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赣州市十三五规划:重点推进大型火电项目 新建一批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全文)

2016-03-31 10:39来源:赣南日报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火电项目赣州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林业提升工程:实施防护林体系、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等项目,着力构建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林下经济工程:规划林-药栽培34000公顷、林-菌栽培5500公顷,林-菜栽培2000公

顷、林-畜养殖80万头、林-禽养殖1500万羽、林-驯繁养殖100万头(只、羽)。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强珍稀野生动植物原地保护、生物种质保护。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工程:积极创建生态文明市,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

绿色产业工程:在赣州、龙南、瑞金国家级经开区和部分省级园区实施一批循环化改造项目。

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实施一批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发展壮大一批相关企业,实现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目标。

重点工业行业清洁生产工程:指导重点行业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大幅削减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推进生产过程协同资源化处理废弃物示范项目。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工程:加快推进赣州高新区等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生态文明展示带工程:依托峰山自然风光,沿赣江、章江、贡江、桃江建设生态文明展示带。

第三节 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

按照以人为本、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原则,深入开展净空、净土、净水行动,加快解决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

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重点行业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改造升级工程,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加快实施“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大幅度降低污染物排放。加大施工扬尘、矿山扬尘和城市扬尘监管。大力开展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实施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开展细颗粒物实时监测,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

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饮用水源保护,全面推进涵养区、源头区等水源地环境整治,加强供水全过程管理,确保饮用水安全。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减少水体污染。加强流域范围水环境综合治理,强化水污染源头治理,对环境敏感区、生态脆弱区、水环境容量不足的区域,制定严格的水污染排放标准。实施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推行城镇雨污分流,提高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强化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土壤污染分类防治,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强化工业污染场地治理,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严格控制新增土壤污染。大力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加大种养业特别是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净化农产品产地和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强化章江、贡江流域等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加大有害废弃物的回收力度,加强危险废弃物污染防治,有效降低环境风险。加快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收集储运系统,推进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

实施矿山生态恢复治理计划。开展光伏废弃矿山试点,实施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及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和国有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加大对无主尾矿库治理力度,妥善处理处置矿渣等大宗固体废物。推动大余西华山钨矿等申报建设国家矿山公园。

专栏12

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改造升级工程:实施重点行业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改造升级项目。

生态监测工程:实施水、大气、土壤、重点源等生态环境监测站点建设,形成完备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水源地环境整治工程:重点实施水资源节约与集约利用、水土污染源综合治理、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河湖防洪减灾、流域综合管理与监控能力建设等项目。

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一批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和乡镇污水处理厂,新增日处理污水63万吨,建设污水管网1000公里,提高污水管网覆盖率。

农村环境整治工程:连片整治村庄3381个,重点开展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等。实施农业面污染源整治项目,建设大型沼气工程20处,推广高床养殖节水减污技术+农业综合利用猪场100个。

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在大余、崇义、章贡区—赣县、南康、定南、会昌等地开展重点示范区及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防治,主要包括产业淘汰退出、污染源综合治理、矿山环境综合整治、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等。

垃圾处理工程: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处置工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理等项目,改善人居生活环境。

土壤环境治理工程:开展土壤质量现状调查,建立土壤质量现状数据库,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建立基于农业产地环境安全的污染监控预警体系和风险管理决策体系,开展污染土壤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工程建设等。

废弃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工程:实施寻乌、信丰、龙南、全南等废弃稀土矿山生态环境整治项目,龙南、寻乌、全南、定南、大余、崇义等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项目,信丰、龙南、宁都、于都、崇义等采煤沉陷区搬迁改造项目。

第四节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

严守生态红线、总量控制、准入门槛,建立源头防治、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以严格的制度体系保护生态环境。

完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水土保持等绿色发展指标纳入市县科学发展综合考评指标体系,并提高绿色发展考核指标权重,强化指标约束。按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实施差别化考核制度和奖惩机制。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及问责制,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加快推动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制度。建立整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制度,健全涉河、涉湖规划制度。积极推行党政“一把手”负责的“河(库)长制”,对河湖生命健康负总责。

推动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和环境损害补偿机制。争取尽快实施东江源生态补偿试点,推进赣江源生态补偿试点,建立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探索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和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积极与生态受益地区、流域下游地区开展生态合作、生态共建。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和环境损害补偿机制,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以及矿山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证金制度,对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承担相应的生态补偿责任。

健全生态资源市场化机制。推进合同能源和合同水资源管理。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探索节能量、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推进碳汇造林和碳减排指标有偿使用交易。建立水权交易市场,开展水权交易试点,探索水权交易制度,鼓励和引导地区间、用水户间的水权交易。

创新环境治理机制。积极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引入社会力量投入环境污染治理。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污许可制度。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建立企业违法排放黑名单制度。开展环境保护督察巡视,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严格环保执法,创新和完善公众参与环境监督保护的机制。建立完善区域、流域环境执法督查协作机制,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

第十三章 推进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始终坚持民生优先,最大限度解决民生需求,回应民生关切,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

第一节 提高就业质量

强化就业优先战略,围绕多就业、就好业,建立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体制机制,推进劳动者充分就业、平等就业、和谐就业。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打破城乡、行业分割和身份、性别歧视,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鼓励大众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充分发挥小微企业就业主渠道作用。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贫困家庭子女、失学青少年、农民工、失业人员、残疾人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支持工业园区企业定向培训、符合条件的培训机构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劳动参与率和劳动生产率。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工人培养模式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支持企业以新招用青年劳动者和新转岗人员为重点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加强对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服务。

优化就业环境。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劳动力在地区、行业和企业间自由流动。消除影响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第二节 增加居民收入

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拓宽居民增收渠道。健全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最低工资增长机制,推行企业集体协商制度,推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改革,落实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制度,发展劳务经济,保持居民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健全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鼓励支持城乡居民依法开展投资经营活动,提高财产性收入比重。挖掘农业增收潜力,拓展农村二三产业增收空间,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提高居民收入含金量。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集中更多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显著提高居民转移性收入。落实扶贫济困的税收政策,减轻中低收入者和小微企业负担。减少城乡居民消费公共服务支出,提高居民收入的含金量。完善并落实慈善捐赠税收合理政策,鼓励高收入者回馈社会、扶贫济困。

缩小收入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规范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秩序。建立健全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长效机制,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第三节 全面建成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为重点,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标准,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立社会关爱机制,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火电项目查看更多>赣州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