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全文】甘肃十三五: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行动 着力打造清洁能源大基地

2015-12-03 10:46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电力十三五规划能源十三五规划火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六、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

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是我省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推进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发展,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提升城市带动力,开辟农村广阔发展空间,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一)推进区域联动协调发展。按照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要求,创新区域合作体制机制,构建中部、河西走廊、陇东南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中部经济区率先突破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强化兰州在全省的辐射、带动和支撑作用。围绕打造特色鲜明、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环境优良的现代化新区,加快兰州新区发展,努力打造支撑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推动河西走廊经济区组团联盟发展,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整合要素资源、强化协作互补,提升交通枢纽和经济通道功能,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支柱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陇东南经济区整合协同发展,加快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强资源开发,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建设西部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能源化工基地、有色金属资源开发加工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历史文化生态旅游区。用好国家支持政策,加大对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生态严重退化等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

(二)促进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发展。深入实施中央推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治久安的意见和藏区“十三五”发展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和国家支持临夏州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若干意见,进一步落实我省支持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发展的意见。以建设“两个共同”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目标,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为重点,加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支持力度,完善交通、水利、电力、信息和城镇基础设施,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工程建设,实施游牧民定居提升改造和林区村民住房改造,开展生态补偿试点;稳步壮大以清真食品、畜牧业为主的民族特色优势产业,建设面向中西亚、东南亚的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生产加工基地,促进自然景观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发展民族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水平,提高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保障水平。以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区、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区为重点,着力改善革命老区群众吃住行等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以交通、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以流域治理、退耕还林等为主的生态建设,加快发展石化、煤炭等资源产业和特色优势农业,提升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实现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坚持以人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关键,以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为目的,以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保障,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遵循经济规律优化城镇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协同发展。提高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增强城镇集聚产业功能,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更好融入城镇。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在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植壮大地方财源、加大地方转移支付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市政设施、地下管网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和服务能力。推进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和森林城市建设。坚持产城融合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促进就业创业有机结合。稳妥推进县改市、乡改镇工作。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加大城镇棚户区改造力度,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统筹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推进城镇公共资源向农村延伸,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机制。健全城乡规划,确保落地实施。协调推进城镇化制度改革,全面深化社会保障制度、公共服务等领域改革,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平台,按照建设“一带三区十三板块”的总体布局,坚持保护“祖业”、推动事业、发展产业并举,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建设文化强省。

(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加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全民阅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传播正能量。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加强人才培养。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火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