市场为例,2007年煤化工行业膨胀,甲醇需求旺盛。但是到2009年项目建成投产时,甲醇产能过剩,煤化工项目开工率不足50%,损失惨重。煤化工的产业布局方面应以长远战略为主,不应盲目投资。

四是技术和人才。近期,神华煤制油公司宣布,去年神华煤制油产量86万吨,2011年已开始盈利。但是,这个从2006年开建、设计年产108万吨的项目,为何历时6年之后才达到产能设计值的80%?究其原因还是技术问题。世界煤化工巨头南非Sasol、德国的鲁奇等,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掌握了煤化工的全流程,并实现工业化。而我国目前部分煤化工项目的核心技术,仍依赖国外的技术转让或国外专家指导。煤化工企业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放松在科研方面的投入,甚至应该在高校设置长期的专项研究基金进行技术攻关和基础研究。另外,对于就业容量庞大的西部地区,更应提供良好科研平台和生活环境,以吸引高端人才,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因此,煤化工在跌宕起伏的发展路上,有政府政策的帮扶、有环境保护的压制、有能源战略的布局、有商业投资的投机。如果说,当年的煤化工还是稚嫩少年,那么今天它已是茁壮青年,如今迎来良好发展时机,如何乘势突围,实现可持续发展,恐怕更需审时度势、内外兼修。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煤化工查看更多>煤制天然气查看更多>煤化工企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