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评论正文

工信部首发新书解读中国制造2025发展蓝图

2015-08-21 10:02来源:OFweek 工控网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大数据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二)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环境

1.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低收入国家“中低端制造转移”同时发生,对我国形成“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

一方面,高端制造领域出现向发达国家“逆转移”的态势。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各国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美国发布《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德国发布《工业4.0》,日本在《2014制造业白皮书》中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英国发布《英国制造2050》等。目前,制造业向发达国家的回流已经开始。另一方面,越南、印度等一些东南亚国家依靠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也开始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

2.我国也将面临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新挑战。一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强化,我国成为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最严重国家, 2014年上半年的涉案金额52.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6%。二是全球贸易规则也处于重构过程。美国极力推动打造跨太平洋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TPP),美国推动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美欧双方互相降低非关税壁垒,统一各类认证等监管标准,也将挑战我国参与的金砖国家准贸易联盟。全球贸易投资秩序的重建,可能对国内贸易投资产生替代效应,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压力将会增大。

3.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资源能源、生态环境、要素成本等都在发生动态变化,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和要素成本的全面上升,我国制造业原有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消失。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的成本优势已经由2004年的14%下降到2014年的4%,表明在美国生产只比在中国生产贵4%。

4.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中国,各产业部门新的装备需求、人民群众新的消费需求、社会治理服务新的能力需求、国际竞争和国防建设新的安全需求,从生产装备技术水平、消费品品质提升、公共设施设备供给、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可控等各方面,都对制造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正在形成的13多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国内消费市场,是我国制造业所拥有的最大优势。

(三)建设制造强国的任务艰巨而紧迫

1. 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

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尚处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制造—加工—组装”环节。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大量的关键零部件、系统软件和高端装备基本都依赖进口。

2. 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国企业。

首先,我国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整体水平不高。制造业每年直接质量损失超过2000亿元,间接损失超过万亿元。其次,我国企业在品牌设计、品牌建设和品牌维护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2014年,在世界品牌500强中,我国内地仅有29个品牌入选,远低于美国、法国和日本。第三,标准体系整体水平不高。据统计,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占比不到0.5%,标准更新速度缓慢。第四,领军企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远低于工业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34.3万家,但中国大陆地区进入“世界500强”的工业企业仅36家。

原标题:工信部首发新书解读中国制造2025发展蓝图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中国制造2025查看更多>智能制造查看更多>大数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