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安徽合肥十三五规划:建设一批火电项目 鼓励发展热电联产和余热发电等(全文)

2016-05-16 08:34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安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二节 发展环境

今后五年,是合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追赶超越的黄金机遇期,是全力改善民生、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决胜期,也是提升都市区国际化水平、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关键突破期。必须科学把握发展规律,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按照创新转型升级的新要求,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新问题,用创新的思路探索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径。

“十三五”时期,从全球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主题,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从国内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迈向中高端,发展动力深刻转换,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成为发展新主题。从合肥看,人均生产总值将由1万美元接近2万美元,经济社会处于创新转型升级的战略关键期,在经济发展上进入工业化后期新阶段,在城市化发展上进入现代都市区发展新阶段,在对外开放上进入国际化发展新阶段,在环境建设上进入生态优先新阶段,在深化改革上进入攻坚冲刺和规范成型新阶段。

总体来看,宏观环境对合肥发展有利。一是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以智能制造为标识的工业4.0时代和以新能源为标识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国家大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等,为合肥发挥科教优势,加速融入全球发展分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供了宝贵机遇。二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速推进的机遇。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合肥作为双节点城市,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加速,合肥与长江中游城市群联系更加紧密,城市地位更加凸显,为提升发展能级提供了新机遇。三是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机遇。随着合肥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的不断提升,进一步凸显了区位优势,极大地拓展了发展空间,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增加了商业机会和创业机会,有利于强化城市集聚辐射能力,有利于加快枢纽型经济发展。四是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机遇。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全国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等创新试点,为合肥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发挥先行先试政策优势,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加快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提供了新机遇。

与此同时,也要增强忧患意识,集中精力解决好制约和影响合肥科学发展的各类结构性、深层次矛盾。一是提升城市地位面临新挑战。地区和城市间对高端要素和产业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合肥城市综合实力不强,辐射带动力有限,与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目标还有不小差距。二是发展动力转换面临新挑战。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结构不协调,产业结构不优,服务业比重不高,实施创新驱动,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三是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新挑战。城区与县域在发展水平和能力上存在较大差距,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城镇化水平,还有很多难题需要破解。四是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新挑战。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任务较重,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对资源、能源平衡和环境承载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节能减排、环境整治等将面临更多考验。五是维护社会公平面临新挑战。富民、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口老龄化带来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日益增大,多元利益协调难度加大,对提高施政水平和保障城市常态安全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创新转型升级发展不动摇,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主抓手,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当好全省“三个排头兵”,确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为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不断解放思想。思想解放程度决定改革深度、推进力度、发展速度。进一步在解放思想中统一认识、凝聚力量,敢走新路、敢破难题,勇于打破陈旧观念和传统体制的束缚,推出更多具有合肥特色的改革创新之举,不断释放全社会发展活力。

——致力改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建设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人民获得感和满意度,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加快创新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加快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转变、增长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模式向内涵式集约化转变、城市建设与管理向功能品质提升转变、公共服务向均等化优质化转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突出生态优先。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更加注重源头治理和长效机制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倡导绿色低碳消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深化改革开放。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开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和城市国际化程度,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推进依法治市。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法治合肥、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节 战略定位

“十三五”时期,对照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要求和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愿景,合肥发展的战略目标定位为:

——全国高端产业集聚区。以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新产业、新业态为导向,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为引领,实施一批居于产业链核心环节和价值链中高端的重大项目,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国际有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率先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努力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发展动力实现新转换,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

——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统筹推进全国性综合铁路枢纽、高等级公路枢纽、航空门户枢纽、江淮航运中心等建设,促进各种交通方式有效衔接,畅通人流物流渠道,为聚集国内外资源,促进枢纽型经济发展、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筑牢基础。

——全国内陆开放新高地。加强与“一带一路”的对接,推动与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建设一批互联互通、基地型、服务型开放平台,扩大对外投资贸易规模,推进城市的国际化建设,完善接轨国际的投资贸易体制机制,打造全国重要的对外开放新高地。

——全国生态文化旅游名城。以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重点,打造城湖共生、生态宜居的典范。挖掘城市文化内涵,集成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文化成果,整合周边生态旅游等资源,加快建设以大湖、温泉、湿地、名镇为特色的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结合合肥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全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经济总量位次前移。在提高创新水平和质量效益的基础上,经济增长速度力争“两位数”,保持全国省会城市前列,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00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000亿元,年均增长11%左右。财政收入力争达到160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力争达到84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500亿元。进出口总额达到300亿美元,累计招商引资2万亿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80亿美元。

——创新水平全国一流。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创新创业活力全面激发。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R&D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调整为4:50:46。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5%。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成长,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7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600亿元,年均增长11%。

——城市功能显著增强。新型城镇体系基本完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持续提高,达到50%。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500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突破500万人,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县域实力持续增强。水、电、气、热、公交等公用设施不断完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国际化都市区框架初步形成。

——民生福祉持续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率先实现整市整体脱贫。就业更加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均衡化配置,医疗机构每千人床位数超过8.5张;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面建成,全民健身活动全面普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实现人口均衡发展。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3.6万套。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人均预期寿命和主要健康指标不断提高。

——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社会文明风尚更加浓厚,文明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一番,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城市品牌形象显著提升。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主体功能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明显上升。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巢湖水质总体保持地表Ⅳ类水标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均达到100%;森林覆盖率超过2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耗比重超过8%;空气污染物浓度下降,质量优良天数持续上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显著,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等节能减排指标达到省控目标。

——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率先突破,全面深化改革走在前列,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改革成果。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平安合肥”持续深化,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取得突破,国际化及区域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专栏二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指标单位总量增速(%)指标

属性

一、经济发展(11项)

生产总值(GDP)亿元10000 10左右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万元12预期性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亿元40000 11预期性

财政收入亿元1600 10左右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4000 11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幅% 10左右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4600 11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3500 10预期性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60预期性

实际利用境外资金亿美元180预期性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300 8 预期性

二、创新驱动(5项)

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3.5预期性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家1600预期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17预期性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22预期性

互联网

普及率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 70预期性

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 90预期性

三、协调发展(3项)

建成区面积km2 500预期性

市区常住人口万人500预期性

城镇化率常住人口% ≥75预期性

户籍人口% 50左右预期性

四、生态文明(10项)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54.78约束性

地表水

质量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省控目标约束性

劣V类水比例%达省控目标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达省控目标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吨标煤/万元达省控目标约束性

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8左右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达省控目标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吨达省控目标约束性

二氧化硫吨达省控目标

氨氮吨达省控目标

氮氧化物吨达省控目标

空气

质量PM2.5下降%达省控目标约束性

优良天数比例%达省控目标

森林

增长森林覆盖率% 28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800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46约束性

五、民生福祉(14项)

自然增长率‰ 10以内约束性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43000 10左右约束性

城市集中式饮水水源水质达标率% 100约束性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95约束性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计)万套13.6约束性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率% 100约束性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城镇职工万人210约束性

城乡居民万人290约束性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168约束性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6约束性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2约束性

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张50预期性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65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4.5预期性

人均期望寿命岁77.6预期性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安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