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浙江温州十三五规划:加强热电联产等改造 大力推进核能、风能、水能等建设(文)

2016-03-25 10:36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热电联产温州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专栏11:旅游业提升发展导向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推进旅游与文化、农业、商贸、信息、健康、时尚等融合,大力开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互联网+旅游:发挥全国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省级智慧城市示范试点项目建设优势,支持引导建设智慧景区、智慧旅行社、智慧酒店,深化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与“大旅游”发展相匹配的信息管理平台,提升智慧化管理应用水平。

旅游+文化:以瓯越文化为主体,深入挖掘本地历史和地域文化,引进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演艺集团,策划推出具有温州文化底蕴和特色的大型实景演艺节目,提升旅游城市的文化内涵。

旅游+农林渔业:强化与农业、林业、渔业产业间融合发展的机制创新,充分挖掘森林公园、乡村农庄、海洋牧场等特色资源,开发一批休闲度假、养生健身等旅游产品。

旅游+工业:引导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开辟厂区旅游、非公党建等特色考察旅游。

旅游+体育:建设涉旅体育基地和运动休闲场所,积极举办体育品牌赛事和民间体育活动,着力培育登山、漂流、滑雪、森林徒步、龙舟竞赛等新型体育旅游产品。支持涉旅产业提升发展,加快发展户外用品、游乐设施、游艇房车等旅游装备制造业。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高水平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全力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农业“设施增地”和“机械换人”步伐,稳定粮食生产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深入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民合作体系建设,加快农业电商发展。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培育农业产业集聚区和现代特色农业强镇,大力发展高效特色效益农业,培育和发展品牌农产品,发展休闲农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时尚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第二节 扶持民营企业跨越发展

扶持企业做优做强。深入实施“三名”工程,坚持企业主体与政府引导、联动推进与分级培育、动态管理与优胜劣汰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引导土地、能源、环境容量指标向培育企业重点项目倾斜,支持开展兼并重组,鼓励企业创新投入,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强化人才引留支持等举措,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发展速度快、质量效益好、带动作用明显的领军企业(集团)。大力培育发展“四新”企业,加快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高成长型企业协同发展的企业梯队。深入实施小微企业成长计划,构建小微企业成长的工作机制、服务平台和政策体系,促进小微企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继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推动企业上规升级。引导企业更加重视质量建设、品牌建设和标准建设。

积极引导对接资本市场。围绕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努力推动温州区域资本市场全面建设。多渠道做好资本市场后备资源的发掘和培育工作,加大政策和服务支持力度,探索企业创新与资本市场的对接机制。鼓励和引导实体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各板块,重点支持发展潜力大、产业带动力强、有利于加快区域转型升级的企业在资本市场各板块挂牌上市,到2020年,争取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40家。强化上市公司区域经济发展主力军作用,推动上市公司开展并购重组整合各类资源。

强化行业联盟导向作用。鼓励行业建立同业联盟、异业联盟、产业链联盟,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参与产业技术标准和产业政策制订。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体制改革,逐步将政府事务性、辅助性等职能,以适当方式依法转移给行业协会(商会)承担。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社会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在行业自律、第三方公共服务等方面作用,形成产业组织结构和产业经济结构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局面。

第三节 推进产业供给侧动力培育

培育现代新兴产业。培育产业发展新动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挥产业政策导向和促进竞争功能,培育和发展信息经济、旅游休闲、现代物流、激光与光电、临港石化、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材料、文化创意、生命健康等十大新兴产业,形成具有温州特色的现代新兴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导引,建立健全统计体系和评价体系,实施产业项目动态管理。加快破解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制约,推进一批有引领性、带动力强的项目建设,提升新兴产业发展加速力和承载力。

专栏12:十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信息经济产业:发展以通讯传输设备、计算机网络设备、智能电子设备、智能仪器仪表为代表的电子装备制造业,重点开发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广、附加值高的新型基础元器件和电子材料,培育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打造成为全省重要的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全面推进“电商换市”,培育发展B2B、B2C等一批电子商务平台,培育壮大一批电子商务应用、电子商务配套服务以及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模式的领军企业,加快建设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网站,着力打造集产品时尚和消费时尚于一体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旅游休闲产业:重点发展度假、休闲文化、乡村旅游等创意业态,推进观光型旅游与休闲度假型旅游同步发展,着力打造国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主要布局在雁荡山风景旅游区、永嘉楠溪江风景旅游区、平阳北港生态休闲旅游区、文成百丈漈-飞云湖生态旅游度假区、泰顺廊桥-氡泉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洞头-南麂岛海洋旅游休闲发展带。

现代物流产业:重点发展海铁公空多式联运,积极发展保税物流、冷链物流、快递物流、城市配送等,着力打造联接长三角和海西区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主要布局在瓯江口物流园区(保税)、乐清湾物流园区、潘桥物流园区、江南物流园区等综合性物流园区。

激光与光电产业:重点发展激光器件与应用设备、光电能源、半导体照明、光通信四大领域,基本形成高端要素集聚、创新体系健全、产业配套完善、区域品牌初现的发展态势,形成以温州高新区为核心、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瓯江口新区为两翼的空间布局。

临港石化产业:积极引进大型石化项目,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清洁能源等临港工业,加快港区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造大小门岛临港石化产业园区。

轨道交通产业:重点发展轨道交通机车与配件及配套服务业,形成瓯江口产业集聚区和温州浙南沿海先进装备产业集聚区两大核心区域。

通用航空产业:建设一批通用机场和应急起降点,重点发展通航运营、服务保障等领域,引进培育发展通用航空装备研发制造。主要布局在龙湾和龙港通用航空产业园。

新材料产业:重点培育先进高分子及复合材料、高端金属结构与功能材料两大主导产业。规划建设温州市新材料科技园作为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主平台。建设洞头化工新材料、乐清高端金属新材料、瑞安-平阳先进高分子材料、龙湾高品质特殊钢、苍南印刷包装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基地。

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发展现代传媒业、艺术品业、文化休闲旅游、设计服务业、文化会展业等行业,加快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群,着力打造区域文化创意中心。构建沿瓯江带的文化创意产业轴线、南北密切互动的滨海纵向轴和永嘉楠溪江、文成、泰顺“三片”生态文旅产业布局。

生命健康产业:重点发展医疗健康服务业、生命健康生产制造业(含食品制药机械、中药材种植加工、生物制药、化学制药、医疗器械、保健食品)、中药材种植养殖等产业,成为国家级食品制药设备产业中心、浙南闽北区域医疗健康服务中心。

推进企业减负增效。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狠抓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提升,分类有序化解过剩产能,严格控制增量。创新破产案件审理方式,有效处置僵尸企业,促进企业兼并重整,盘活存量资产,有效解决设施和土地等要素资源闲置浪费问题。全面落实企业税费减免政策,引导企业用好用足优惠政策,千方百计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工业用地成本,有效降低企业商务成本,努力提高企业效益。加强对企业的帮扶,化解企业金融风险,营造扶商、安商、惠商的良好市场环境。

促进“互联网+”跨界融合。实施温州“互联网+”行动计划,构建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努力建设信息经济大市,到2020年,信息化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信息化发展指数达到0.95以上。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研发和在全社会各领域的示范应用,推进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积极做大做强电商经济,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建设,培育发展一批综合性电商街区,率先培育发展微商经济,促进线下与线上融合、实体与网络联动。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创新。

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创新产品和服务供给,全面提升企业制造力、品牌优势和产品质量,促进个性化、多样化消费回流。牢牢把握消费升级的新变化和新市场,积极拓展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等发展新空间,培育教育、健康、文化、体育、家政服务等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潜在消费需求向现实消费的转化, 促进消费稳定增长和结构升级。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完善促进消费政策体系,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第七章 建设生态低碳的绿色家园

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加强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景区化理念实施生态保护和环境美化,促进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努力建设绿色家园。

第一节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

深入实施“五水共治”。积极开展“水岸同治”,重点抓好垃圾河、黑臭河治理,以鳌江水质改善为重点,全面深化瓯江、飞云江、鳌江三大水系重点流域污染综合整治,以温瑞塘河为重点,深化平原河网污染综合整治。继续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基本实现县城和城市建成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抓好农业和农村污染治理,强化畜禽养殖、种植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加强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健全完善水质监控、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全面完成地表水交接断面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到2020年,省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达75%,全面消除地表水劣Ⅴ类水质断面,基本建成美丽浙南水乡、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

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加强雾霾监测预警,改善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严格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抓好高污染燃料锅(窑)炉淘汰改造工作,推动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和煤改气(电);严格控制煤电无序增长,大力发展绿色清洁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深化工业废气治理,重点抓好合成革、涂装等10个主要行业综合治理。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全面淘汰黄标车,积极推进车用油品质量升级和汽车油改气(电);优化城市交通网络和公众出行方式,鼓励发展和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加强建筑工地和道路扬尘控制,开展县城以上城市城区餐饮油烟治理,加强秸秆、垃圾露天焚烧长效管理。到2020年,全市空气质量进一步提升,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7%以上,市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到40微克/立方米。

强化土壤综合治理。实施永久基本农田土壤污染治理,加快农田土壤污染修复示范区建设。理顺土壤保护监管体制,明确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实行严格的土壤保护制度。开展耕地土壤环境监测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建立土壤环境强制调查评估与备案制度。全面推行污染企业原址土地收储流转风险评估,重点保障非工业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强化危险废物和污泥全过程监管,定期对排放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工矿企业以及污水、垃圾、危险废物等处理设施周边土壤进行监测。

原标题:加快燃气管道建设与改造大力推进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发电设施建设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热电联产查看更多>温州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