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浙江温州十三五规划:加强热电联产等改造 大力推进核能、风能、水能等建设(文)

2016-03-25 10:36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热电联产温州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二节 深度参与全球分工体系

推动外贸“优进优出”。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以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引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加快形成以渠道、品牌、技术、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优势。积极培育出口新增长点,巩固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加快推进服务贸易提质扩量,积极发展离岸服务外包,加快创建省级服务贸易发展基地。推动贸易结构以出口为主向出口、进口并重发展,扩大时尚产品、关键设备、节能降耗环保产品等进口,努力打造东南沿海进口商品集散高地。加快跨境电子商务集聚区建设,培育做强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和综合服务企业,引导大型外贸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境外建立仓储物流基地和电商产业园。“十三五”期间,货物贸易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年均增长达到10%,外贸进口总额年均增长5%。

提升外资利用水平。大力开展国际招商推介活动,探索建立国际投促合作机制,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及产业延伸类、配套类项目,到2020年,力争新增落地总投资额超1亿美元项目10个以上、世界500强或国际行业龙头企业项目15个以上。优化利用外资结构,鼓励外资重点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坚持“引资”与“引才”、“引业”并重,多元引进技术创新机制、先进业务模式、现代管理经验、国际市场渠道等要素。创新利用外资方式,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企业兼并重组,探索民营企业以海外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与外商合资合作,打造民外合作产业发展大平台。“十三五”期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0亿美元。

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优势企业开展境外并购、跨国经营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培育一批本土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加快优势产业有序向境外拓展,探索中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实验区建设。积极推动大企业到境外建立生产基地、研发设计机构、营销中心。引进和培育熟悉国际市场的专业协会、中介组织和管理人才,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专业化服务。创新“走出去”融资担保方式,加大对中小企业政策性进出口信贷、境外投资贷款的金融支持。到2020年,境外中方投资累计达16亿美元。

加快贸易投资便利化。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探索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新型商业模式,健全政府、行业和企业“三位一体”贸易摩擦预警防范和应对机制。加强供应链安全与便利化合作,积极推进跨境监管程序协调,进一步提升通关、检验检疫、外管、出口退税等服务环境。扩大开放投资领域,消除投资壁垒,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完善投资者权益有效保障机制,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改革境外投资管理方式,对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的管理方式,创新完善境外投资服务,促进体系和风险防控监管机制。

第三节 深化多层次开放合作

拓展对外交流合作。大力推进海峡两岸(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深化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建设,承接台湾高新技术产业、海洋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产业转移,到2020年,对台进出口总额达5亿美元,引进涉台项目总投资累计达20亿美元。推动同韩国建立多层次战略合作关系,努力成为中韩自贸协定(FTA)地方重点城市;高起点建设温州韩国产业园,全力打造以高新产业为先导、现代工业为主体、时尚产业为重点的现代产业园区。加强与英美等发达国家在科技创新、人才智库、高端制造、信息经济等领域合作,充分发挥温州肯恩大学合作交流平台功能,推进浙江(温州)-新泽西州产业合作研究院建设。积极参与中非“十大合作计划”,鼓励开展对非投资贸易和产能合作。推进以友好城市为平台的国际城市合作,加强旅游推介,促进国际人文交流。

加强区域协同合作。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关检合作“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改革,加快构建对接长江经济带的现代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产业合作平台建设,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东南门户枢纽。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格局,落实上海自贸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加快探索建立跨境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实施便利化举措。积极促成产业、商贸、金融、财税、土地等国家部委支持海西区建设政策向温州覆盖延伸。加强与其他城市在商贸、科技、信息、人才、金融、旅游、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方面的战略合作,建立健全常态化、制度化的区域合作机制和高效运作体系。进一步做好山海协作、援疆援藏援川等对口支援和对口帮扶工作。

推进“温商回归”。充分发挥温商网络的桥梁作用,大力实施精准招商、点对点招商,突出抓好贸易回归、总部回归、高端项目回归、人才回归、技术回归。加强招商信息化建设,搭建新时期内外温州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打造世界温州人“云社区”,努力实现招商网络与温商网络、温州人网络的有效对接,形成内外温州人互动的良好局面。深入实施“温商领头雁”工程,通过“领头雁”企业带头创业、带动关联产业发展、以商招商、以商招才、以商引资等多种形式助推温商回归。大力弘扬温商精神和温州文化,加强新生代温商间联谊交流,切实引导新生代温商回乡创业。坚持内外温商一视同仁,着力提高温商回归项目履约率、落地率和资金到位率。

第九章 创造高品质的幸福美好生活

加快推进以全面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建立覆盖城乡、体系完整、水平适度、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学有优教”“病有良医”“民有健体”“老有颐养”“居有所安”“劳有厚得”,持续改善民生、增进百姓福祉。

第一节 打造教育现代化强市

完善现代教育体系。构建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加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加快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构建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完成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任务,提升城乡结合部、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与水平,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创建特色示范的普高教育,建立公办普高与民办普高共同发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发展、市县互动和市区协同发展的高中教育发展新格局。构建结构科学的职业教育,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探索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构建学城联动的高等教育,加大对在温各高校的支持力度,加快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能力,打造全省“两创”教育高地。构建开放互动的终身教育,依托学校、科研院校和企业施教机构,建设继续教育基地,发展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构建延伸全纳的特殊教育,建成涵盖从学前三年到高中段的十五年特殊教育体系,不断提升特殊教育质量。

专栏13:教育发展重点任务

学前教育:优化幼儿园布局结构,加快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网络。认定和扶持一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逐年提高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比重。到2020年,等级幼儿园覆盖率95%以上,其中二级以上幼儿园比例达到4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达到80%以上。

义务教育: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加快“新优质学校”培育,精心培育150所“新优质学校”,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到2020年,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占比达98%以上,义务教育办学水平等级学校占比达90%以上。

普高教育:整合办学资源,完善全市高中布局。加大省级特色示范普通高中创建力度,完善普高分层协作机制。推动普高之间、普职之间、普高与高校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推进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完善高中段学校多元招生录取机制。加强普职教育融通发展,畅通普高学校与中职学校之间的学分互认和学生互转通道。到2020年,省级特色示范普通高中达到60%以上。

职业教育: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全面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规模结构和专业结构,中职学校调整为40所左右。实施“名校名师名专业”建设计划,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主动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常态,推进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联动开展技术技能创新。推进经济发达市和人口大县创办高职校区,向南北两翼拓展、服务地方、联动发展。到2020年,建成省等级职校全覆盖,省级以上职业名校10所、现代化专业群(链)12个,“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5%以上。

高等教育:做强做大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两所本科院校,高质量建设温州肯恩大学,促进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温州商学院等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发展。支持在温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共建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基地、大学科技园等科研生产联合体。到2020年,全面完成高校校园建设,普通高校在校生达10.5万人,基本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终身教育: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系统,完善市、县、乡镇(街道)、社区(村)四级社区教育网络,完善“温州市民终身学习在线”公共服务平台。到2020年,市等级社区学校覆盖率达100%。

特殊教育:关注弱势群体教育,积极发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残疾人教育,加强教育、卫生、残联等部门之间的合作。

优化教育资源布局。进一步理顺市、区两级教育管理体制,探索“县管校用”的教师管理机制,建立教师区域间流动的有效机制。进一步完善校网布局和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联盟校、分校、集团校、共同体、城乡委托管理、科研院校附属学校等多种形式,不断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加大市区东部和县域优质教育资源布局建设力度,实施东部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迁建工程、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扩建工程、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新院区及若干个国际学校建设。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深入推进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完善民办学校办学机制、产权机制、人事机制、人才政策,打造一批优质特色的民办学校,努力形成“公办保均衡、民办供选择”的教育新格局。

原标题:加快燃气管道建设与改造大力推进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发电设施建设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热电联产查看更多>温州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