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湖北省十三五规划:以自建火电电源点为主 推进输配电价改革(全文)

2016-04-11 13:39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火电湖北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二、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

加快实施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碾盘山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重要水利工程,加快王英富水水资源配置工程、“中国农谷”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开展“一江三河”水系连通工程、神农溪引江补汉引水工程前期工作,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建设。

加快构筑多水源互联互调、安全可靠的城乡区域用水保障网,加强城市应急和备用水源建设,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备用水源要具备供水条件。

三、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

加快推进农村水利重点工程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推进长山泵站大型灌区和7处中型灌区建设。继续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新增农村水电装机容量54.96万千瓦。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率达到85%。

专栏12 水利基础设施重大工程

大江大河治理工程:开展三峡后续工作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及岸坡影响处理工程、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工程、汉江干流河道治理工程(含东荆河),加快洪湖分蓄洪区东分块、杜家台分蓄洪区、华阳河蓄滞洪区、邓小两湖蓄洪区的蓄洪工程及安全工程建设。

重要支流综合治理工程:加快实施汉江中下游、长江支流荆南四河、清江、府澴河、沮漳河、陆水、浠水等重要支流综合治理工程。

重要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实施武汉、荆州、黄石、襄阳、宜昌、十堰、荆门、恩施、鄂州、咸宁、黄冈等大中城市防洪排涝工程。

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推进乡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完善重点旱区抗旱体系,完成广水、枣阳等23个严重和主要受旱县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加强当阳、红安等34个一般受旱县乡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

重点水源工程:实施方家畈、箩筐岩等43座中型水库建设工程,推进199座小型水库建设。

重点引调水工程:完成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主体工程,推进神农溪引江补汉引水工程、“一江三河”水系连通工程、“中国农谷”水资源配置工程以及王英富水水资源配置工程等重点工程前期工作。实施一批重点区域水系连通工程。加强江汉平原水安全保障战略工程研究。

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完成已纳入国家规划的32座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新建长山泵站大型灌区及其它7处中型灌区。实施四湖流域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和更新改造,长湖、洪湖堤防加固建设,六大人工渠道清淤疏浚、护坡等综合治理工程。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施灌区末级渠系、田间工程配套和小微型水源工程,加强监利县等75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

第八章 推进绿色低碳新发展

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以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加快构建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在绿色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

第一节 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

坚持节约优先,加强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精细管理,推进能源、土地、水、矿产资源高效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一、推动能源消费革命

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积极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创建活动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实施重点产业能效提升计划,深入开展节能改造、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等重点工程。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和供热计量改造,全面推广应用绿色建筑和建材。积极推广节能和新能源交通运输装备。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农业生产设备。大力发展能源新技术,推广清洁集约用能。加强能源需求侧管理,执行区域差别化能源政策,强化重点领域用能管理和重点耗能行业的能效管理。加强节能评估审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内。

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加强土地用途空间管制,强化对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时序安排的调控,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推动城乡土地综合利用,有序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积极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用地示范省。

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积极开发和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实施节水灌溉工程,提高灌溉用水利用率。鼓励水资源紧缺地区发展节水耐旱作物。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效标识制度,开展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抓好工业重点领域节水,加快淘汰企业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积极开发和推广源头减量、循环利用、零排放的节水技术和模式。实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推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合理制定农业用水价格。

四、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

加强优势矿产、急缺矿产和战略性新兴矿产勘查。完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制度,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以能源、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为重点,提高资源采选回收率,加强低品位、难选冶、共伴生矿产的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废弃矿山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支持黄石工矿废弃地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创建全国绿色矿业示范区。

第二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加快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倡导绿色消费模式,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一、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

大力推进企业间、行业间、产业间循环发展模式,形成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相互耦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构建纵向闭合、横向联系的循环型产业体系。加大循环经济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和推广应用,引导企业开展循环型生产、清洁生产,促进源头减量。推动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提高产业关联度和循环化程度,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组织实施循环经济试点,推进产业园区、示范基地、试点城市等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建设。

二、推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

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回收体系。鼓励企业开发城市矿产资源,开展城市矿产交易。开展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开发利用,发展再制造和再生利用产品。培育发展再生资源龙头企业,加强行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引导再生资源利用企业集聚发展,延长产业链,形成覆盖分拣、拆解、加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

三、推行绿色消费

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形成全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合理消费、理性消费和清洁消费,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鼓励使用再生产品、绿色产品、能效标识产品、再制造产品、节能节水低碳认证产品和环境标识产品。加快建立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扎实推进“限塑”工作。推广绿色包装,限制过度包装。推广城市公共交通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带头厉行节约,力戒奢侈消费,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专栏13 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工程

循环经济十大示范工程:实施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工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示范工程、城市矿产基地建设示范工程、再制造产业化示范试点工程、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示范试点工程、生产过程协同资源化处理废弃物示范工程、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循环型服务业示范工程、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产业化示范推广工程。

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创建工程: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率先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培育工程:示范企业(园区)的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单位产值能耗、物耗、水耗、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等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

第三节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以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大对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一、着力改善环境质量

以“三江、五湖、六库”为重点,采取工程建设与管控措施相结合、生态修复与污染治理相结合、湖泊治理与河网治理相结合等措施,恢复江湖自然连通,全面推进“治污水、净湖水、保江水、促节水”。强化良好水体、饮用水水源地和珍稀水生物保护区等重要水域保护。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实施污染严重水体清单管理,基本消除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水体黑臭现象。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加强河湖保护,努力实现河湖水域不萎缩、功能不衰减、生态不恶化,重塑“千湖之省”生态品牌。

突出源头治理,加强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深化以PM10、PM2.5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深化工业污染治理,加快城区重污染企业搬迁和改造升级。全面提升油品质量,深入推进机动车污染防治。切实加强工地和道路扬尘污染管控。继续开展烟花爆竹禁限放。全面实现秸秆综合利用,严禁秸秆露天焚烧。切实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强化空气污染应急管理,促进全省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

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实施土壤污染分类防治。加强土壤修复技术攻关,推广应用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复合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在武汉硚口古田化工区、江汉平原粮棉产区、江汉油田采油区、荆襄磷矿和孝感黄麦岭磷矿区、葛店化工厂有机污染区、大冶有色金属冶炼区等区域,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

专栏14 环境污染治理重大工程

水环境治理工程:实施良好湖泊生态保护工程、汉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清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四湖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城镇污水治理及地下水污染治理试点工程等。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实施城市煤改气工程、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机动车(船)排放达标及污染防治工程、城市扬尘综合整治工程、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工程、重金属污染排放治理工程等。

土壤污染防治工程:实施地膜、农药包装物等农田废弃物污染治理工程、区域性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治理工程、受污染农产品产地和工矿业土地污染综合整治示范工程等。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科学划分禁养区、控养区和可养区,调整优化养殖场布局。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鼓励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户和散养户适度集中,对污染物统一收集治理。加强水产养殖业污染治理,推广清水养殖、稻田养殖等生态养殖技术。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火电查看更多>湖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