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IPCC:人为因素系气候变暖主因

2013-11-13 16:25来源:《能源评论》关键词:气候变暖IPCC减排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报告应用气候模式对未来的预估表明,如果太阳辐射没有显著变化以及没有大的火山喷发这些会显著影响气候的自然因素,与1986~2005年的平均气温相比,近期,也就是2016~2035年的平均气温会高出0.3~0.7℃,全球升温的趋势仍然会继续。

报告表明,与1850年到1900年相比,除了最低情景外,在所考虑的其它所有情景下,21世纪末全球表面温度变化都有可能超过1.5℃,而在两个高排放情景下,可能超过2℃。温升会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北冰洋海冰继续萎缩,陆地冰川和冰盖继续消融,而海平面的上升速度也会加快。

中国减排压力上升

温度目标以及对应的浓度和排放目标是联合国气候谈判的核心问题。哥本哈根和坎昆气候大会以来,各国已就全球未来温升水平控制在2℃作为全球长期目标达成了政治共识。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提出气候系统的危险阈值水平为2℃,稳定浓度为450ppm CO2当量。2009年意大利举行的八国峰会将2℃温控目标写入会议决议,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将2℃温控目标写入协议,2010年坎昆协议正式确认该目标。但是由于温升目标本身不能直接分解,如果要对气候谈判和实际政策进程产生影响,还需要进一步将该目标转化为温室气体浓度和排放目标。如上所述,第五次评估报告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进展。

截止到2011年,全球累积CO2排放量已经达到5310亿吨。如果按照最严格的累积排放8000亿吨碳的限制(66%的概率,考虑非CO2辐射强迫的贡献),扣除已有排放量,全球在2012~2100年剩下的排放空间仅为2690亿吨碳。可供参照的是,2010年全球CO2排放量约为91亿吨碳。所以如果按照2010年的排放水平估算,剩下的排放空间仅够全球继续排放30年。

因此,报告引申出来的一个核心结论就是,2℃温升控制目标约束下,所有国家均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排放量巨大,且相对其他国家仍保持较快速度增长,未来的排放空间将会受到严重约束。事实上,中国排放何时能够达到峰值以及峰值水平是多少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国际社会普遍要求中国在2025年前达到排放峰值。

当然,IPCC评估报告基于气候模式所给出的上述结论,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的,只能给出十分宽泛的估值范围,难于给出确切的数值。因此,要基于不确定的科学评估结论去指导要求明确具体目标和责任的全球气候谈判以及相关政策实践,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的邹骥教授评论说,“由温升目标推断的长期排放目标和排放空间数值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它和应对气变社会经济技术措施的不确定性构成了双重不确定性,面对来自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叠加起来的这个双重不确定性,要求我们在确定应对气变目标的战略决策中,进一步发展处理不确定性的科学思维和正确方法,以一种辩证的眼光既重视不断探索这样一个目标趋势,形成不断逼近更精确目标的机制和过程,又不陷入对排放目标和排放空间数值简单机械的理解。”

关于未来碳排放空间的具体数值虽然存在争议,但是总体趋势比较明确,即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全球需要制定更加严格的碳排放约束目标,而中国将是这个进程中的关键角色。发达国家对中国碳减排的要求与压力将与日俱增,而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希望中国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因此,中国在面临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历史时期,将在已有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额外受到来自碳的约束,决定长期发展空间的碳排放空间将肯定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甚至面临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争夺未来发展空间的挑战。同时,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政治中被孤立的风险也在加大,外部发展环境趋于恶化。因此,中国需要在今后几年关于德班平台的谈判中,积极推动和参与相关国际体制机制的建设,妥善处理国际社会对中国减排的压力以及国内尽快实现低碳发展转型二者之间的关系,寻找全球利益和中国利益的平衡点,实现中国国内的低碳发展转型目标和时间表与国际气候进程的契合。(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气候变化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能源与气候经济学项目组”执行主任)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