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安徽十三五规划:推进一批火电、光伏、风电和生物质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全文)

2016-05-12 08:52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安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专栏19 创建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

积极创建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新区位于合肥市主城区南部和西部,包括包河区、蜀山区、庐阳区和肥东县、肥西县等部分区域。到2020年,提高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和稳态强磁场等三大科学装置性能,新建若干大科学装置,聚焦能源、信息、材料、生命、环境等科学领域,新建一批国家级研发平台,形成共性技术研发圈,基本建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成为引领合肥都市圈创新转型升级的主引擎、支撑安徽崛起的增长极、长三角双向开放的新窗口。

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先行区。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及高端医疗装备、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家电、汽车等传统产业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水平。加快发展科技信息等新型服务业。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临空产业基地、双创示范基地和现代商贸物流基地。

建设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加强各功能组团规划建设,坚持规划同绘、设施同建、产业同兴、环境同治,推进城乡互惠发展、联动发展、融合发展。促进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人口与产业协同集聚。构建“智慧新区”建设总体框架,形成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统一平台。按照国际化标准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把双语图文标志、外语咨询服务、公共场所WIFI覆盖等纳入相关规划。

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加快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合肥跨境电子商务港建设,建成合肥港二类水运开放口岸,加快建设国际邮件互换局兼交换站。推动出口加工区实施新型通关模式,争取转型升级为综合保税区。落实中美绿色合作伙伴计划。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上海浦东新区、上海自贸区、南京江北新区、湖南湘江新区等联动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提高产业准入标准,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深入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强化工业污染场地治理和修复。实行能源消费总量与强度双控制目标管理。推广绿色建筑,积极创建低碳社区。

第三十三章 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实施分类指导,推动成长型、成熟型资源城市集约发展,支持衰退型、再生型资源城市和独立工矿区创新发展。引导淮北、淮南、马鞍山、铜陵等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推进单一的资源型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变。统筹市矿发展,加强资源型城市主城区与工矿区融合发展,推动城区市政公用设施与矿区对接,促进资源开发与城市发展良性互动。强化城市环境保护、生态治理和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力度,加强非煤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及生态修复,积极推进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加大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供给,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的转移支付力度。到2020年,采煤塌陷区治理率达到50%,棚户区改造、社保欠费、矿山生态修复等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格局基本形成。

第三十四章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深入实施《县域经济振兴工程》,强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经济基础和资源、文化特色,打造一批工业强县、农业强县、生态名县和旅游文化名县,培育一批工业型、农业服务型、商贸型、旅游型等特色小城镇,切实巩固全省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发挥比较优势,突出专精特新,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打造一批产业集群和专业乡镇。扎实推进县城“三治三增三提升”行动,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建设一批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宜居宜业的现代中小城市和经济强镇。强化要素支撑保障,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着力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快发展县域职业教育,提升劳动力素质。到2020年,县域经济总量超过1.5万亿元,超过50%的县域经济总量突破200亿元,县均财政收入超过25亿元。

第十篇 建设绿色江淮新家园

坚持标本兼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环境管理由管控污染物总量为主向改善环境质量为主转变,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三十五章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调整优化空间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加快巢湖流域、黄山市、宣城市、蚌埠市等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合理确定城镇建设规模,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空间无序扩张。尊重自然格局,依托城市地形地貌和人文特色,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推行绿色制造和绿色清洁生产,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强生态文明理念传播,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进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鼓励绿色消费,引导公众优先选择绿色标识产品。推行绿色办公和绿色采购。推动绿色殡葬。

第三十六章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

强化主体功能定位。推动重点开发区域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度,支持省级重点开发区域增强产业配套能力,适度控制开发强度。加大对国家农产品主产区建设支持力度,引导农产品加工、流通、储运等企业向农产品主产区集聚发展。建设一批粮食功能区和农产品示范区。强化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严格管制各类开发活动,因地制宜发展旅游、农林牧产品生产和加工、观光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加强禁止开发区域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划定生态红线、城市开发边界和永久性基本农田,合理布局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等生活空间、农业和工业等生产空间、林地和湿地等生态空间,加强河湖空间用途管制。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公共服务领域投资优先向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薄弱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倾斜。研究制定重点开发区域人口迁入以及限制开发区域人口退出政策。制定实施更加严格的区域产业环境准入标准。按照不同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和考核办法。

第三十七章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建立环境质量改善和污染物总量控制双重体系,完善全省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和统一的污染源实时在线监控系统。探索建立跨地区环保机构。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开展环保督察巡视,严格环境监管执法。

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实行环境空气质量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双考核”制度,开展工业源、农业面源、移动源“三源”综合治理,强化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联治。启动开展噪音环境、辐射环境等整治工作。

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防治。支持巢湖、淮河、长江、新安江等流域开展系统综合治理与保护修复。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生态良好湖泊水体,建立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饮用水安全监管机制。“一河一策”治理不达标水体,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地级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超过94.6%。

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环境准入和执法,严控新增土壤污染。划定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实施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对被污染地块分类开展污染治理与修复。

加强城乡环境治理。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以“三线三边”为突破口,持续开展垃圾和污水治理、建筑施工及扬尘治理、广告标牌治理、矿山治理和绿化提升五大行动。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5%,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70%。

专栏20 污染综合治理

空气清洁。实施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燃煤锅炉节能环保提升、余热余压利用、秸秆综合利用、港口运输机械及车辆“油改气”等项目。力争到2020年或更长时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全省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持续实施淮河、巢湖、长江中下游及新安江流域工业污染防治、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等项目。长江流域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83.3%,淮河流域水质优良断面比例57.5%,新安江流域水质保持优良,引江济淮输水线路水质达到工程规划要求。

土壤保护。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立分类、分级管控措施,实施“以奖促保”,对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的县(市、区)实施奖励。开展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建设占用耕地剥离耕作层土壤再利用等试点。到2020年,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满足国家目标值要求,新增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保障率达到100%。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及节肥行动、粮食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及节药行动,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创建。到2020年,全省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重点实施生活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建设、污泥处置、生活垃圾收转运、生活垃圾封场整治、生活垃圾焚烧、餐厨及建筑废弃物垃圾处理处置等项目。到2020年,全省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

第三十八章 推动低碳循环发展

按照“降煤、提气、扩再生、优电力”的思路,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开展绿色低碳出行行动,推进国家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省建设。优化公共交通车辆结构,逐步提高新能源和清洁燃料车比例。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有效控制火电、冶金、建材、石化、化工等高能耗行业碳排放。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继续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典型,初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到2020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率达到80%,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40%。

第三十九章 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节能。完善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和节约制度、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分解落实机制。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和重点产业能效提升计划,制定并实施高耗能行业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体系。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加强能源资源计量管理和能效评价,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和能效“领跑者”制度,建设公共机构节能降耗资源节约监管体系。强化节能评估审查。

节水。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编制节水规划,严格用水需求管理,落实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行合同节水管理。推进重点领域节水改造,推广使用节水技术、工艺和产品,扩大再生水利用。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对地下水实施水位—水量双控管理。到2020年,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270.8亿立方米以内。

节地。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严格土地利用规划管控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健全建设用地使用标准体系,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建立存量建设用地盘活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挂钩机制,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开展城市、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

节矿。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深入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和开发秩序整顿。健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制度。加快绿色矿山建设,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监测考核体系,强化动态监管。推进矿山“三废”资源化利用。

第四十章 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保护和培育森林生态系统。提升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山区、江淮丘陵区森林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编织水系林网、农田林网、骨干道路林网生态安全网络。严守林业生态红线,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完善减灾控灾和监测预警体系。继续推进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加快推进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林业提质增效行动和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中幼林抚育、森林经营、松材线虫病防治、森林防火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开展园林城市、县城、城镇和森林城市、城镇、村庄创建。

加强水生态保护。严格水源涵养,实施新安江源头区、大别山湖群优质水源地保护项目,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颁布重要河湖保护名录。连通江河湖库水系,开展重点河湖及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构建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启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湿,新建一批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到2020年,全省湿地保有量达到1580万亩。

维护生物多样性。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完善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体制,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自然保护区体系。严防动植物疫病疫情、有毒有害物质传入传出,确保生物安全。到2020年,自然保护区占全省国土面积比例达到3.5%以上。

第四十一章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对水流、森林、山岭、荒地、滩涂等所有自然生态空间统一进行确权登记。明确各类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边界。将用途管制扩大到所有自然生态空间,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完善覆盖全部国土空间的监测系统。

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巩固完善新安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稳步推进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探索实施公益林多元化补偿。积极开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以及森林碳汇交易,支持江南林权交易所森林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深化水价改革。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完善土地、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构建大气、水、土壤等污染区域联防联控联治新机制。健全环境风险防控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立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健全环境信息公布制度,完善举报、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等制度。建设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探索建立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交易制度。

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制。探索建立分工明确、统一协调的自然资源监测和统计体系,开展编制主要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核算账户试点。探索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安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