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山东青岛十三五规划:推进一批热电联产项目建设 清洁能源供热面积达到57%(全文)

2016-05-20 08:19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山东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三节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完善现代农业体系。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发展标准高、融合深、链条长、质量好、方式新的精致农业。发展现代种业、现代渔业、现代畜牧业、粮食、园艺农业、生态林业、农产品加工业、节水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智慧农业等十大现代农业,构建集农产品供给、生活休闲和生态服务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国家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沿大沽河两岸,结合水系整治,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现代化机械装备水平,全面普及标准化生产,打造蔬菜、林果、花卉园艺、休闲农业、高档设施园区相间、多种产业业态相互交映的高效设施农业展示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进耕地质量提升计划,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在非粮食主产区探索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建设100万亩粮油和100万亩高效设施农业生产功能区,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30万吨左右。规划建设蓝色渔业发展区,发展远洋捕捞和深海养殖,建设水产良种繁殖、水产健康养殖、渔业资源养护、远洋渔业生产、水产加工出口、水产冷链物流六大基地,打造“蓝色粮仓”。规划建设现代畜牧业养殖区,加快集约化规模养殖加工基地建设,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推进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建设。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创新现代农业发展经营机制。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统一服务型、土地股份合作型、土地集中型、托管半托管型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经营模式。鼓励和支持工商企业投资现代农业。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引导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社会化服务,培育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争取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服务形式,推行技物结合、技术承包和全程托管服务。建立健全农业现代流通体系,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运、农资配送、信息咨询业。2020年,农户参加合作经济组织比重达到60%以上,承包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70%以上。

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保障体系。加大现代农业投入力度,建设一批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抗旱水源工程。研究制定农村物权抵押贷款管理有关规定,健全农村贷款征信体系,推动银行发展村级信贷员和金融服务代办点,打通金融服务农业“最后一公里”。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建立财政、银行和保险综合支农机制。加强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农业物联网和农村电商,加快农业价值链和产业链重构。争取设立国家都市现代农业研究院。筹建中国农业种子库,争取设立世界种子交易中心。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和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网络,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强农业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提高现代农业抗灾减灾能力。

专栏10 现代农业重点项目

青岛光伏农业基地、达喀尔保税港区内投资渔业基地、东庄头国际果蔬物流港、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产品批发市场、黄岛现代渔业试验基地、胶州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青岛东方鼎信国际农副产品交易中心、马达加斯加远洋渔业综合产业保税园、青岛沁楠香农业生态观光园、中以永丰项目、雪龙黑牛养殖项目等。

第四节 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

全面释放新需求。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顺应跨界融合和消费升级趋势,支持服务、信息、绿色、时尚、品质等新型消费,扶持信息消费、健康服务、教育培训、社交娱乐、智能家居、旅游休闲、养老消费、农村消费等消费性服务业态。加快信息网络、充电设施、旅游休闲和健康养老服务等新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旅游目的地功能,培育发展国际消费中心。开展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推动内外贸融合发展,建立商贸流通法规规则体系、新型流通管理体制、内外贸融合现代流通发展模式和流通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模式。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扩大对基础设施、城市空间综合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等领域的有效投资,引导资本更多投向智能家电、信息服务、电商微商、文化创意等消费型产业和基础设施,强化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策划、储备和滚动实施。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支持建立售后维修服务等出口产品服务体系,促进在岸、离岸外包协调发展。

努力创造新供给。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配置,更多依靠改革、转型、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与个人需求增长衔接,加大去过剩产能力度,健全优胜劣汰的市场化配置机制,完善企业破产制度。加大房地产去库存力度,以增加有效供给、改善住宅质量、提升人居环境为重点,加大房地产供给制度改革,推进住宅设计标准化、部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备化、土建装修一体化,提升住宅产业化率。加大金融去杠杆力度,提高资本供给有效性和稳定性,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金融风险。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发挥财政引导发展基金作用,为科技型企业、中小微企业、走出去企业松绑减负。全面引入竞争机制,有效动员和综合利用社会资源提供公共服务。

着力完善新政策。围绕更好满足消费需求,健全普惠性和功能型产业政策,放宽市场准入,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管理等要素向蓝高新产业聚集。完善财税政策,支持产业公共基础设施、市场诚信体系、标准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等发展薄弱环节建设,跟踪落实增值税改革。完善绿色标示、绿色认证体系,加强绿色技术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制定制造业节能、节地、节水、环保、技术、安全等准入标准。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强化质量优先理念,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实施“标准化+”战略,以标准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城市治理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事事有依据、处处有标准格局,在标准国际化上走在全国前列,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青岛标准”。

第六章 建设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

实施网络强市战略,提高网络宽带化和应用智能化水平,构建实时便捷的信息感知体系,发展分享经济,率先实现经济社会信息化、网络化。

第一节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

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服务远程化,打造一批互联网优势产业生态圈、服务创新云平台,形成以信息化为创新要素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施信息惠民行动,加快电子政务发展,建设全市统一的政务及公共服务云和大数据中心,提高民生服务在线化、便捷化和全覆盖水平。拓展“互联网+”市政服务,统一智慧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建设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物联网和数据共享平台。加快智能电网、智能水网建设,完善全过程智能水务管理系统和饮用水安全监控系统。开展智慧医疗健康和在线教育、养老、社区服务等新型消费服务,培育3-5家智慧健康龙头企业,塑造一批智慧社区品牌。推进社保卡、交通卡、市民服务卡、金融卡等应用集成。加快智慧档案馆建设。提升邮政普遍服务标准化、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促进快递服务与电商、制造、信息、金融业紧密发展。

第二节 推进大数据广泛深度应用

推动数据共享开放和开发应用,培育大数据产业,打造国内重要的信息枢纽。在蓝谷核心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等规划建设2-3个大数据产业示范园,推进家电、服装、橡胶、海洋等行业云平台建设,培育5-10家核心龙头企业、200家大数据应用和服务企业。依托清华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惠普青岛大数据基地等重大平台,引进知名企业开展大数据增值服务,规划建设若干行业大数据库,推进大数据在工业生产链各环节广泛应用,打造国内信息内容枢纽城市。大力发展数据金融、数据服务、数据影视等新业态,提供软硬件一体化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加快大数据在民生服务、城市管理等领域示范应用,建立全市统一的基础数据资源体系,推动跨部门数据共享、跨领域业务协调和跨区域制度对接。实施大数据创新行动计划,推进互联网数据与政务数据融合利用,强化经济监测、产业安全和公共服务决策支持,鼓励企业发掘、利用、开放数据资源。

第三节 构建泛在普惠的信息网络

加快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多种网络无缝衔接、立体覆盖。推进宽带网络提速,加快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大规模部署和商用,建设新一代高速光纤网络,光纤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城乡家庭和社区宽带接入能力显著提高。加大投入力度,普及高速无线宽带,完善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布局,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商用试点,实现乡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全覆盖,移动宽带人口普及率、城镇热点公共活动区域免费高速无线局域网(WLAN)覆盖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加强网络光缆直联建设,提高网间流量疏导能力和互通效率。建成覆盖城乡的无线地面高清数字电视系统,高清业务用户比例达到75%。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无线射频、卫星定位、视频监控、噪音监测、状态监测等多元传感设备,实现身份、位置、图像、状态等多方面感知。

第三篇 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在补齐短板中促进发展平衡,提高全域发展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第七章 建设全域统筹的海湾型都市区

深化实施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战略,统筹规划编制、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管理体制,提升环湾三城辐射带动力、次中心城市和重点组团发展承载力、特色城镇要素吸引力和美丽乡村功能支撑力,构建“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市—特色城镇—新型社区”四级城镇体系,促进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图4 城镇体系布局示意图

第一节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塑造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全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严控城市增长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三条红线,优化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2020年,各类城镇建设控制在1874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建设不突破660平方公里。依法落实和管控蓝线、绿线、紫线、黄线、橙线、黑线、红线七条控制线,建设绿色城市、紧凑城市。着力提升优化开发区,市南、市北、李沧、城阳、黄岛五区和即墨、胶州两市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引导人口集聚。科学控制限制开发区,加强崂山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因地制宜发展服务业,有序开发沙子口和王哥庄街道;加强平度、莱西农产品主产区耕地保护,稳定粮食产量,以市驻地和南村镇、新河镇、姜山镇、南墅镇为重点,推进城镇建设和非农产业发展。严格保护禁止开发区,严控工业化、城市化开发。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实行差别化区域政策,新增建设用地向优化开发区倾斜,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转移支付力度。

表3 主体功能区

图5 城市增长边界示意图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山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