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陕西西安印发十三五规划:建设超洁净燃煤热电联产机组 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文)

2016-03-23 11:48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热电联产电力十三五规划陕西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二十九章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健全市、区(县)、街(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成全市中心城区15分钟文化圈、乡镇30分钟文化圈。提高市图书馆和档案馆、群众艺术馆、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服务承载力,整合基层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广播室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优化儿童成长社区环境。推进文化设备配送工程、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和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实现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全覆盖。力争到2020年,全市图书(文化)馆80%达到部颁一级标准。100%社区建立妇女之家工作阵地,90%以上城乡社区建立儿童友好家园,新建居民小区设立儿童活动场所。

健全公共文化供给体系。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机制灵活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加强文化人才培养,繁荣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广泛开展公益性文化艺术活动,谋划群众艺术节、阅读文化节等活动,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文化服务机制,推动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等文化惠民工程,扩大引导文化消费。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文化馆(站)年均组织各类群众文体活动1000场,千场戏剧惠民工程每年演出场次增加至1500场。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丰富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方式,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积极构建网上图书馆和方志馆、网上剧场和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络,推进公益性数字出版产品免费下载、阅读和使用,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共建。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与需求的对接、反馈机制。依托红五月音乐会、夏日文化广场、秦腔电视大赛等品牌文化活动,丰富活动内容。

第三十章 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产品市场,规范文化资产和艺术品交易。

加强文化精品创作。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强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文学美术精品创作,做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建立“文艺精品创作专项基金”,扶植推出一批“大戏、大片、大剧、大作”,实施“丝路文明˙西安文脉”重大题材创作工程,全方位展示西安元素和文化内涵,全面提升西安软实力。

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加强大遗址考古发掘调查、本体保护、展示利用、安防监控等工作,实施汉长安城、丰京、阿房宫、杨官寨、姜寨、建章宫、栎阳城等重点遗址保护项目。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力争更多项目入选国家级省级名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场馆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场所。加快建设一批博物馆和方志馆,完成第二轮修志工作和区县年鉴全覆盖。引导行业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健康发展,打造博物馆之城。

第三十一章 扩大文化国际影响力

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将西安历史文化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文明、现代产业元素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不断扩大西安国际、国内知名度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力。

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平台。进一步盘活历史遗产、整合文化资源,打造国际文化节庆交流平台。巩固和发展一批对外宣传阵地,积极谋划丝绸之路文化论坛、长安之窗等文化交流平台。鼓励文化机构与国外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外设立办事机构。积极利用西安领事馆资源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统筹卫星电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资源,构建多层次立体化传播通道。

积极举办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文化城市的交流往来。开展中韩“石榴花之春”文化旅游交流活动,鼓励秦腔、文学陕军、长安画派等文化品牌走出去,策划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文化艺术博览会等国际会展活动。积极承办和举办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音乐节、西安国际艺术节等文化盛会,鼓励高校承办国际性学术会议。加强交流互访,增强文化互信,提高西安文化辐射力。

第八篇 全面保障改善民生 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坚持保基本、兜底线,持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和“幸福城市民生改善计划”,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增进民生福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惠及市民群众。

第三十二章 努力提高就业与收入水平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就业岗位稳步增加、就业人数稳定增长。以重点产业园区、重大产业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就业岗位开发,加快完善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完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扶持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加强就业援助,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健全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服务保障机制。禁止就业性别歧视及其他歧视类行为。统筹做好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确保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明显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不断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拓宽城乡居民租金、利息、股息、红利等增收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积极探索农民增收渠道,加大帮扶和支援力度,推动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加快农村资源资本化和市场化进程,不断提高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优化收入分配机制。积极推进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促进城乡、行业及社会成员间收入分配关系更加合理。坚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并重,继续完善以劳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拟订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分级管理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优化公务员工资结构,建立正常增长机制。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监督,保护合法收入,推进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第三十三章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依法保障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实施13年免费教育。加强教育资助工作,认真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加快城乡一体化教育发展机制,在经费投入、师资配置、设施配套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继续加快城市新区学校建设,推进县城以上城区中小学建设,改善农村地区、贫苦地区办学条件,所有区县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度重视困难群体、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加强和改进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教育,切实办好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学前教育毛入学率稳定在98.5%左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稳定在98.3%以上,三类残疾儿童和少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

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综合素养和业务能力。继续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二期工程,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化发展。加快教育“互联网+”项目应用,以教育信息化全面带动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西安市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推动教师、管理者教育技术能力达标。加快职教资源整合,加强培养社区管理服务、健康养老、家政护工、心理辅导等专业人才,促进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稳步提升。加快推动市属高校转型发展,支持西安文理学院与驻市高校加强合作,共建重点学科及硕士学位授予点。强化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相融合,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继续强化体育艺术教育,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和审美能力。全市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提升市属高校水平为目标,加大对西安文理学院的支持力度,增强学院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使其学科门类不断完善,设施设备逐步完备,力争“十三五”期间成为颇具实力的“西安大学”。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以巩固和深化大学区管理制改革为重点,加快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巩固民办学校初中招生制度改革成果,完善高中阶段教育考试招生模式。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严格教师任职资格和招聘制度,加快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加快教育管办评分离步伐,切实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以实施中小学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为抓手,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加快建设现代大学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

第三十四章 推进健康西安建设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基础医疗服务网络,加强短缺医疗资源配置,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向基层、农村和资源匮乏区域流动,均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布局。建设市、县(区)两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搭建全市居民健康档案和患者电子病历数据管理中心,建设互联共享的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网络,实现居民全市范围内就诊“一卡通”。建立完善并适时调整基本卫生公共服务产品目录。建立家庭签约医生机制,率先实现每个家庭拥有一名合格的签约医生。力争到2020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7.49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医师数达到3.39人,注册护士数达到4.07人。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城区建立医疗联合体加全科医师模式,在远郊区县建立县镇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模式。综合运用医疗、医保、药品、价格、信息等手段,形成不同层级医疗机构间紧密稳定的分工协作机制,建立“首诊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制度,到2020年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以上。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建立区域卫生服务平台,发展远程医疗。增强中医药创新和服务保障能力,到2020年所有区县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

提高健康服务保障水平。加快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健康、医疗应急救治、卫生监管四大体系。开展重点传染病防控、母婴健康安全、慢性非传染病防治和职业病危害防治,通过多种方式降低大病、慢性病医疗费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推进城市新区和农村急救站(点)的建设,在航天基地、三星城等地新建9个急救站,完善急救网络体系。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完善纠纷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积极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健全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落实属地监管责任,严格实施食品药品全过程监管,建立科学权威的检验检测、监测评价等技术支撑体系,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的食品药品安全多元化治理格局。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按国际标准谋划和建设容纳6万人规模的西安奥体中心、西安国际网球中心等体育设施。推进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完善城乡居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在全市149个老旧社区安装全民健身设施,对达到使用年限的健身器材进行更新。实施区县体育场馆设施提升改造工程,建设“西安渭河生态景观区全民健身园区”。大力推进群众体育活动,举办集体育赛事、表演、民俗、旅游、餐饮等各种休闲元素于一体的大型区域性体育活动。到2020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00万,公共体育服务覆盖全民。

加快发展养老事业。加快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行民办公助、公建民营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机构建设和管理运行。推进养老服务业综合试点工作,以医养结合为重点,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建设老年医疗服务护理体系,发展专业康复医疗机构,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康复、老年护理床位。继续实施高龄老人补贴政策,完善老年护理补贴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互助性养老服务机构,逐步形成覆盖区、街道、社区(村)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到2020年,全市养老床位达到6万张以上,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社会养老床位数40张,100%的镇(街)和7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站点。

第三十五章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不断完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办法,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不低于99%。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有序衔接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制度,积极推进基本医保与商业健康保险协调发展,落实异地就医医保结算政策,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城乡妇女生育医疗保健实现全覆盖。健全预防、补偿和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稳步推进全市殡葬制度改革,加快殡仪馆、公益性公墓建设,全市火化率达到90%。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坚持保障兜底和扶贫开发两轮驱动,加强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推进建档立卡,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推进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巩固和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大扶贫”格局,加强对贫困人口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推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统筹,建设以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专项救助为支撑的社会救助体系。开展特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统筹推进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发展,推进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筑牢社会救助底线,提高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水平。加强社会救助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申请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率达100%。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设立帮扶项目、创办服务机构、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社会救助。

提升住房保障水平。全面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建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15.4万套(户)。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提高建设质量,着力解决城镇困难家庭住房问题,完成73个棚户区改造,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23%以上。理顺住房保障工作管理机制,完善准入退出机制,确保公平分配。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加大投资补助力度,着力改善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创新保障住房供给模式,充分利用社会存量房源。实现常住人口低收入住房困难居民应保尽保。

原标题:拆改燃煤锅炉1243台 建设超洁净燃煤热电联产机组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电联产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陕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