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甘肃十三五规划:推进调峰火电和热电联产项目建设 布局一批低热值煤发电厂(全文)

2016-05-04 08:33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甘肃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八章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按照稳粮增收、优化结构、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要求,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国家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第一节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围绕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保增收,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产供销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紧盯市场需求,倒逼生产加工,加快农产品基础建设,强化农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推动农业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增强农业竞争力。进一步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加强农业现代化基础建设,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整治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设施设备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增产增效、农业产业化提升、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等重大工程。推进粮食等农产品主产区建设,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快国家玉米制种基地建设,落实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保障粮食安全。

深入推进“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突出国家级与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旱作农业示范区、农垦国有农场、特色产业种植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旱作农业、高效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着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培育提升10个以上大型上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10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建设1000个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扶持10000个示范性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2020年全省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520万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专栏8: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1.示范引领区。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农垦国有农场、龙头企业种养基地及条件适宜地区为重点,发挥规模优势与管理优势,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全程机械化服务,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加快推进区。支持河西走廊灌区、沿黄灌区、陇东优势产区和城市近郊区加快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田间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精品农业、外向型农业和城郊生态休闲农业。

3.重点攻坚区。大力改善陇南丘陵山地和陇东陇中旱作农业区生产条件,优化种养结构,完善良种良法配套,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和粮食主产区。加快高寒牧区、南部山区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建设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

第二节建设国家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发挥我省光热资源丰富、土壤无污染等独特优势,围绕绿色化引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效益化提升,强化农产品品质、品种、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地域特色鲜明的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发展壮大粮食生产、草食畜牧业、设施蔬菜、优质林果业,提升马铃薯、中药材、现代制种、酿酒原料和木本油料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小杂粮、百合、甜高粱、油橄榄、花椒、核桃以及牛羊肉、乳制品等特色农畜产品和药菜产业,通过引进、培育、推广,加大对品质好、产量高、优良乡土农畜品种的扩繁,推进畜禽养殖加工一体化。支持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为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国家地理保护标志农产品开发认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培育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有竞争力的绿色品牌。2020年全省特色优势产业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0%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5%,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8%,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产品产量比重达到60%。

专栏9: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1.粮食生产基地。稳定河西及沿黄灌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陇中、陇东旱作农业,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主攻玉米和马铃薯两大高产作物,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建设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提升粮食安全和供给保障能力。

2.草食畜牧业基地。以河西和陇东为主建设肉牛产业带,以甘南为重点建设牦牛藏羊产业带,以河西走廊、中部、南部为重点打造肉羊产业带。统筹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草畜产业协调发展,建设规模化、标准化草产业基地。以肉牛、肉羊产业大县为重点,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打造清真肉类和乳品生产基地。

3.优质林果基地。以陇东、陇南和中部等区域为重点,打造优质苹果产业基地。稳步发展陇南优质核桃、油橄榄等木本油料,河西走廊优质设施葡萄、皇冠梨、大枣、枸杞等特色优势果品生产基地。

4.设施蔬菜基地。以河西灌区、沿黄灌区、渭河流域、洮河流域、泾河流域、“两江一水”流域为重点,打造特色优质蔬菜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与中部、陇东、陇南等区域相适应的设施蔬菜生产,加强高原夏菜品牌建设,适度发展河西非耕地设施蔬菜生产。

5.中药材基地。以定西、陇南等为重点,建设陇南山地、陇中陇东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河西走廊等四大中药材种植区,大力发展当归、黄(红)芪、党参、甘草、大黄、柴胡、板蓝根、枸杞、黄芩、款冬花等十大陇药百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

6.现代制种基地。加快建设河西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和特色瓜菜花卉种子生产基地,推进以定西为主的中药材种苗良种体系和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天水、酒泉航天育种基地和武威重离子辐照育种基地以及临夏为主的油菜种子基地建设。

7.酿酒原料基地。以河西走廊和沿黄灌区为重点,发展啤酒大麦、啤酒花和酿酒葡萄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酿酒原料生产与加工基地。

8.农产品物流基地。依托重点农产品产区,加快综合性农产品交易中心和专业批发市场建设,配套建设区域性冷链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建设服务全省、面向全国的大型农产品物流基地。

第三节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需求,坚持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完善良种繁育、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扶持培育专业化标准化农资供给、耕作、收获、疫病和虫害防治、储运等经营性服务组织,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研发和推广,强化乡镇农技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实现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全覆盖。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强化农产品安全保障,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农业标准化和质量安全,建立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加工包装等地方标准体系,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实行严格的农业投入品生产使用和监管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切实保障食品安全。强化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区域性专业市场、产地专业市场和集散市场等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支持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重点县乡农贸市场建设,完善农产品冷链体系,健全物流配送体系,鼓励发展农社对接、农超对接、直销直供、电商网购等新型流通业态。发挥供销社等作用,打造双向物流平台。

第四节推进农业农村改革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融资工作,规范林权抵押融资。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探索对财政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进行股权量化到户,推进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业设施等资源资产参股到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或其他农业项目,提高农民流转、务工、分红等收益。引导农村集体所有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使用权有序流转。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开展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有机结合,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支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积极利用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稳步开展农民合作社产业资金互助和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试点,加大财政对主要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力度,探索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商业性农业保险。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和农垦办社会职能改革,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第四篇提升支撑保障,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支持西部地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机遇,加快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补齐短板,消除瓶颈制约,构建现代交通和综合网络体系,提升支撑保障能力。

第九章加强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着力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实施“6873”交通突破行动,强化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进一步完善路网结构,实现公路畅通、铁路连通、航路广通,提升承东启西、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能力。

统筹规划建设公路、铁路、航空等配套支撑的交通运输网络。强化国省高速公路、干线铁路等骨干路网建设,以构建东西千里大通道、南北横向高速通道和打通断头路为重点,加快中部地区城际间快速通道建设,强化河西地区大通道地位,完善陇东南地区路网结构,全面提升区域和城乡交通服务水平。实施市州行政中心和县级节点、重要交通枢纽、物流节点城市、重点景区道路互联互通工程,加强省际出口通道连接和与周边省区区际联通,推进省内一般干线公路联网加密。优化枢纽布局,提升兰州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统筹规划大兰州经济区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布局,建设大兰州城际综合快速路网和区域路网。打造酒嘉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天水、武威、张掖、平(凉)庆(阳)等重要交通枢纽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省新增公路通车里程600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7300公里,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比重和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比重双双达到80%以上,县县通高速,乡镇通国省道,村村通沥青(水泥)路,重点旅游景区道路与干线公路实现联网,5A级旅游景区高速公路连通,4A级旅游景区按一级公路规划布线;建成铁路3400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超过7200公里;加快干线机场改扩建,积极推进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建设,拓展省内通达国内、国际及地区航线网络,实现市州铁路和机场基本覆盖。

专栏10: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重点

1.高速铁路。建成宝鸡至兰州客运专线、银川至西安铁路、中卫至兰州客运专线、兰州至张掖铁路三四线,积极推进敦煌客运专线、定西至平凉至庆阳客运专线、西宁至合作至成都铁路、兰州至天水城际铁路、甘南至昌都铁路等前期工作。

2.普速铁路。建成兰州至重庆铁路、敦煌至格尔木铁路、干武铁路增建二线、额济纳至哈密铁路、兰州至合作铁路、兰州铁路综合货场,积极推进省内规划的天水至陇南铁路、环县至海原至中川铁路、宝鸡至中卫铁路增建二线、西安至平凉铁路增建二线、镜铁山至木里铁路以及环兰州城际铁路、阳平关至陇南至九寨沟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

3.民航机场。加快兰州中川机场三期、嘉峪关机场、敦煌机场改扩建工程,建成陇南成州机场,新建平凉机场、武威机场,推进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和张掖机场扩建,开展临夏、白银、定西、临洮、夏官营等支线机场项目前期工作。

4.国家高速公路。加快兰海高速临洮至渭源至武都段、连霍高速兰州南绕城段、京新高速白疙瘩至明水段、银昆高速彭阳至大桥村段、柳格高速敦煌至当金山段、乌玛高速景泰至中川机场段、中川机场至兰州段(兰州中通道)、合作至碌曲段、银百高速甜水堡至罗儿沟圈段、平绵高速平凉至天水段和武都至九寨沟段、张汶高速张掖至扁都口段和赛尔龙至郎木寺段等项目建设。

5.地方高速公路。加快我省重点省级高速公路与国家高速公路联网建设,推进兰州北绕城东段、北山至武威至仙米寺、肃州至航天城、两当至徽县、双城至达里加、兰州南至永靖段、庆阳至平凉四十里铺、静宁至庄浪、白银至中川机场、打扮梁至庆城、正宁至榆林子、临夏至积石山、卓尼至合作、迭部至九寨沟、灵台至华亭、张家川至天水、会宁至通渭、尕秀至玛曲、舟曲至迭部、肃北至阿克塞、张掖至肃南等省级高速公路项目建设。争取建设定西至临洮、定西至通渭、景泰至会宁、夏河至同仁、西和至宕昌等省级高速公路项目。

6.普通国省道。加快重点国省道瓶颈路段和断头路建设,实施调整新增普通国省道升级改造,推进通乡连镇普通国省道建设,优先支持革命老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干线公路网断头路、出口路、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和重点产业园区连接线建设。

第二节   加快水利设施建设

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着力实施“6363”水利保障行动,加快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实现黄河、长江、河西内陆河三大流域水资源统筹配置,加强水源涵养和生态修复,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实施水资源配置、区域供水、农村供水、农田节水、防洪减灾、水生态保护六大工程,努力实现供水安全、防洪安全、水生态安全三大目标。推进水源工程、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一体化建设运营,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水权、水价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到2020年,新增水资源配置能力5.4亿立方米以上,县级以上城市和工业园区供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

专栏11:水利建设重点工程

1.水资源配置。配套完善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建设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加快白龙江引水、引哈济党、引大济西、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马莲河水利枢纽等引调水工程前期工作,破解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长江及内陆河流域水资源保障能力。

2.区域供水。加快建设兰州市水源地、引黄济临、天水城区供水、引洮济合等工程,推进民勤红崖山水库加高扩建、张掖红山湾、庆阳小盘河、平凉崆峒水库改扩建等一批大中型水库工程建设,有序做好城市备用水源工程建设。

3.农村供水。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进一步健全农村供水网络,继续加大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提高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供水保证率。

4.农田节水。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建设河西走廊国家级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支持陇中、陇东南特色农业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实施大型灌区、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和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加快末级渠系、田间配套和高标准梯田建设,因地制宜实施五小水利工程。2020年全省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00万亩,梯田面积达到3500万亩。

5.防洪减灾。统筹防洪工程和路堤建设,实施黄河甘肃段防洪工程,完成21条江河主要支流和内陆河重点河段防洪治理以及176条中小河流、68条山洪沟道重点治理。加快抗旱应急水源项目建设,完善86个县区山洪灾害防治预警体系,全省重点江河、中小河流重要河段、重点城市防洪能力达到国家设防标准。

6.水生态保护。推进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和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加强水源涵养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2%以上,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万平方公里。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甘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