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北京市十三五规划:华能三期投入运营关停最后一台燃煤机组 清洁能源供热达到95%以上

2016-04-14 08:35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北京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二、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是养老服务发展的重点。实施居家养老幸福工程,着力推动养老服务覆盖所有城乡社区,为居家老人提供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便利化的养老服务。

提供全面有力的社区支持。以街道乡镇养老照料中心为重要节点,强化其在居家助老、社区托老、服务派送、技能培训、服务管理等方面的枢纽和辐射作用。在社区设置综合养老服务设施,整合日间照料、文化休闲、健康管理、居家服务等功能。提高社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为老服务能力。提升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构建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配送系统,建立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支持农村地区发展养老服务。培育高水平的居家养老服务商。

促进健康服务优质便捷。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通过内设医疗机构、与周边医疗机构签约合作、远程医疗服务等多种方式为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支撑。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居家老人提供健康管理、慢病防治、家庭护理、紧急救援等服务。将利用率不高的医疗资源转型为专业化的老年护理设施。关注老年人精神健康,鼓励专业机构和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对失能失智老人给予特殊照顾,加强对阿兹海默症预防、治疗、护理常识的宣传,推广防走失手环使用。

三、完善公共养老服务设施

发挥政府和社会的合力,推动建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服务高效的公共养老服务设施体系。进一步明确各级各类公共养老服务设施的类型、功能、标准等,确保梯度清晰、功能衔接。2020年每千名户籍老人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40张,为失能老人等服务的护养型床位达到总床位数的70%。加大管理改革和政策创新力度,改造提升街道、乡镇现有公办养老机构,提高床位的使用率。严格限定公办养老机构的接收对象,建立并完善评估登记和分类入住机制,优先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

第五章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随着社会利益更加多元、诉求更加多样,社会治理面临更复杂的形势和更高的要求。“十三五”时期,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实现社会安定有序。

一、优化社会治理格局

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形成保障社会和谐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合力,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厘清政府社会治理职责,推进政社分开,推动部分政府职能事项向社会转移。完善政府提供社会服务模式,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大力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社会治理、提供社会服务。

积极培育社会组织。进一步发挥群团组织在凝聚社会组织中的枢纽作用,逐步实现“枢纽型”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全覆盖。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对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由民政部门直接登记。着力培育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类社会组织,引导社会组织面向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领域开展公益服务。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动态监管,推进社会组织信用体系建设,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完善退出机制。

鼓励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自觉性、“社会和谐人人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社会治理决策公开征询等机制,拓宽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渠道,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健全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体制机制,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管理工作体系。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要带头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创新。

二、夯实社会治理基础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层基础,要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夯实基层基础。

创新街道社区治理模式。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组织、以社区服务站为工作平台,社区社会组织和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的新型社区治理体系。全面推进居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拓宽居民参与的范围和途径。健全以基层为重点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整合街道乡镇社区服务资源,为居民提供更多养老、文化、体育、娱乐等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推进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十个覆盖工程”,基本实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全覆盖。

构建和睦互助的邻里关系。充分利用社区现有服务用房,不断挖掘各类空间资源,增加、改造相关设施,为居民提供更多温馨开放的社区公共空间。加强社区文明建设,强化以认同感为纽带的和谐社区,形成和睦相处的社区氛围。

建设智慧服务社区。统筹建设便民服务终端网络,加强社区服务资源信息的集成利用,支持建立便捷高效的生活服务智能配送体系,促进社会管理和服务数据一次采集、资源多方共享、问题联动解决,实现“智慧社区、便捷生活”。

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社区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壮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增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能力。完善社区工作者培养、使用、管理、激励制度,形成结构合理、发展渠道畅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健全社区志愿者登记注册制度,吸纳更多的社区居民就近参与各类社区志愿服务活动。2020年将社区志愿者注册率提高到居民人口的15%,持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社区工作者占社区工作者总人数的比例提高到50%。

第六章 推动京津冀公共服务一体化

提高区域整体就业水平,促进人力资源在区域内顺畅流动,协同发展教育、卫生、养老等社会事业,推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公共服务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成果,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大区域、更多的人民群众。

一、推动人力资源顺畅流动

健全一体化的就业服务机制,落实好国家社会保障转移接续政策,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在更大的空间内实现就业。

加强区域劳动就业服务。推动建立开放、有序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区域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建立区域内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和劳务协作会商机制。完善人力资源流动政策,建立区域相互衔接的劳动用工政策和人才政策,推进资质互认。建立区域内转移就业协作机制。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协作机制,共建共享公共就业实训基地。

推动区域社会保障有序衔接。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重点,推动实现三地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推进建设京津冀社会保障一卡通。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管理措施,推动京津冀医疗保险定点机构互认,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推进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

二、促进公共服务协作发展

建立区域社会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机制,发挥好北京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共建共享社会公共服务。

推动区域教育合作发展。完善区域教育合作机制,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共同提高区域教育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中心城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向远郊区和周边地区辐射,推动一体化学校、集团学校、联盟学校在课程教学、文化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共建共享。推动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支持有条件的职业院校通过搬迁、办分校、联合办学等方式向外疏解,探索建立京津冀职业教育集团。鼓励扶持在京高校通过合作办学、学科共建等多种模式,开展区域教育合作。支持组建"京津冀高等学校联盟",促进高教科研资源共享。

深化医疗卫生协作联动。协同建设区域分级诊疗体系,引导在京医院通过异地开办分院、合作办医、专科协作、组建医疗联合体或医院集团、开展远程医疗、派驻专家、交流进修等多种方式,共同提升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方便群众就近就医。支持在北京周边地区合作共建一批高水平的护理院和康复医院。推动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立区域内双向转诊和检查结果互认制度。推进区域内执业医师一体化注册管理和多点执业,促进医疗人才流动。协同推动采供血、疾控和卫生应急合作,完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

推进区域养老服务合作发展。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基地合作机制,促进医养结合。鼓励健康养老服务机构通过托管、合作等方式输出服务品牌和管理经验,提升区域健康养老服务水平。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北京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