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水电水力发电评论正文

一位工程师眼中的三峡工程

2016-05-04 17:34来源:中国三峡杂志作者:李颜岐关键词:三峡工程水电建设大型水轮发电机组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走过国家近代以来的峥嵘岁月,又亲身参与了工程建设,陆佑楣谈及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峡工程设想时说,那大概是国人对河流认识的初级阶段。彼时的中国最需要的是富强和发展。在孙中山先生的《实业计划》里,三峡若建成电站,其发电、航运的收益将为国家贫弱状况的改变注入强大动力。也正是因为国家尚未富强,从提出设想,到抗战胜利后的初步论证和进一步规划、踏勘,人们对于三峡的认识,对于长江开发治理的认识,都只能停留在相对比较浅表的层次,当时设想的"三峡水电站"的功能也主要是通过发电生产化肥,并没有把防洪作为三峡工程的首要功能。

从一个科学而全面的角度来看待长江与三峡,一个国家长远的治水史,终于推动着人们将对三峡的建设规划,容纳进更丰富的治水意识。新中国成立后,对三峡工程的认识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长江是一条雨洪河流,遇上雨水丰沛的年份,一旦暴雨形成的洪峰超过了河床的安全泄量,便会酿成洪水祸患。整个长江流域,可能发生洪水灾害的地区分布广泛,而危害最大的区域则集中在荆江河段。洪水一旦泛滥,中下游广阔的江汉平原,富庶的鱼米之乡将遭受极大的人力与物力损失。而在长久的治水史里,这里的洪水治理依靠的是古老而原始的方法,洪水袭来,水位长高多少,便在之前堤防的基础上继续加高加固,岸线太长,基础不稳等原因使得这里的防洪工作往往在洪水频发和突发的时刻,显得非常被动。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长江在新中国建立初期,连续几年迎来丰沛的雨水,江水上涌,给两岸人以深刻的洪水记忆。治国需治水,面对洪水泛滥带来的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损失,新中国开始了对建设三峡更完善的思考,共和国领导人开始认识到长江不仅要开发,首要的还是要治理。事实上,长江中下游洪水灾害的根源是在上游。长江宜昌以上的平均流量占据了荆江洪水流量的95% 以上,占城陵矶洪水流量的70%,占汉口洪水流量的66%。只要宜昌河段发生特大洪水,中下游地区就势必受到严重的影响。于是,三峡工程的论证进入了实质性的工作部署阶段,大量的前期工作也正是从此时开始,论证逐渐丰富,科学和理性的认识不断加深,最终一步步走向了工程的开工、建设和运行管理。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高智慧的生物,能主动认识自然规律,所以才能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陆佑楣有着自己的工程哲学观点,在他看来,通过三峡工程的建设,人们对长江的认识、对工程本身的认识、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一直在实践中加深,也以此来指导着自己的行为。三峡工程的建与不建,如何建,建成后如何管理运行,这实质上是一个理性认识自然和实践工程的过程,体现着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修建三峡工程正是在熟悉长江的基础上,通过工程调蓄不均衡的水资源,发挥首要的防洪效益,同时也发挥发电、航运、生态保护等等综合效益。通过这一工程,人们在实践中深化认识,用认识来决定对策和行为,最终达成工程综合效益的持续发挥,造福人类与环境。

当然,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大型工程都会引发争议。面对这一切,早已步入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阶段的陆佑楣唯"坦然处之"这一句话。事实上,翻看他以往所接受的媒体访谈,所作的演讲报告,对于三峡工程一直以来存在的争议,他从不讳言,也从不急眼。娓娓道来,直指谬误,又谦和有礼。这是一个工程师对三峡工程的客观描述,是出于对自己事业的自信与热爱,基于自身专业与科学的尊严,所作出的理性而文明的应对。从这样的态度里,人们也就窥见了一座大坝,一个工程科学与理性的风骨。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三峡工程查看更多>水电建设查看更多>大型水轮发电机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