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浙江温州十三五规划:加强热电联产等改造 大力推进核能、风能、水能等建设(文)

2016-03-25 10:36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热电联产温州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二节 着力培育创新创业主体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完善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作用,大力引进创投基金,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创型中小企业。引导企业完善科技人员企业股权激励机制,加强自主研发机构建设,大力实施重点企业研究院、重大技术攻关、重点创新团队“三位一体”自主创新推进工程,到2020年,各龙头企业、品牌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争取普遍建立研发机构,全市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人员数达到6万人。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互动发展,积极开展产业创新、装备更新、要素利用方式创新、企业组织方式创新。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到2020年,力争全市产值10亿以上企业达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数量翻一番。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政策,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

深化科研机构共享合作。充分利用温州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高校特色资源和优势,加强同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大力引进大院名校和国内外创新资源共建创新载体,兴办各类实验室、公共创新平台,培育和引进新产业。办好中津先进科技研究院、北航温州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温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兰州理工大学温州泵阀工程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成中科院温州生材所。积极探索“政府出资,龙头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合作”的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新路径、新模式,实现项目、资金、人才和场所四到位,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重视人才引进培养。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创新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积极构筑人才政策高地,着力营造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做强做优浙南科技城等人才发展平台,加强省级企业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建设;发挥民营企业集聚人才的主体作用,围绕产业链、科技链打造人才培养链。大力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人才,深入实施领军型创新团队引进培育计划等一批重点人才工程。积极搭建全方位人才服务体系,妥善解决好住房、子女入学、医疗保障、户籍迁移等问题,加强“人才社区”建设,落实人才工作“新政十条”。加快全方位的人才培育体系建设,加大对紧缺型、适用型人才的培育力度,支持“双元制”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温商、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实用人才、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深化人才选拔使用方式改革,完善激励保障机制,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

专栏9:优化人才生态环境十大举措

1.开通一条高层次人才“服务热线”:为国家级、省级、市级领军人才开通“服务热线”,方便人才联络沟通、反映问题,并及时回应,落实责任,跟踪解决。

2.建立一张人才服务清单:对人才创办企业、项目申报、出入境、居留、落户、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事项,梳理完善相关政策,优化服务内容,规范服务流程,明确办理时限,确定人才服务部门及处室、联系人等,形成政策、服务系列清单。

3.推行人才服务“一卡通”:为国家级、省级、市级领军人才发放“一卡通”,人才凭卡可享受信用担保(符合条件的创业企业贴息补助及增信担保)、医疗、机场车站贵宾、景区免门票、体检、疗养等专属优惠待遇和便捷服务。

4.实行人才服务“一站办”:开设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直通车),安排人才服务专员,推行“代办制”“即办制”“速办制”,集中办理或代办人才服务事项,为各类高层次人才提供从洽谈引进到注册落户、创新创业的全程服务。

5.建立一个人才服务难题协调机制:实行人才需求限时办理制和首问责任制,通过服务人才专项例会,及时解决人才反映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6.建好一个人才交流联谊平台:依托人才俱乐部等载体,定期举办人才沙龙、论坛、“鹊桥会”等联谊活动。建立微信群、公众服务号等人才服务信息化平台,打造线上人才交流平台。

7.打造一个和谐的人才文化生态圈:定期为外来人才开展温州文化知识讲座、温州文化旅游等活动,实行温州风景名胜区和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向高层次人才开放,努力创造适合人才创新创业、环境优越、文化包容的发展土壤。

8.拓展一张乡情亲情引才网:抓好“温才回归”工作,建立温籍高端人才资源信息库。深化“智慧温州”“智力返乡”等活动载体,以柔性回归为重点,组织温籍人才回乡开展咨询服务、技术攻关、难题破解等活动。

9.健全一套人才荣誉制度:让高层次人才享受城市最高礼遇,按照结构要求和一定比例,在优秀人才中定向推荐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真正让人才在温州有地位、有声誉。

10.形成一个以情聚才良好工作格局:强化人才工作责任制,完善服务人才制度,打造以人为本的人才发展软环境。

第三节 强化创新创业支撑保障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加强改进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建立以需求和绩效为导向的科技经费管理体制。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健全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理顺科研院所的管理体制,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建设一批行业和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实施科技创新券制度和科技报告制度。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到2020年,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达3000件。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机制,构建行政、司法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推进一批基础较好、有望突破、前景良好的重大科技项目。鼓励采取股份制、共同出资、技术入股等形式组建研发实体,建立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产学研同盟。研究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建立多层次多渠道成果转化投入机制,加强与产业技术创新密切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促进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重大装备消化创新,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化,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超2000亿元。大力推进科技大市场建设,打造区域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培育和繁荣技术市场。

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建立健全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落实人才住房、创业贷款担保贴息、初创期社会保险费补贴等政策措施。加大对创业全链条的支持,完善创新创业支撑产业链及信息、商务等配套服务,推动形成服务创业的市场业态。引导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支持创业企业,探索开展私募股权众筹试点。建立市场化的创新方向选择机制和鼓励创新的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建立创新利益共同体(创新联盟)模式和创新创业失败援助体系,鼓励支持多次创业。探索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支持开办创业相关课程,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院校创办创业学院。

第六章 构建质量效益型的现代产业体系

以“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为指引,以“五一〇”产业为导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存量提升与增量扩大并举,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温州制造和温州服务品牌,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努力构筑我市产业发展新优势。

第一节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提升发展温州制造。编制实施《中国制造2025温州行动纲领》,努力建成以先进装备为核心的智能制造集聚区,全面推进温州由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转变,力争到2020年工业增加值突破2300亿元。推动电气、汽摩配、泵阀等传统制造业向中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大力引进高端引领项目,加强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应用,加快培育一批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加快推进鞋业、服装等传统轻工产业向时尚智造转型,努力提升设计水平,大力培育品牌文化,推广在线定制、众筹设计、线上线下融合等柔性制造模式。加快实施“两化”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分层次推进企业“机器换人”、生产过程智能化和协同制造,全面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机器换人”全覆盖,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2万元/人。积极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实施“温州制造”质量提升计划,加快法规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先进质量文化建设,推动标准强市、品牌强市建设,全面建成质量强市,打响“温州制造”品牌。注重本土建筑业龙头企业培育,大力推进建筑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力争到2020年建筑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

专栏10:五大支柱产业发展方向

电气产业:重点发展智能型、节能型、网络型为特征的第四代低压电器、高压及特高压电器、智能电网设备,打造成为国内领先、国际著名的现代工业电气产业集群。以柳白电气新城为中心,建设乐清湾港区创业创新基地、乐清经济开发区传统优势企业提升基地和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海园区高端制造基地,形成“一城三基地”的空间发展布局。

鞋业产业:重点发展高端商务、时尚休闲、健康舒适、功能专用等鞋类产品,加大产品和营销管理模式创新,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打造国际性区域品牌的示范区。以鹿城“中国鞋都”都市工业区为中心,推进永嘉品牌鞋业产业园、瑞安休闲鞋业产业园和龙湾女鞋特色产业园的提升发展,形成“一区三园”的发展格局。

服装产业:重点发展高端西服、商务休闲服、时尚女装、潮流童装等主导产品,提升温州服装的设计水平、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打造“中国服装品牌中心城市”。按照“一核引领南北拓展”的产业规划布局,在鹿城滨江时尚引领区、瓯海商务中心区、龙湾高新科技园、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布局发展总部型服装企业,打造“都市时尚服装中心”;在南片,重点建设平阳服饰园区,打造“现代服装生产基地”;在北片,重点建设永嘉服装辅料园,打造“现代服装辅料生产基地”。

汽摩配产业:重点发展特种车辆、总成化模块、智能汽车电子、电子控制系统、线控系统产品等领域,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汽摩配生产基地。以瑞安市国际汽摩配产业园为中心,推进平阳县新兴产业园区汽摩配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和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海园区汽车制造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一中心两基地”的空间发展布局。

泵阀产业:重点发展耐高温、耐高压、耐腐蚀、智能控制等高端阀门项目,注重铸(锻)、电机、智能执行器等配套件项目建设,打造全国最大的智能化系统流程装备创新设计和制造基地,以及全球重要泵阀产业集群之一。推进永嘉工业园区泵阀产业转型升级和系统流程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促进龙湾阀门生产基地的扩容提升,形成“一区一基地”的空间布局。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与生产制造的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突出发展金融、信息、商务、科创等重点领域。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加快推进商贸、教育文化、生命健康等服务业发展。大力推进服务业强县(市、区)建设,提升发展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积极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平台,深化各类服务业改革试点。加快服务业品质塑造和质量提升,促进服务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依托港口、机场、铁路、公路等交通枢纽,加强智能化物流基地建设,培育和引进一批大中型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实施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将旅游业打造成为千亿级产业,加快推进雁楠旅游一体化,积极打造洞头国家海洋公园、环飞云湖国家公园,支持平阳、文成、泰顺、苍南融入浙皖闽赣国家东部生态旅游实验区,打响“神奇山水˙传奇温州”品牌。积极化解房地产库存,扩大有效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原标题:加快燃气管道建设与改造大力推进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发电设施建设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热电联产查看更多>温州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