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甘肃十三五规划:推进调峰火电和热电联产项目建设 布局一批低热值煤发电厂(全文)

2016-05-04 08:33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甘肃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六章推动工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发展

坚持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工业强省战略,实施“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质量和效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第一节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强化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和支撑作用,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改革重组,增强产业分工协作和配套能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从半成品向产成品转化,从粗放低效向优质高效提升,从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从短链向全链循环发展,选准价值链高端加大转型升级力度,改变以“原”字号和“初”字号为主的产品结构,改变企业产品结构单一、产业行业上下游不配套的局面,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和转型升级,重塑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势。运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煤电化冶循环发展、新能源与现代高载能耦合发展,加快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煤炭电力、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围绕重点产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关键技术的协同攻关创新,支持骨干企业瞄准国内外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质量效益、能效环保、安全生产等水平,加大技术和产品创新,提高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加快产品结构升级换代,建设兰州、庆阳为重点的国家战略性石化产业基地,金昌、白银、兰州等为重点的国家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嘉峪关为重点的优质钢材生产及加工基地,陇东、酒嘉为重点的煤炭清洁利用转化基地,兰州、天水、酒泉等为重点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域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基地等6大产业基地,打造石油化工及合成材料、有色金属新材料、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绿色生态农产品加工等8大产业链。

发挥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优势,抓住产业转移机遇,积极发展上连现代农业、下连千家万户餐桌安全放心的食品工业,引进知名企业,发展优势产品,扩大本地和周边区域市场占有率,拓展中亚西亚等国际市场。推进建材行业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和产品结构调整,加快新工艺推广应用,积极发展节能、节材、轻量化、高品质新型绿色建材产品。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枯竭城市、产业衰退地区培育多元新兴产业体系。

专栏6:打造传统优势产业8大产业链

1.石油化工及合成材料产业链。以兰州石化、庆阳石化为重点,积极推进兰州石化搬迁改造、庆阳石化600万吨改扩建等重点工程,支持玉门石化扩大特种润滑产品生产规模,积极发展PX和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基本化工原料,进一步向特种橡胶、工程塑料、聚酯纤维、特种涂料、化工助剂等材料延伸,打造超千亿元石油化工及合成材料产业链。

2.新型化工材料产业链。以兰州、白银地区骨干企业为重点,积极发展氯碱化工、盐硝化工、硫化工等产业,延伸发展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下游产业和聚氨酯、碳纤维、水性树脂等新型化工材料,打造千亿元新型化工材料产业链。

3.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链。依托金川公司、白银公司、酒钢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镍及镍基合金、钴基合金、铜及铜合金材料、钨钼合金、镍钴铜粉体材料、镍钴铜金属盐化工材料、高精度铜板带、铜基多元合金材料、铝基和铝合金、铅锌等有色金属新材料,积极向轨道交通用铝、建筑铝型材、汽车轮毂、铝制车厢及集装箱、铝膜板、铝制换热器等终端产品延伸,打造超千亿元镍铜钴和铝合金新材料等精深加工产业链。

4.冶金新材料产业链。以酒钢及下游企业为重点,推进冶金与电力、煤化工等产业耦合发展。加快轨道交通用钢、结构用钢、涂镀层板等产品发展,积极发展优质合金钢、高端不锈钢和高强度建筑用钢及下游产品,加快向精品钢转型,打造超千亿元冶金新材料产业链。

5.稀土功能材料和电池材料产业链。以甘肃稀土公司为重点,积极发展稀土永磁、稀土贮氢、稀土发光、稀土研磨等稀土功能材料。以金川公司为重点,大力发展系列四氧化三钴、系列三元前驱体、覆钴球镍等镍氢和锂离子等电池新材料,以及锂电池用碳负极、电解液材料和隔膜材料,打造千亿元稀土功能材料和电池材料产业链。

6.煤炭高效清洁利用产业链。围绕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加快实施大型坑口煤电项目及煤化工示范项目,推动煤电化一体化发展,积极向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领域拓展延伸。以酒嘉为重点,加大煤炭分质利用,推进煤气净化利用、煤焦油深加工以及洁净煤等工艺技术和产品开发,提高煤炭利用附加值,打造千亿元煤炭高效清洁利用产业链。

7.装备制造产业链。以兰州、天水、酒嘉为重点,支持兰石集团、长城电工、中车集团、建投装备、星火、金风等骨干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石化装备、轨道交通、新能源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真空设备、风动设备、特专用设备、电工电器及配套基础零部件等制造水平,发展新能源汽车、建筑装备等产业,按照互联网+基地(机场)+制造+运营(租赁)的思路,积极发展通用航空和房车维修制造产业,打造千亿元装备制造产业链。

8.绿色生态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马铃薯、草食畜、新型食品、经济林果、蔬菜和酿酒原料等特色产业,建设以定西为主的全国商品薯基地及精深加工基地,发展壮大临夏、甘南特色清真肉制品和皮革精深加工产业,建设以河西为主的国家大型制种基地和优质葡萄酒生产基地,支持陇东南特色林果业贮藏、配送及加工基地建设,打造千亿元绿色生态农产品加工产业链。

第二节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按照市场主导、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引领发展的要求,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和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型煤化工、现代服务业、公共安全等领域为重点,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攻坚战,开展优势产业链培育行动,提高创新能力,培育骨干企业,聚焦创新经济新业态,培育发展新动能,引领产业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培育一批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点。实施“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加快网络协同制造、智能制造、3D打印和增材制造等新兴行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围绕高端制造、绿色发展需求,构建新一代材料产业体系,形成规模化市场供给能力。抓住新兴生物产业迅猛兴起和健康产业快速发展机遇,推动中药新药和疫苗创制,发展保健类产品,推进生物育种规模化发展,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大力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继续发展壮大新能源,加快煤炭清洁利用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促进大数据广泛应用,推动集成电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等行业发展壮大。培育发展100户骨干企业,打造50条百亿元产业链。

专栏7: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

1.新能源。加快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二期和金武千万千瓦级风光互补发电基地以及白银、庆阳环县、定西通渭等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推进金昌、张掖、天水等地区分散式风电场建设;建设敦煌、肃州、金塔、嘉峪关、高台等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和敦煌、金塔光热发电示范基地;有序发展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能源、地热能,强化新能源电力外送和就地消纳转化,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和光热发电示范基地。

2.新材料。依托金川公司、白银公司等大型企业,加快推进国家有色金属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培育新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国家重要的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加大特种新材料技术研发,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和高端结构材料等新材料,重点发展镍钴合金材料、铜铝合金材料、稀贵金属材料、动力电池材料、化工催化剂和助剂、水性涂料、航天和动车等领域基础材料,加大碳纤维、石墨烯、凹凸棒等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拓展新材料发展领域。

3.先进装备和智能制造。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积极发展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加强产业链协作,创新制造模式。强化高端装备、智能装备研发,提高系统集成能力,推动产品研发、系统集成创新与产业化协同发展。支持重点企业参与国家大型装备制造研发生产,推动整机生产企业与零部件、原材料生产企业整合发展,构建新型制造业体系。

4.生物医药。加快兰州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和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强生物制药、重大新药研发和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加工与品种开发,积极发展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天然药物等产业;以道地药材基地和中医药产业园为依托,做大做强陇药产业,培育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药材加工企业,推进中药材生产标准化、中药加工制造现代化、中药仓储交易信息化,大力发展现代中藏药、生物制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加快培育现代中医药大品种,发展中药配方颗粒、保健品和提取物生产,实施当归等道地药材全产业链开发。加快兰州、武威重离子治疗肿瘤基地和诊疗设备产业园建设。

5.信息技术。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加快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和云计算中心、物联网产业园建设,支持兰州高新区和天水、敦煌软件产业园建设。发挥兰州、天水电子产业集聚优势,实施兰州新区北大众志“中国芯”、华天集成电路封装生产线改造等产业化项目,加快发展电子元器件、电子信息材料、应用电子设备生产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6.节能环保。围绕节能、污染防治、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等领域,加强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发展高效节能、资源循环利用、大气治理、污水处理等先进技术和专业化服务,培育壮大节能电气设备、环保技术设备、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再制造和节水设备研发制造等产业,推进兰州新区等节能环保产业园建设,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为新的增长点。

7.新型煤化工。探索油煤共炼技术,促进煤化工与石油化工产业相互耦合和协同发展,利用先进煤化工技术,加快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等示范项目建设。采用先进煤炭清洁利用技术,推动煤炭深度转化,实现煤炭资源高效清洁利用,提高资源附加值。

8.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现代金融、信息消费、养老及保健养生等服务业,推动“互联网+”在服务业领域的应用与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把现代服务业培育成支柱产业。

9.公共安全。围绕环境安全、食品安全、生产安全、核安全、社会安全以及防灾减灾和检验检疫等领域,支持公共安全集成系统和装备产品的技术开发、研制、实验、测试、技术专利转让和成果转化,加快发展具有我省优势的安全技术、安全装备、应急装备、安全检测等安全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

第三节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水平

深入推进质量强省战略,着力提升企业技术标准等水平,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实施质量品牌创建行动,建立完善推动品牌发展的长效机制和制度措施,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提升内在素质,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提高产品质量信誉、品牌附加值和企业软实力。建立健全标准化工作体制机制,完善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地方标准体系,加快检验检测认证技术服务业发展,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提升计量服务和保障能力。

第四节推动产业集聚和军民融合发展

依据区域资源禀赋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向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以及工业集中区集聚,改造提升县区工业集中区,支持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适宜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发展“飞地经济”,加快建设兰州新区市州产业园。抓住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提升产业承接转移能力的机遇,加快兰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发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平台作用,积极承接能源资源开发、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现代服务、高技术、加工贸易等产业转移,提升产业配套、孵化、培育能力,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推进审批制度、财税金融、土地利用、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等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和活力。

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促进信息、技术、人才、设施等要素军地双向流动、渗透兼容,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实现军地共建共享共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推动军用设施向民用开放和基础领域军民合建共用。支持军工企业跨行业合作,加快“军转民”、“民参军”项目建设,推动建立军民两用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等,建设科技、交通、气象等军地信息共享平台。支持兰州、天水、白银等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

第七章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把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

第一节推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

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改造提升居民家庭服务、餐饮住宿、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引导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转变,积极培育传统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和持续动力。健全城乡居民家庭服务体系,整合、充实、升级家庭服务业公共平台,健全服务网络,推动家庭服务市场多层次、多形式发展。完善社区服务网点,鼓励发展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多样化服务。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连锁经营企业,鼓励老字号企业创新服务和商业模式,支持跨业发展和集团化网络化经营。加快城镇生活性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在有条件的乡村建立综合性服务网点,提高农村居民生活便利化水平。实施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工程,合理规划城乡流通基础设施布局,积极发展商贸综合服务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以及重要商品储备设施、大型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农村邮政物流设施、快件集散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等,推动传统商贸流通服务业转变经营模式,加快升级改造。创新住宿餐饮行业营销模式和服务方式,利用互联网大力发展连锁化、品牌化经营,积极发展绿色饭店、特色餐饮、预订平台、中央厨房、餐饮配送等服务业态和配套设施,突出我省餐饮服务业地域、民族等特色优势,以品牌建设为重点,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质量服务标准,促进传统住宿餐饮业升级。

第二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现代服务业支撑和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引导企业细化专业分工,增强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养老及保健养生等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现代物流业。优化现代物流建设布局,推进以兰白为核心的大兰州区域物流中心建设,提升酒嘉、金武、天水、平庆区域性物流枢纽地位,建设张掖、陇南、定西、临夏、甘南重要物流节点,构建“一中心四枢纽五节点”现代物流发展格局。继续推进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物流集散中心、电子商务平台等建设,依托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实施城市共同配送、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电商与快递物流、国际物流、中药材现代物流、物流信息化、应急物流等重点物流工程,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培育发展保税物流、国际中转、国际配送等跨国物流,支持物流业转型升级,依托龙头企业,打造现代物流战略联盟,建设服务全国、面向“一带一路”的物流集散大枢纽。

金融服务业。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和政策环境,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金融市场托管、交易、清算系统,丰富金融产品体系,鼓励金融中介机构发展,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拓宽保险服务领域,构建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中介服务等现代金融体系。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县域分支机构,支持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快发展,推进农村信用社现代银行制度建设,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有序发展村镇银行、合作金融、产业资金互助等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信贷机构,加快发展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公司,支持设立民营银行、地方法人保险机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金融资产交易中心、金融租赁公司,继续引进国内外银行来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建设兰州区域性金融中心。

信息服务业。以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为重点,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积极开拓增值电信、互联网内容产业、网络电视、网络教育、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新兴市场,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系统集成供应商、网络增值运营商、解决方案服务商。推动移动支付等跨行业业务发展,加快网络零售平台建设。支持电信、广电运营单位和制造企业通过定制、集中采购等方式开展合作,推进网络信息技术与服务模式融合创新。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实施“信息惠民”工程。建立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和社会化开发利用,发展地理信息服务。

商务服务业。加强专业化、开放型设计中心建设,提升检验检测、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能力。积极发展会展和节会经济,强化展馆设施建设,完善场馆功能,加强与全国行业协会、国际会展机构的交流合作,培育多种会展业主体和品牌展会,发展国际化、专业化、贸易型为主的会展,举办具有产业和地方特色的常设性会展。大力发展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认证许可、信用评估等专业服务,推动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发展。加快发展项目策划、并购重组、财务顾问等企业管理服务。规范发展人事代理、人才推荐、人员培训、劳务派遣等人力资源服务。推进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脱钩,引导中介机构独立、依法、客观执业,规范中介服务市场秩序。

养老及保健养生服务业。发挥我省中医药文化与健康养生资源丰富的优势,促进中医药产业、中医文化、保健养生深度融合,推进以中藏医药为特色的养老及保健养生服务业发展。以国家养老健康试点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实施养老床位和健康服务产业行动计划,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建设养老基地,加快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和天水麦积、张掖甘州全国综合养老示范基地及临夏市国家级少数民族社会福利服务示范区、庆阳市省级养老示范基地等建设,支持兰州安宁仁寿山、临夏永靖黄河三峡太极岛等健康养老产业基地建设。统筹居家和机构养老、城市和农村养老,推进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旅游等融合发展,加强养老护理人员、专业服务人员培训。每年建成1000个以上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2020年养老服务设施覆盖全省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乡镇和60%以上农村社区,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35张。

第三节促进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

依托丰富的历史、人文、民族、自然等资源,大力发展古色、绿色、红色、特色等彩色旅游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兰州黄河风情线、敦煌莫高窟—月牙泉、崆峒山、嘉峪关、麦积山、张掖丹霞、金色大道—马踏飞燕等20个大景区建设,在市(州)布局建成30个精品景区,在县(市、区)布局建成50个特色景区。突出河西丝绸之路、陇东南祭祖圣地及养生保健、陇中黄河风情民族特色旅游三大品牌,打造华夏寻根线、中医药养生线、红色旅游线等主题线路,建设华夏祖脉旅游圈等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提升兰州、酒泉、天水、张掖、武威、平凉、嘉峪关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发展水平,加快建设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河西走廊文化生态保护区、陇东南文化历史区、兰州都市现代文化产业区,推动临夏国家级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园、庆阳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等发展,壮大伏羲文化旅游产业,支持区域文化旅游联盟发展。

强化基础设施和旅游业配套功能,加快3A级以上景区、重点乡村旅游区以及机场、车站等集散中心布局建设,推进智慧型旅游城市、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创建。实施旅游发展环境优化、旅游发展空间拓展、旅游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建设、旅游扶贫和品牌提升等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和农家乐,培育发展自驾、低空、户外、徒步、冰雪、运动体验等新型旅游业态,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加强与周边省区和丝绸之路沿线省份的跨区域旅游合作,加快以大景区为重点的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敦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优化旅游环境,打响“精品丝路˙绚丽甘肃”旅游品牌,建设旅游强省。2020年,旅游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发展的富民产业和支柱产业。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甘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