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黄山十三五规划:有序淘汰工业燃煤锅炉 因地制宜建设风能发电、生物质发电项目等(文)

2016-05-16 09:26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燃煤锅炉黄山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十八章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

以推进标准化、均等化为主攻方向,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改革为动力,以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公共文化供给水平,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第一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改革

制定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推行图书馆总分馆制。推动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试点。扎实开展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省级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省、市农民文化乐园试点建设,打造全省知名的群文品牌1—2个。采取项目委托、公开招标、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补助、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社会各类组织和机构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实行公众满意度测评、第三方评价等社会化绩效评估,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第二节加强基层文化设施阵地建设

以争创国家一级馆为目标,进一步提升完善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市图书馆软硬件水平,市文化馆新馆落成。推进县级公共文化设施补全配齐、提档升级,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推动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加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民工文化驿站、美丽乡村中心村农民文化乐园试点建设力度,鼓励网上书店向农村延伸服务。加强数字文化和流动文化设施建设,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坚持“送”、“种”结合,组织开展“我们的中国梦一文化进万家”、“欢乐大舞台”、“三下乡”、“百馆(站)千村结对”等公益性品牌文化活动。鼓励和扶持群众自办文化,培育群众文化团体,搭建民间文艺展示交流平台,组织群众自办文化展演。引导广场文化活动健康、规范、有序开展。

第三节巩固拓展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保障机制,深入推进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统筹用好农村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采取政府采购等方式,持续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科学统筹有线、无线、卫星等技术方式,因地制宜推进数字广播电视入户接收,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加快推进广播村村响工程。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推动地面无线模拟电视向数字化转换。巩固农村电影放映“一村一月一场”成果,着力推动流动放映向固定放映、室外放映向室内放映转变,同时进一步丰富影片供给,提高新片放映率。完善出版物补充更新机制,加强农家书屋日常管理,抓好农村中小学生“假期进书屋”活动,提高图书报刊使用率。实施全民阅读工程,以徽州读书节为平台, 创新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开展阅读进校园、进村组、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活动,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打牢基础。

专栏12文化重点惠民工程

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全市10个公共图书馆、8个文化馆、2个美术馆、12个博物馆、10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对外免费开放,所有免费开放场馆实现服务内容明确,保障机制完善,设施利用率明显提高,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实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组织开展各类农村演出活动,兼顾添置文艺活动器材,确保每个行政村观看一场正规演出;农家书屋运行维护管养,确保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天;实施农村电影放映活动,每个行政村每年放映12场公益电影;开展农村体育活动,每个行政村每年6场体育活动。

农民文化乐园建设。完善提升已有的38个省级农民文化乐园试点村运行管理和使用服务功能,切实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大对上争取和建设力度,力争到2020年末全市所有美丽乡村中心村实现农民文化乐园全覆盖。

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 充分利用现有无线发射台站, 增配数字广播电视发射机,更新改造配套系统,进行大中功率无线数字广播电视覆盖, 同时根据技术需要, 在现有乡镇级发射台站中,增配小功率数字广播电视发射系统进行补点建设,最终实现中央和我省各级广播电视节目在全市的无线数字化全覆盖, 为城乡居民提供更高质量的无线广播电视公共服务。

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统筹利用有线、无线、直播卫星等覆盖方式,为全市农村地区尚未能听到广播、看到电视的用户提供更多套数、更高质量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 到2020年底实现全市农村地区高质量广播电视户户通。

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在继续巩固“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成果的基础上,着力推动放映向固定放映、室外放映向室内放映转变,进一步丰富影片供给,到2020年底全市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新片比例达60%以上。同时探公索益放映、主题放映延伸,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爱国主义影片放映,切实解决农民工看电影难问题, 着力满足城市打工群体和低收入人群的观影需求。

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程。建立完善全市应急广播网,按照“平战结合、快速响应”的原则,建立省、市、县三级上下贯通、可管可控、调度灵活、指挥便捷、可靠的应急广播系统,满足全市各级应急部门的应急发布需求,为全民免费提供突发事件应急广播服务,提高我市各级政府应对突发事件急处置能力 。

农家书屋数字化升级工程。探索适应全市读者需求的阅读模式,开展数字农家书屋建设, 通过互联网等传播方式, 在全市农家书屋和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提供免费使用的 wifi覆盖,开辟新的阅读渠道,丰富数字农家书屋出版物资源, 打造更新及时、内容丰富的阅读服务平台,让群众在家通过电脑、手机即可看(听)到报刊、图书、资讯和音视频作品,更好满足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第十九章  全力振兴文化产业

以徽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和满足旅游发展需要为重点,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培育壮大新兴文化产业,着力打造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文化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成为全国重要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基地。

第一节  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

打造传统文化新业态。积极运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加快文化品牌由挖掘培育向价值提升转型。依托徽州古建筑保护工程,打造徽州民宿、徽州传统手工作坊等文化旅游业态,推进建设一批乡村艺术会所、田园文化农家乐、徽州民宿客栈、精品徽州古道,开拓一批休闲与文化、古朴与时尚相结合的现代文化体验型文化旅游融合新模式。推进徽州四雕、文房四宝、万安罗盘、徽州漆器、徽派盆景等规模化生产,促进非遗项目、民俗节庆向产业化发展。弘扬徽州饮食文化的特色,开发特色徽菜和传统食品,打响徽菜品牌。结合现代文化艺术,创新徽剧等地方戏曲,丰富文化娱乐市场。传承弘扬新安画派艺术,主动对接旅游市场,举办各类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书画艺术展览,推进建设文化艺术品交易市场。

建设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依托徽文化产业园建设,努力建成华东地区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徽文化产品生产基地、展示中心、交易平台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加快建设徽州文化艺术长廊、徽文化产业园、黟县秀里影视村、歙县非遗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园区。结合旧城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一批徽州文化氛围浓郁的风情小镇、古朴山村。推进屯溪老街、西递宏村、黎阳小镇等文化基地(园区)提升发展,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1—2处,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10—15家。

第二节培育壮大新兴文化产业

拓展文化产业新领域。依托古徽州丰厚独特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创意设计、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新闻出版、演艺娱乐、广播影视、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在更高层面实现徽州文化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惠共赢。培育发展动漫制作、网络游戏、电子竞技、移动多媒体等信息文化产业,鼓励发展园林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时尚设计等创意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现代传媒产业,做大做强黄山广播影视业和报刊业,积极发展数字黄山、掌上黄山、迅飞爱途等新兴传播载体。进一步优化《徽韵》、《宏村阿菊》等重大演出项目,培育特色品牌剧目和文化活动,打造国内外知名高档文化演艺产品3—5个。进一步拓展提升百佳摄影点,积极开发摄影写生衍生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摄影写生基地。

打造文化产业新品牌。加快各类文化产业园建设,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名家大师入园发展,进一步提高园区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积极培育和加速打造文化产业新品牌。重点推进徽字号、讯飞爱途、河马动漫、精品演艺大戏等品牌提升。围绕徽州古建筑、影视基地、养生之都、徽商故里等优质资源,打造一批文化新品牌。着力放大“中国摄影之乡”品牌效应,打造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国际摄影之都,创建全国摄影产业示范基地。

第三节  打造文化创作生产精品

加强文化艺术创作。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优化文化创作生产平台,集中力量、集聚资源,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力争每年有一批作品列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并力争获“五个一工程”等国家级、省级奖项。实施徽剧等地方戏曲振兴计划,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剧目,推进数字化保存和传播。

大力发展网络文化。实施网络文化精品创作和传播计划,鼓励推出优秀网络原创作品,促进徽州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创新性融合。综合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载体,促进徽州文化艺术优秀作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让正能量引领网络文化发展。

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文艺领军人物,落实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加强和改进专业艺术教育工作,完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青年表演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发展演艺文化产业,推动建立演艺集团,打造一批有文化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演艺队伍。

专栏13  文化产业振兴工程

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十三五”期间实施重点项目130个以上,省“861”项目50个以上,投资总额800亿元。

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系统整合中心城区的徽州文化与生态长廊、香茗大剧院、高尔夫球场、屯溪老街、黎阳商街、外边溪、元一全景剧院、新安江延伸段、花山谜窟、鬲山、小龙山等文化项目,串珠成链,整体推出,打造成为高品质、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徽州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创意区集群。

徽文化产品生产基地。以黄山徽文化产业园区为龙头的徽雕生产企业,带动周边的歙县歙砚生产基地、黟县小石石雕、莲花斋工艺品、徽州区竹艺轩等文化产品生产企业,扩大和提升徽州四雕生产规模。

文化创意创客基地。以徽州文化与生态长廊、黄山徽文化产业园等为龙头,大力推进文化创意创客人才入驻园区,为他们提供文化创意空间,形成自主创业氛围,打响徽州文化创意品牌。

文化产品展示中心。以屯溪老街、黎阳商街、歙县歙砚城为中心,通过举办文化产品交易会、非遗传统技艺大赛等形式扩大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带动地方经济与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品交易平台。以屯溪老街、黎阳商街、歙县歙砚城、休宁万安老街、黟县西递、宏村等老街区形成文化产品交易场所,举办书画、旅游工艺品、徽州四雕、文房四宝等交流活动,形成交易态势,让更多的文化产品走向市场,不断提升徽州文化美誉度和影响力。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燃煤锅炉查看更多>黄山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