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评论正文

六问中国核电(图)

2014-03-24 10:14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王晔君 马骏昊关键词:中国核电核安全峰会核电重启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问之“走出去”

中国核电为何“出国难”?

去年10月,国家能源局公布《服务核电企业科学发展协调工作机制实施方案》,首次提出核电“走出去”战略:对核电企业“走出去”给予方向性指引,并推动将核电“走出去”作为我国与潜在核电输入国双边政治、经济交往的重要议题。这为核电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

2012年,中国两家核企各自联手法国阿海珐和美国西屋参与竞购英国Horizon核电项目,当时曾有评论称,“中国正处核电内涝状态,产能严重过剩,国内核电企业向海外市场延伸,正是缓解压力的明智之举”。然而,这种各自为战的策略,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与其他核电列强的竞争能力。最终,这一被多方看好的收购被日本最大工业电子设备制造商日立横刀拦下,致使中国两核电企业无缘此项目。

截至目前,中国核电在“走出去”上成绩依然比较惨淡,根据201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资料,直至去年,中核承建的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2、3号机组开工建设;中广核与罗马尼亚达成合作开发切尔纳沃德核电站3、4号机组意向。此外,除巴基斯坦恰希玛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为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外,在大型百万千瓦级核电的出口领域,中国还是空白。

有专家分析认为,中国核电在自主技术方面的缺失成为中国核电巨头无缘海外项目的重要原因,“中国核电的部分相关技术主要来自外国,因没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很难走向世界市场”。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赵成昆进一步表示,要“走出去”,“首先要拥有核电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没有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在外面就只能当小伙伴”。

在林伯强看来,虽然各企业纷纷抛出“三代核技术”概念,但是如果缺乏实际项目的支撑,走出去还是面临着较难得到外国接受的尴尬。也因此,在上述贺禹等11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呼吁国家尽快批准在国内开工建设,并加快推动其“走出去”。

除了核心技术缺失引发的国内企业在出海路上处于畏手畏脚,强大的海外竞争对手同样增加了国内核电企业们的压力。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沈宏文认为,中国核电在海外扩张过程中将遇到来自欧美和日本核电企业的激烈竞争,能否脱颖而出还需要比较综合实力,尤其是在核电涉及敏感问题之时,中国核电企业很难占到便宜。“未来中国核电巨头海外扩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海外市场的增长预期恐难达到。”

为了应对强势的对手,中国核电企业们选择了抱团,1月15日,由中核、国核技、中广核等三家核电企业联合发起,核电技术开发、工程建设、运营管理、装备制造、工程咨询以及相关金融机构等14家单位参加,成立了中国核电技术装备“走出去”产业联盟。对此,一核电行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出海拼的是核心技术,如果这一点做不到,抱团起到的作用有限。

问之“重启”

核电重启之后的前景几何

日本福岛核事故后,中国核电建设一度陷入低潮。2012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核电安全规划(2011-2020年)》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标志着中国核电正式重启。

但重启后的中国核电也明确了“‘十二五’时期只在沿海安排建设少数经过充分论证的核电项目,不安排内陆核电项目”的基本方针。

何祚庥表示,决定不安排内陆核电项目主要是从安全角度考虑,核电站建在沿海地区风险相对较低。“但由于核电站沿海建设要求较高,往往一个电站就需规划100平方公里的土地,现在沿海土地又贵,建设成本很高,这也是之前核电企业一直要求在内陆建核电站的重要原因。”

何祚庥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目前我国运行核电站和在建核电站都集中在沿海地区,由于沿海空间有限,只在沿海建设核电站,在一定程度上放缓了核电发展的速度,未来核电基本告别“大跃进”发展时代,转向更为稳妥的发展。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中国核电查看更多>核安全峰会查看更多>核电重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