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市场正文

深度访谈:迎接核能发展新春天

2014-04-15 11:33来源:《国企》关键词:中核集团孙勤核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核能安全可靠

记者:一般公众更关心的恐怕是核安全问题,所以才会出现福岛核事故之后的种种恐慌以及连锁反应。那么,核能的安全水平究竟如何?

孙勤:如果做一个对比,1951年美国率先开始采用核能发电以来,全球437个核电机组中仅出现三次事故,其中,两次是人为失误(美国三里岛事件与俄罗斯切尔诺贝利事故),一次是自然灾害(日本福岛核事故)。无论是事故发生率还是事故造成的直接死亡人数,都远远低于经常发生事故的其它一些行业。

不过,由于核事故持续时间长,具有扩散性,所以公众会有一些担心。

正是基于对这一担心的理解,中国在发展核工业方面一直采取了最严格的安全标准。除了国内监管以外,我国还接受国际同行的管理。比如,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每年要派人来进行同行评比。现在,世界上一共有440座核电站,如果要分ABC三档的话,我国的在运核电站都属于A档。

中国核工业产业是在艰难环境中自主研发、自力更生成长起来的,有着较好的工业基础,而且特别注重研发,注重技术改造,不断提升核动力机组的安全性。举个例子,秦山核电1号机组1991年发电以来,我们不断地进行技术改造。到现在,秦山核电1号机组已经完成了1000多项技术改造。

另外,我国对技术人员的培训、要求、考核比较严格,相对来说,投入也比较大,使核电运行一直保持着一个好状态。

严格的管理保证了我国核电行业是安全的。发展核事业50多年来,我国保持了良好的核安全纪录。从1991年秦山核电站开始发电到现在,已经过去20多年了,我国没有发生任何安全事件,安全状况在世界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记者:不少人担心,核项目好比身边的一颗原子弹,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才会出现江门周边民众抵制核燃料产业园的建设的事情。核工业产业是否真的有那么危险?

孙勤:这是一个误解。核武器的材料必须是浓度达到90%以上的高浓铀才会爆炸。核电站用的核材料是低浓的材料,是不会产生核爆炸的。二者的区别好比啤酒跟白酒,白酒用火柴一点可能就烧起来了,啤酒怎么点都烧不起来。福岛爆炸并不是核爆炸,而是锆水在高温下发生反应生成氢气引发的爆炸。

尽管如此,我们也要做好层层防护,不管是核电站,还是开矿、燃料加工、后处理环节,都要不断改进、不断提高,确保整个产业链条始终处于非常安全的状态。中核集团有着完整的核工业体系,在上下游的安全保护工作方面有自身优势。

记者:今年全国“两会”上,又有声音呼吁要尽早启动桃花江等内陆核电项目建设。内陆核电站的安全性与沿海究竟有何区别?

孙勤:有些思维上的误区,老是认为内陆不宜建核电站,实际上,世界上400多个核电站,一半以上都建在内陆。从技术安全上来说,内陆和沿海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只不过工艺上有所差异。比如,沿海建设核电用的是海水冷却,而内陆用的是冷却塔。但是,从反应堆本身的安全要求、安全管理来看,没有本质区别。应该说,核电在沿海是安全的,在内陆同样是安全的。

核能潜力无穷

记者:现在中国核电在整个电力结构中所占比例是多少?在国际上处于怎样的水平?

孙勤:我们核电占全国发电量的2.1%。折算一下的话,每年365天你有7天多时间用的是核电。

全世界的核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15%左右,法国的核电占总发电量为78%,瑞士为40%,美国为20%。而在火电方面,世界平均水平为40%,但中国火电的占比高达75%。

按照国家要求,到2020年清洁能源比例要达到15%,但截至2013年年底,清洁能源比例只有9.8%。我国完成这一目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风电、光电仍然面临技术瓶颈,不适合大规模开发;水电则有着资源量的天花板。目前看,要选择一个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替代能源,非核能莫属。

记者:我知道铀是核电的主要燃料。有说法认为中国是一个贫铀国,大力发展核能会不会面临燃料的短缺?

孙勤:应该说我们国家的铀资源储备还是比较丰富的,只不过以前做的勘探工作还不够。所以,我们现在用三句话来评价我们国家的天然铀资源,就是:“近期有保障,中期有依托,远期有潜力。”

我们要立足两个市场,积极开发国际资源。中核集团“走出去”到海外找矿已经有了重大突破。2011年3月,中核集团首个铀资源海外开发项目——尼日尔阿泽里克铀矿项目正式启动试生产。

未来,随着核电技术的进步,人类利用核能的手段也会发生变化。以正在研究中的核聚变(人造太阳)技术为例,核聚变比核裂变释放出更强的能量,同时不会产生放射性的核废料。它的原料取自海水中的氢同位素——氘、氚。据估计,海洋中的氘、氚资源能够提供人类250亿年的能量消耗(以当今的能量消耗速率计算),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已启动实施,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中国参与了这一计划。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