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察评论正文

化解过剩产能何以屡陷“越调越剩”怪圈?

2014-04-18 10:39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原二军 周迎久关键词:产能过剩治霾唐山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加入WTO对产能过剩的影响深远。2001年11月,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这一特大利好的强力刺激下,我国的出口和投资突飞猛进,经济高速发展导致各种能源全面紧缺,其中钢铁和电力是当时最为紧俏的两大物资。2002年,全国钢铁行业的投资总额达710亿元,比上年增长45.9%,投资增速从此开始出现强劲拉升的势头。

“在投资驱动中,房地产开发带来的影响非常明显。”曹建海说,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来自于土地的拍卖,因为很多地方的财政属于吃饭财政,地方政府就依托于房地产商,那么房地产房价的上涨就推动了投资的需求。

“投资需求和投机需求在房地产业当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再加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大量涌入带来的刚性需求,这样3个需求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供不应求。而房地产发展的背后,就是钢铁、水泥、建材等行业。”

因为选择了偏重化工业发展的经济路径,最终导致了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质量偏低、环境污染重和资源消耗偏大、科技创新不足的现状,也从根本上促成了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消耗、高排放行业的产能过剩。

化解过剩产能何以屡陷“越调越剩”怪圈?

一方面与地方政府的GDP情结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是没有充分发挥好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

尽管钢铁行业利润持续下降,但在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却陷入了“越调越剩”的怪圈之中。

河北省某钢铁大市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例子。从2006年~2013年8月,这个市淘汰炼铁产能2492万吨、炼钢产能2369万吨,拆除高炉123座、转炉82座、电炉20座。然而,近年来全市的钢铁产量仍在增长,2012年全市粗钢产量同比增加了2.09%。钢铁产能“越调越剩”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不少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钢铁产能过剩,除了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预期过于乐观、盲目性的投资分不开之外,更与地方政府的GDP情结有直接关系。

“以钢铁为例,前几年经济形势好,上马钢铁项目就很赚钱。考虑到就业和财政等因素,地方政府就倾向于上马钢铁项目。”河北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岚告诉记者。

“一些地方政府提出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但这些产业不是马上就见效的,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而发展钢铁、水泥等资源型产业,比较顺手。这是政府发展观的问题。”李岚说。

曹建海也认为,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钢铁产业属于规模型经济,特别容易创造GDP。所以很多地方政府偏好于引进这样的项目。

“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清华大学曾做过一个关于GDP考核的调研报告。他们发现,在一些地方,过去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凡是GDP比前任增长到一定倍数以上的,这个地方的市委书记和市长得到提拔的概率就会有很大提高。反之,如果抓环保、民生而在GDP上无法显示出来的,提拔的概率则要低得多。”曹建海说。

“化解过剩产能不容易,控制新增产能则更难。”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河北省就有代表委员一针见血指出,钢铁等行业限产的政策出台多年,但一些企业玩“躲猫猫”,一些地方政府睁一只眼闭

一只眼,结果是产能年年限、年年增,主要原因是这些行业GDP贡献率高,能给地方政府带来政绩。

因此,对于不少地方政府来说,背着GDP的“包袱”,虽屡提对过剩产能“壮士断腕”,但真到砍时却顾虑重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地方政府的顾虑一方面与“钱袋子”有关。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过剩产业是河北省一些地方的看家产业,是经济支柱和重要就业渠道。钢铁等六大高耗能产业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8.2%。放下GDP的“包袱”,化解过剩产能,意味着经济增速降低、就业岗位减少,地方政府怕“伤筋动骨”。

另一方面,这样的顾虑也与“面子”即GDP总量的排名有关。各级地方政府普遍都有这样一种心态:既担心被前边的“标兵”越甩越远,又怕被后边的“追兵”越追越近。

正因为抱着这样的心态,为促使项目尽快上马,一些地方政府默许企业通过化整为零、未批先建、汰小上大等方式回避或规避审批核准。甚至用行政力量直接推动,采取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土地优惠等政策,放任投资者进入本已过热的领域。

李岚认为,现在不少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发展钢铁赚钱,赚了钱又投入钢铁产业中,难以走出来。

除了地方政府的GDP情结之外,过剩产能“屡调屡剩”的另外一个重要原由,是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好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

邢台德龙钢铁董事长丁立国就表示过,企业虽然不赚钱,但转产也很难。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民营钢铁企业老板说:“本来就不赚钱,银行贷款难度又大,现在转产,岂不是‘找死’。”

“很多企业都有这样的顾虑。”李岚说,河北省产能过剩行业集中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领域,均为资金密集型行业,资本流动性差,及时调节产能的弹性较小。不可能像劳动密集型行业一样,用转移员工等办法对产能进行调节。

另外,还有相当的企业当前还对产能过剩还抱有侥幸心理。李岚说,她去一个钢铁大市调研,当地的一位民营钢铁企业老板说,现在是市场寒冬,但寒冬总会过去,依然能迎来红火的那一天。这种“好几年、坏几年”的周期性循环他已经经历过好几次了。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