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水电水力发电评论正文

一位工程师眼中的三峡工程

2016-05-04 17:34来源:中国三峡杂志作者:李颜岐关键词:三峡工程水电建设大型水轮发电机组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如何才能被称为一个专业的工程师?

1960 年,西欧和北美的工程师联合会议首次提出了对专业工程师的定义。一个合格而专业的工程师应该是这样的人:他能凭借所接受的教育和训练,去应用科学的法则;也能具备远见,去分析和解决工程相关的问题。对于三峡工程涉及的每一科技领域,陆佑楣以及专家组所有的成员们正是秉持着这样专业的工程师的态度和信念,去不断深入研究,每一步都谨慎规划,每一项都精细试验,以工程之科学知识的应用与发展为己任,努力地工作着。

"三峡工程对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是必要的,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建议早做决策。"——这四十九字的总结是专家组们最终的论证结论。

1989 年3 月8 日,《人民日报》以《三峡工程论证工作全部完成,两种不同意见依然尖锐对立,工程是否上马有待中央决策》为题,发表了关于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第十次(扩大)会议的报道,为三峡工程的重新论证画上了句号。于陆佑楣而言,至此,关于三峡工程的论证,需要工程师们提供的理性思考已经完备。三峡工程该不该干,最终决策不是工程师的职责;工程师的责任在于如实反映客观情况,最终在科学和民主的前提下决策是政治家的事情。决策之后,工程师所需要做的仍旧是在建设的全过程秉持科学和理性的态度,不断从自然规律和科学依据出发,去权衡利弊,选择方案,指导实施,监督管理。

2002 年1 月14 日,奉节第一爆。

成就追求卓越的三峡精神

1992 年4 月3 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进行了表决,超过三分之二的代表投出赞成票,建设三峡终于迈出了成为现实的实质性一步。在工程论证后,工程师们一直保持着待命状态,随着工程建设决议的通过,他们又将奔赴建设一线,继续自己的使命和职责。

那时的中国正经历着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一个天然就背负着家国使命的大型工程必然也会顺应改革时代的步伐,有着新的建设管理体制。

陆佑楣是经历和参与过不少计划经济时代水电工程修建的专家。他说,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当然也能建成大型工程。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的大型水电建设都是采取这样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式,由政府直接管理或成立专门的工程指挥部,用行政的办法组织工程建设。可是实事求是地说,这样的建设管理方式,由于没有明确的出资主体,没有完善的全过程监督管理机制,重建设而轻管理的现象时有存在,是一种低效率的管理模式。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三峡工程这样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必须适应这一重大转变。

于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重要决策。三峡工程建设必须改革,成立一个自负盈亏的、既管建设又管生产的、权责利结合的经济实体(中国三峡总公司),承担工程建设的全部债权债务,这样就拓宽了融资渠道。当工程建设期第一批机组开始发电,公司即可用发电收益作为工程建设和移民资金,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资金流,减少了国家的资金投入。

陆佑楣总结了三峡工程的建设管理模式,在他看来,成立三峡总公司这样一个经济实体,实行业主负责制,整个工程的开发建设成为一个静态投资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的过程。对建设资金的投入控制根据1993 年的物价指数,初步设计的静态概算定为900.9 亿元,再考虑17 年长周期的施工过程中,物价的上涨以及贷款利息等指数,估算的动态总投资需求为2039 亿元。三峡工程建设以动态投资为资金管理的目标,有效地控制了工程造价。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三峡工程查看更多>水电建设查看更多>大型水轮发电机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