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安徽十三五规划:推进一批火电、光伏、风电和生物质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全文)

2016-05-12 08:52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安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十七篇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本规划经过省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具有法律效力。要采取有力措施,保障规划实施,使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第六十六章 扩大有效投入和消费需求

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以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项目为抓手,加强“大、新、专”项目谋划建设,扩大有效投入,带动有效产出。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动态,超前谋划,主动对接,争取国家更多资金支持。加大产业发展支持力度,突出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改造、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重大项目。加快新型城镇化推进力度,突出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大项目。加大基础设施领域投入,突出抓好铁路、公路、水运、机场、能源、农林、生态治理等牵动性强的重大工程和项目。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突出抓好教育、医疗、养老、就业服务、易地扶贫搬迁等民生投入。围绕新建、续建、竣工、储备等关键环节,建立健全“四督四保”制度,着力提高开工率、竣工率、达产率和转化率。建立健全省领导联系和分层分级调度机制,完善项目服务保障。进一步扩大民间投资,加快健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重大项目。

引导居民消费朝着智能、绿色、健康、安全转变,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推广,着力扩大信息消费,推动电子商务B2B、C2C、O2O市场发展。切实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大力发展多样化生活性服务消费和绿色消费。进一步加强消费基础设施和流通网络建设,继续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等重点农村流通工程。支持城市停车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型消费设施建设。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消费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和市场准入、退出制度。

第六十七章 建设人才发展高地

深入实施《人才高地建设工程》,紧扣产业链打造人才链,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发展。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个人等有序参与人才资源开发。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集聚。按照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支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担当、专业素质高、创新能力强、人才结构优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加快合芜蚌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入实施一批重点人才项目。加强高层次人才信息平台建设。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以企业高端经营管理人才为重点,打造和培育一支熟悉国内国际市场、精通现代企业管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能够适应国内外竞争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培养一支门类齐全、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开发体制机制。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清除人才流动障碍,鼓励人才双向柔性流动。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的社会环境,健全有利于人才向基层、皖北地区和革命老区流动的政策激励体系。到2020年,努力建成全国人才集聚度高、人才素质优和人才效益好的省份。

专栏27 人才重点 领域

海外高层次人才智力引进项目。实施“百人计划”、“外专百人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引进2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的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建设“合芜蚌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试验区”。新设立20家海外引智工作站,引进外籍人才20000人次。

省内创新创业人才支持项目。实施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每年遴选支持100名左右直接服务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大力实施“江淮英才工程”和“卓越人才培养工程”,立足本省选拔500名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000名产业技术拔尖人才进行重点培养,面向海内外引进5000名博士后等青年创新创业人才。

领军人才团队建设项目。深入实施“115”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每年培育25个左右产业团队开展科技攻关、新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指导各地围绕首位产业建立一批创新团队。每年扶持30个携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先进或国内一流科技成果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

省属企业538英才选拔培养项目。分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3个层次,选拔和培养800名具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和专业特长的优秀人才。鼓励省属企业在试验条件、设备保障、经费等方面给予入选人员适当倾斜。

优秀企业家培育项目。在重点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培养造就100名领军型企业家、400名成长型知名企业家、500名创业型企业家,以及一批优秀职业经理人。分类制定“领军型企业家”、“成长型知名企业家”和“创业型企业家”等专项培养计划。

技能人才振兴项目。组织各类职业培训1500万人次。实施以名师带徒为主要方式的新技师培育计划。建设3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500个职业教育省级示范“专业+实训”基地。省市共建10个公共职业训练基地。扶持技师学院发展。建设安徽职业培训网络大学。

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项目。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实训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培养,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使每个行政村有2—3名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带头人。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素质提升项目。建立社会工作职业准入制度,及社会工作人才岗位设置、绩效考核和激励保障体系。大力培养服务、管理、教育与研究类等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2020年总量达到4万人。

宣传文化人才培养项目。实施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领军人才培养资助、文化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和基层思想文化队伍强基工程,重点选拔培养200名左右拔尖人才和青年英才。

教育名师培养项目。完善中小学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培养机制。实施职业学校“领雁工程”,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高等学校高端领军人才和团队引进培育计划,深入推进“教学名师特支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皖江学者计划”、“高职高专带头人培养计划”等人才项目,重点培养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和教学科研骨干。

健康卫生人才保障项目。做好“江淮名医”、“学科带头人”和县乡两级骨干人才队伍建设和选拔工作,培养一批优秀医务人员。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人才培养。

法治人才培养项目。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大力提高法治人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建立法律职业人员统一培训制度。

人才平台建设项目。每年新增40家左右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10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立人才平台载体建设专项资金。实施“创业江淮”行动计划,培育140个众创空间。

第六十八章 提高金融支撑能力

着力扩大社会融资规模,优化融资结构,切实提高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扩大有效信贷投入,加强与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的战略合作。优化信贷结构,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等薄弱环节金融支持力度。适应金融多元化和利率市场化新趋势,全力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国有大型企业整体上市,支持传统优势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助推各类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在“新三板”和省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融资。引进培育各类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和并购重组基金。坚持把“险资入皖”制度化、常态化,搭建保险资金与地方融资项目对接平台,扩大保险资金直投规模。进一步扩大债券融资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灵活运用多元化融资工具实施债券融资,支持市、县(市、区)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推动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三农”金融债。力争到2020年,社会融资规模达到8000亿元,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提高到30%以上。

第六十九章 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构建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各级政府依据权责清单,公开政府职能、职责权限等,优化再造权力运行流程。健全一口受理、并联办理的一站式政务服务体系,推进政务服务法制化。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中介服务。健全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财税、担保和股权投资支持体系。建立健全省市县乡互联互通、开放便捷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建立完善指导、服务、监管“三位一体”投资管理服务体系。推动政府信息整合公开、社会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完善以质量和效益为导向的政府目标管理考评体系,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

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实施行业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深化价格体制改革,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建立水电气等能源资源竞争性价格机制,形成优胜劣汰的要素调节环境。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为载体,强化产业集群集聚,形成分工协作的产业配套环境。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依法惩处垄断、不正当竞争和侵权假冒行为,鼓励创新创造。依法保护私有产权,维护市场秩序,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营造和谐包容的宜居宜业环境。推动城乡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品质,创造高质量的城乡生活环境。在医疗保健、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为各类人才提供便利,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的亲人留人环境。规范招人用人制度,保障符合条件的异地务工人员依法平等享有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形成支撑企业良性发展的稳定用工环境。树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增强归属感、幸福感的社会风尚,形成包容、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

建设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全面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和数据开放力度。建设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全面应用安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立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相关实名登记制度。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全面归集公共和社会信用信息。培育壮大信用服务业。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对诚实守信者实行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等“绿色通道”,实行失信行为多部门、跨地区联合惩戒。加大中小企业融资评价征信推广力度。实施诚信文化建设工程,弘扬“诚实、厚道,守信、担当”的诚信文化理念。

第七十章 健全实施机制

完善规划体系。加强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保规划等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间的衔接。做好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与总体规划的协调,形成以总体规划为统领,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区域规划、专项规划为支撑,功能互补、统一完备的发展规划体系。完善中长期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制度,在规划实施的中期开展评估,评估报告提交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经评估需要修改调整规划的,应报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加强政府履职。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建立责任明确、分类指导、高效协调的规划实施机制。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研究制定财政、投资、产业、土地、环保、人口、教育、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配套政策,形成政策合力。坚持“以规划带项目”的原则,确立中长期规划对重点项目布局的指导作用,逐步实现投资调控由项目审批向规划审批的转变。强化规划的财政保障,围绕规划确定的重大工程和项目,科学合理安排财政资金规模。

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加强规划宣传和展示,着力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在全社会营造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提高规划实施的民主化和透明度,增进市场主体、民众、社会组织对规划主要目标、战略重点、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的认知。促进社会公众积极参与规划实施,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和资源配置方向。发挥新闻媒体、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促进各级各类规划有效实施。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安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