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水电水力发电评论正文

一位工程师眼中的三峡工程

2016-05-04 17:34来源:中国三峡杂志作者:李颜岐关键词:三峡工程水电建设大型水轮发电机组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导读:从这样的态度里,人们也就窥见了一座大坝,一个工程科学与理性的风骨。

1993 年,随着三峡工程的开工建设,陆佑楣担任中国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在即将步入六十岁之际,投身于这一工程的建设。2003 年,三峡工程成功实现水库初期蓄水、首批机组发电和船闸通航,这位年近七旬的工程师功成身退。十年任期里,他是这个国家大型水利工程业主公司的负责人,一名水电建设管理体制转型时期的企业家。在此之前,他大学毕业后的28 年间参与和主持了黄河和汉江上五座大型水电工程建设;随后8 年,他先后在国家水利电力部和能源部任职,参与了全国水电建设体制改革和三峡工程的论证工作。在此之后,他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书立说,谈能源发展,谈工程哲学,是一名学者。可在如今八十三岁的他眼里,对于自己最准确的定位是一名工程师。

江流千古,关于长江的历史,我们难以回想得完全,却能清楚地知道,年年岁岁相似的江河因为一个巨型水利工程而生了变化。对于三峡工程,争议质疑也好,成就启示也好,各方都曾作出资料翔实的叙述。因此,这一次,我们不谈海量的数据,不讲空洞的道理,只是走近这一位在三峡工程建设的十一年间,工作、奋斗、奉献于斯的工程师,去看看一个工程师眼中的雄伟工程和与这座工程相关的人事记忆。

建与不建,怎么建,工程师提供的是科学依据

陆佑楣院士. 摄影/常征

上个世纪80 年代,三峡工程进入科学论证的重要阶段。

1986 年6 月19 日,12 人组成的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成立,以水利电力部部长钱正英为组长,陆佑楣、潘家铮为副组长,很快召开了第一次会议,确定了论证工作的目标、要求、方法、主要内容、阶段划分和组织机构等。对陆佑楣来说,两年以前,当他从西部水电建设的一线来到北京,就知晓了自己作为一名专业的工程师即将承担的关于三峡工程的职责和使命。

论证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论证工作,同时为了接受各方面的指导和监管,从国家综合部门和有关方面聘请了21 位特邀顾问。根据各方面对三峡工程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又成立了14 个课题专家组(即地质地震、枢纽建筑物、水文、防洪、泥沙、航运、电力系统、机电设备、移民、生态与环境、综合规划与水位、施工、投资估算、综合经济评价),共有四百余名资深专家,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设计、施工、制造、运行单位,以及各省市地方政府、机构而来,参与到历时近三年的论证中。

在认识长江以及长江流域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专家组首先论证了为什么要建三峡工程、建与不建的利弊得失,也就是三峡工程建设的必要性。然后,专家组充分论证了三峡工程的可行性。他们从长江三峡的自然规律、水文、地质、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综合论证,对正常蓄水位150 米、160 米、170 米、180 米和200 米等不同方案进行分析对比,来选择最优方案。最终,专家组一致认定正常蓄水位175 米的方案可以满足三峡工程的防洪、发电、通航等各项功能。在整个论证过程中,专家组反复研究各种方案和不同意见,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最后得出了科学理性的结论。

在陆佑楣看来,这一过程也是专业的工程师们身负使命与职责,践行理想与信念的过程。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三峡工程查看更多>水电建设查看更多>大型水轮发电机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