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甘肃十三五规划:推进调峰火电和热电联产项目建设 布局一批低热值煤发电厂(全文)

2016-05-04 08:33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甘肃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十八章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

坚持节约优先,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巩固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第一节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落实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完善循环型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社会体系,巩固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成效。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支持清洁生产,发展再制造产业,加强煤炭、矿产、工业废渣、余热余压余气等资源综合利用。继续实施农业节水节肥节药推广工程和秸秆、尾菜、废旧农膜等种养殖废弃物再利用工程。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推动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和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积极推进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试点城市等建设。争取国家在甘肃布局民用航空器、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加快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工程、示范市县和示范企业(园区)创建工作。

第二节全力推进资源节约

落实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高效利用。严格执行节能评估审查制度,继续抓好工业、建筑、交通领域节能管理,不断加强农业、商务、公共机构领域节能工作,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深入开展重点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大力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等节能重点工程。推进兰州市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进一步完善能源统计制度,强化节能监察。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和“一票否决”。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鼓励水权流转,实行农业用水计量终端水价、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加强重点行业节水技术改造,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推动污水再生利用和苦咸水、矿井水、雨洪资源综合利用。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调整建设用地结构,降低工业用地比例,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做好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工作。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创建活动。

第三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制定实施全省工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加快推进金昌低碳城市试点,开展国家级兰州区域工业绿色转型试点和嘉峪关低碳工业园区试点,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和农村太阳能暖房建设,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积极开展温室气体减排与控制技术、低碳城镇集成示范技术等研发应用。编制省级温室气体清单报告,落实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及核查制度。倡导绿色消费和生活模式,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自行车、步行道系统。

第十九章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加强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一节建立自然资源管理制度

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逐步推进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的统一确权登记,明确国土空间的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监管者及其责任。完善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明确各类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边界,实现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按质量分级、梯级利用。严守资源消耗上限,强化能源消耗强度控制,进一步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制度,实行基本农田永久保护和耕地占补平衡。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将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作为各级政府环保责任红线。开展全省生态功能红线基础调查试点工作,科学划定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和林地、森林、草原、湿地、沙区植被、物种等领域生态红线,实施生态环境分区分级管控和分层次用途管制。

第二节强化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建设

认真贯彻国家《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强化指标约束和责任考核。实行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淘汰制度。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加强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完善建设项目总量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开展生态资产评估核算,探索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计监测,建立生态文明综合评价体系。强化对浪费能源资源、违法排污、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的法律监督、行政监察。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系,推进生态环境统一监测和系统管理,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加强基层环境执法队伍、环境应急处置救援队伍建设,提高环境风险防控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

第三节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多种形式的生态环境补偿途径。探索政府购买生态产品及其服务,鼓励生态损益双方自主协商补偿方式。强化激励性补偿,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推进建立地区间横向补偿和市场化补偿机制,引导生态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之间、流域上游与下游之间,通过资金补助、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探索创新补偿机制,推动建立流域生态保护共建共享机制。争取国家在甘肃开展生态补偿标准体系、生态补偿资源渠道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推进祁连山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探索建立碳排放权、节能量交易等市场化机制。扩大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范围。

第八篇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加快推进产权、要素市场、财税、金融、投融资等基础性制度改革创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第二十章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第一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行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分类发展、分类监管、分类定责、分类考核,推进“一企一策”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决策执行监督机制。优化调整国有资本布局,支持重点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和联合重组,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积极引入各类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支持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按照以管企业为主向以管资本为主转变的要求,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推进省级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全覆盖,完成省直部门管理企业改制脱钩任务。推进企业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与劳动力市场基本适应、与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

第二节大力发展非公经济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坚持法无禁止即可入,实施普惠化扶持政策,开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成本高、人才缺失、方向不明等突出问题专项行动。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不合理规定,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支持非公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开展国际合作,吸引非公经济参与基础设施项目、市政公用事业建设和运营,进入能源开发、矿产资源开发、社会事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旅游和全民健身产业等领域。健全贷款、担保和风险投资体系,拓宽非公经济融资渠道。开展面向科技型非公企业的专项服务行动,为其提供设计、信息、试验、检测、新技术推广、技术培训、技术转让等服务。深入推进“民企陇上行”等大型招商活动,吸引非公企业入甘兴业,发展壮大非公经济,2020年非公经济比重提高到50%以上。

第三节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深化市场配置要素改革,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形成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构建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和竞争环境。深化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分类建立健全资源配置管理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稳妥推进土地征收制度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规范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发展壮大技术交易市场,加强交易平台建设,完善交易体系,健全知识产权估值、质押和流转体系,依法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专利保险发展。大力培育中介组织,鼓励专业化市场中介参与社会经济活动。

第二十一章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第一节切实提高政府效能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强化政府在战略规划制定、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职能作用。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工作流程,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绩效管理,强化行政问责,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和失职追究制,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和服务水平。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健全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二节大力推进简政放权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推进部门行政权力清单、部门责任清单、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和政务服务网“三张清单一张网”建设,进一步规范政府部门职责权限,推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管理,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实行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和网上审批监管。全面推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深入开展“先照后证”改革,推动“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住所登记改革,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应用。健全政府定价制度,缩减政府定价范围,下放价格管理权限,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推进政府定价项目清单化和公开透明,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和反垄断执法,完善政府定价公开听证程序。

第二十二章加快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

第一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要求,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推进中期财政规划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逐步缩小地区间财力差异,重点增加对老少边穷地区的转移支付。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减少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数量,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严格控制引导类、救济类、应急类专项,建立专项转移支付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体制,落实偿债主体责任,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监管和考核机制,有效防范债务风险。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推进预决算公开,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建立完善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推进税收征管体制改革。

第二节加快金融改革发展

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为核心,积极扩大信贷投放和资金配置,发挥信贷市场融资主渠道作用。支持银行业机构开展跨业跨区合作,推进地方金融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壮大地方金融业。全面推进普惠金融,加大金融支持创新驱动发展力度,构建普惠性创新金融支持政策体系。引导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绿色信贷机制,支持排放权、排污权和碳收益权等为抵(质)押的绿色信贷,建设绿色金融体系。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探索建立兰州新区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积极提高金融机构服务质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强金融人才储备平台和引进交流平台建设,吸引和培养高层次、紧缺金融人才。建立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制,稳妥化解风险隐患。

第三节创新投融资体制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发挥政府投资杠杆撬动作用,形成政府资金和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合力。积极发展壮大各类投资基金、产业基金、创投基金和合作发展基金,吸引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社保基金参与股权投资,建立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体系,健全决策与执行相分离的管理机制。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创新项目收益和分配机制,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共同设立PPP发展基金,提供融资增信支持。着力提升直接融资能力,加快发展区域性资本市场,支持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等再融资,积极培育企业上市融资,做好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发行,支持和鼓励发行绿色债券,推动资产证券化。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建设,规范发展服务小微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

第九篇加快开放发展,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机遇,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和我省实施方案,以开放促发展,为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

第二十三章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

第一节提升向西开放纵深支撑和重要门户地位

按照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部署和“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布局要求,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重点,发挥我省地缘区位独特、矿产能源富集、文化底蕴深厚、支持政策叠加等优势,着力实施“13685”战略,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落地。依托经济、文化、生态战略平台,以重要节点和保税物流区、国际空港、国际陆港为支撑,推进铁陆航多式联运,建设联通内陆及东部沿海、西南及长江经济带、华北及京津冀经济区,服务全国、面向“一带一路”的综合经济走廊和物流集散大枢纽。发挥兰州综合性交通枢纽、西部商贸和区域物流中心地位作用,优化布局,利用在建的兰州铁路综合货场、东川国际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加快兰州国际港务区、兰州中欧货运班列编组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建设。完善天水、酒嘉、金武等区域性物流枢纽功能,提升敦煌国际航空口岸运营水平,争取建设嘉峪关国际航空口岸、兰州等铁路口岸,丰富口岸功能,争取将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升级为综合保税区,提升“天马号”、“兰州号”、“嘉峪关号”国际货运班列运营水平,打造兰州、敦煌、嘉峪关三大国际空港和兰州、天水、武威三大国际陆港。推进中国(兰州)自由贸易园区争取工作。

突出我省向西开放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地位,加快“走出去”和“引进来”步伐,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建设外向型产业基地,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加工制造、贸易物流等产业,推进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提升我省对接中西亚、联接南亚、衔接东亚的重要对外经济走廊战略地位。力争2020年我省与中西亚重点国别产业投资、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等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与中西亚国家贸易份额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25%以上。

专栏16:着力实施“13685”战略

一大构想: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努力建成向西开放的纵深支撑和重要门户、丝绸之路的综合交通枢纽和黄金通道、经贸物流和产业合作的战略平台、人文交流合作的示范基地。

三大平台:构建以兰州新区为重点的向西开放经济战略平台,以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重点的文化交流合作战略平台,以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为重点的经济贸易合作战略平台。

六大窗口:建立面向六大国际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为重点的对外交流合作窗口。

八大节点城市:进一步提升兰(州)白(银)、平(凉)庆(阳)、天水、定西、金(昌)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等重要节点城市的支撑能力。坚持差异化定位和协同化发展,发挥重要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

五大重点工程:重点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交流和产业对接合作、人文交流合作、生态安全屏障、金融创新支持等五大工程。

第二节加强对外开放合作平台建设

以经济、文化、经贸等领域为重点,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交流,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

以兰州新区为重点加强经济合作。发挥兰州新区国家政策支持优势,加快企业出城入园和产业集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对接和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着力推进兰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及兰州新区科技创新城、市州产业园等建设。争取国家丝绸之路基金在兰州新区设立办事处,争取丝绸之路沿线重点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在甘设立经贸联络机构,巩固提升友城合作水平,进一步拓展友城范围。加强与中西亚国家在资源开发、装备制造、新能源、特色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对接合作,依托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设立面向中西亚的自由贸易园区,建设向西开放生产加工贸易基地;扩大服务领域合作,推进信息、技术等基础性服务外包,拓展物流、金融服务外包,构建面向中西亚的人力资源合作和服务贸易基地。

以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重点推进文化交流。发挥丝路文化、敦煌文化和民族民俗等人文资源优势,加强国际间文化合作,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发展,彰显敦煌文化国际影响力。举全省之力,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强化配套设施,加快交通、城市等基础设施和会展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依托“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和省内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等,加强与沿线国家在敦煌学、丝路文化以及中西亚文化等方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建设中西亚国家研究中心、阿拉伯语文化教育基地。发挥“丝绸之路旅游国际合作联盟”作用,支持互设文化旅游代办机构或办事处,扩大文化旅游合作,促进人文交流。

以“兰洽会”为重点深化经贸合作。提升“兰洽会”影响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向西开放经贸合作平台。探索设立能源矿产资源自由贸易区,开展能源、矿产资源等进口,推进成套设备、特色农产品、民族用品等出口,发展劳务输出等服务贸易。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承揽国际工程,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共建产业园区,构建均衡增长、互利共赢的经贸开放大市场。

专栏17:“一带一路”建设重大工程

1.互联互通。依托重要节点、保税物流区、国际空港、国际陆港,提升战略通道和交通枢纽地位。加快兰州铁路综合货场、东川国际物流园区和兰州国际港务区建设,争取建设嘉峪关国际航空口岸和兰州等铁路口岸,提高敦煌国际航空口岸运营水平,争取将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升级为综合保税区。推动马鬃山口岸复通,争取有条件地区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

2.文化交流。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重要节会,启动甘肃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丝绸之路文物联展,加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河西走廊》等文化精品推介展播,推动《读者》等在海外出版发行。争取设立中亚学院、中西亚商贸学院、中亚国家本土教师培训基地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国别研究中心。加强大专院校与沿线国家教育合作,扩大留学生规模。

3.经贸合作。提升“兰洽会”、中阿穆斯林民俗文化艺术论坛暨中国临夏与马来西亚吉兰丹州、伊朗库姆市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展销会等国际影响力,办好中国(甘肃)国际新能源博览会、中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美酒节、丝绸之路国际生态产业博览会暨绿色有机产品(张掖)交易会、中国˙定西中医药马铃薯产业博览会,积极争取沿线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在甘设立经贸联络机构,争取面向中西亚地区的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代表处落户兰州。

第三节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

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我省《关于建立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委省协同机制的合作框架协议》,坚持政府组织、搭建平台、共办园区、企业参与,制定全省国际产能合作实施方案,探索设立甘肃国际产能合作股权投资基金,推进传统优势产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加强与重点国别产业对接,优化产能和资源配置,发挥石油化工、冶金、有色、装备制造等传统领域技术优势,鼓励建设石化、化肥、煤化工等生产线,推进新能源装备、石化通用设备、建筑工程成套设备、电工电器等先进装备制造和机电产品输出,支持铜冶炼、电解铝、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富余产能“走出去”,推进能源资源对外合作,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延长精深加工产业链,增强资源保障能力。扩大面向亚非等伊斯兰地区特色农产品和绿色清真产品出口。及时发布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国别导向、产业动向、境外投资政策、市场需求、意向项目等信息,推介成功案例和做法,加强示范引导,建立风险防控机制。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甘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