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山东青岛十三五规划:推进一批热电联产项目建设 清洁能源供热面积达到57%(全文)

2016-05-20 08:19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山东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三节 建立水安全保障体系

构建蓄引结合、主客联调、海淡互补的城市水源配置工程网络体系。新建沐官岛水库、改建泉心河水库等水源工程,复建官路水库等调蓄水库。实施高格庄—产芝水库、北墅—产芝水库、黄同水库—云山段青岛供水接管点—平度城区、黄山—尹府水库、潮河甜水河调水、棘洪滩—董家口引水等水源输配工程。保护大沽河地下水环境,涵养水源地,作为极端情况下城市供水应急备用水源。推进城市供水管网建设和改造,建设中心水厂、泉心河水厂、红石崖水厂二期和董家口海水淡化、鳌山卫海水淡化工程,升级改造现有水厂,配套建设改造输配水管网。2020年,全市水源供水能力达到19.46亿立方米,城区水源供水能力达到9.36亿立方米。全面完成农村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实施农村供水巩固提升工程,保障农村供水安全。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工程。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完善雨水排放系统,提高城市防汛排涝能力,在新城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0%。

图8 水源地保护分区规划示意图

第四节 强化能源供应保障

优化能源结构。争创国家能源生产消费革命试点。削减煤炭终端消费,提高外电使用比例,提升天然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降至62%。推进华能董家口热电联产、大唐青岛天然气热电联产、华电青岛天然气热电联产、华能即墨天然气热电联产等工程,推广污水源、海水源等可再生能源供热方式,在市南、市北和李沧三区开展利用热电联产热源替代区域供热锅炉房工作。2020年,全市供热面积达到3亿平方米,清洁能源供热面积比重达到57%。统筹重点功能区水、电、汽、冷等能源需求,在西海岸新区、红岛经济区、蓝谷核心区等建设一批区域能源中心。提升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建成山东LNG工程、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工程、城阳至即墨东部等次高压管网,推进新城区和乡镇燃气管线建设,实现燃气管道化。加强外受电力通道、变电设施建设,完善高压环网,环湾三城、次中心城市、重点组团和重点功能区供电可靠性接近99.999%。鼓励发展新能源微电网和分布式储能系统,开展能源配售和消费领域智能化创新。健全能源储备体系,成品油、煤炭等主要能源品种储备能力达到15天,天然气储备能力达到10天。

推进地下空间利用和综合管廊建设。统筹地下交通、市政、公共服务设施和防空防灾系统规划建设,依托中远期轨道交通线路,串联带动地下空间重点区域发展“地铁商业”。统筹推进全市综合管廊建设,在新城区推行地下综合管廊模式。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统筹电力、通信、给排水、燃气等地下管网建设,提升管线安全水平。建立统一的地下空间信息系统。

专栏15 重点能源项目

华能董家口热电联产、大唐青岛天然气热电联产、华电青岛天然气热电联产、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工程、高新区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冷热电联产、东亿热电二期工程、平度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新奥智慧能源项目等。

第九章 构建适应未来发展的人口格局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人口管理服务水平,逐步形成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分布合理、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功能相适应的人口发展格局。

第一节 保持人口适度增长

顺应新型城镇化和应对人口老龄化,实施多元包容的适度人口扩张战略,重点吸纳大学生和年轻高技术、高技能人才,适度引进适用技术人才,适时放开已就业高校毕业生和中高级技工落户限制,202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1000万左右。强化规划和政策引导,合理控制老城区人口增长,放开新城区落户限制,促进人口自由流动。2020年环湾三城人口规模控制在500万左右。提升四市建成区、重点组团和重点镇人口承载力。

第二节 完善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

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完善居住证制度,适度放宽积分落户政策,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2%。

第三节 加强人口综合服务

建立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建设具有采集、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纵横贯通的人口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推动人口服务管理向社会化、社区化、均等化转变。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

保障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群体基本权益。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施妇女儿童规划纲要,依法保护妇女、青少年、儿童各项权益,实现妇女在身心健康、文化教育、经济参与、决策管理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发展。加强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全面完成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加强残疾人康复、教育、托养、就业工作。帮助刑释解教和社区矫正人员顺利融入社会。

第十章 打造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

增强经略海洋意识,推动陆海统筹、港城一体、军民融合发展,探索人海和谐、海陆并进、彰显特色的发展模式,建设“蓝色青岛”和国内海洋强市。

第一节 拓展蓝色发展空间

优化海域海岸带空间布局。坚持保护优先、有序开发,优化海洋功能区划,构筑“三区、四带、八板块”保护利用格局。强化重点保护区永久性保护,优化滨海旅游带功能调整和生态系统建设,推进优化发展板块开发。推行海域空间立体开发,实现陆域、岸线、海岛、海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专栏16 海域海岸带保护利用格局

三区:胶州湾生态保护区、崂山滨海生态保护区、航道锚地保护区。

四带:鳌山湾海洋科技旅游带、前海综合旅游带、灵山湾休闲度假带、琅琊旅游休闲带。

八板块:田横岛群板块、竹岔岛群板块、崂山湾海洋牧场板块、黄岛石化区及周边区域升级改造板块、董家口港口板块、长门岩岛养殖板块、青岛南部海域养殖板块、潮连岛东部海域深水养殖板块。

建设深远海开发综合保障基地。依托国家深海基地打造大洋考察与深远海资源开发保障母港,推进深海饱和潜水母船、深潜器、水下机器人、远洋工程船、大洋钻探船等装备研发制造。建设董家口第四代深水大港,构建海陆关联的深远海开发陆基综合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海洋工程、高技术船舶基地和原油、矿石等国家级战略物资储运中转基地。依托中国北方水产品交易中心,建设集远洋水产品仓储加工、贸易流通、物资补给、船舶维护等功能于一体的远洋渔业母港。

构建陆海统筹发展机制。整合陆海专项规划,实现陆海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整治陆海联动。推进政策保障、技术应用、信息共享、执法监察等陆海决策、执行、监督一体化。健全陆海污染同防同治机制。优化陆海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培育以陆促海、以海带陆、陆海统筹的特色产业集群。

第二节 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

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实施“海洋+”行动计划,培育基于海洋的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空间和新载体。发展海洋信息服务、海洋文化体验、海洋休闲旅游、海洋母港经济等新兴业态,壮大海洋生物、海洋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提升远洋渔业和深远海养殖业,加快海洋特色园区建设。

集约利用海洋资源。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养殖和各类海上开发活动,开展人工放流,促进近海经济鱼类生境改善、种群恢复和海洋生态系统功能重建。建设海洋牧场,加大人工鱼礁建设和海藻床、海草床修复投入。开展海岛、海湾资源利用系统评估,科学开发海岛、海湾资源。重点海湾、河口及增养殖区、海洋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严禁围填海活动。

第三节 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创新

创新军民融合发展体制。建立全市统一的军民融合领导机构,完善政府主导、军地共管、军地会商、军地同责的军民融合管理体制与工作协调机制,健全军地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建立重大设施协同共建机制,试行重大项目贯彻国防要求目录和标准。推进军地联合申报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立军民融合资金保障、利益补偿、政策扶持等机制。健全国防动员体系和工作机制,开展双拥共建,密切军政军民团结。

推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整合军民科研资源,共建共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基础设施。承接国防科技重大工程,加强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等前瞻性、探索性重大技术研究和新概念研究。创新军地人才交流合作机制,探索开展军地联合办学、军队人才参与地方科研。

促进军民结合产业发展。以大功率发动机、大型工程装备、高性能精密计算机、船用关键设备、先进仪器仪表等为重点,发展战略性军民结合产业,培育发展军港文化旅游业。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国防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探索畅通“民参军”渠道,健全“军转民”机制,规划建设军民结合产业园区。

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用。统筹推进军地两用交通运输、信息网络、医疗卫生、气象水文、战略物资储备、市政设施等建设,统筹协调军事设施保护和地方规划建设,把军事、人防等国防设施和部队水、电、气、暖、道路、垃圾处理等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探索新机场、港口、铁路、网络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军地联合论证、共同投资、多方式参与、收益共享”的合作模式。

建设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以古镇口区域为核心,创建军地资源共享、产业融合发展、国防建设与地方经济互促共进的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带动资源要素向新型安全、前沿技术和高端产业汇聚,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升级,打造深度融合发展样板区、靠前综合保障示范区、海陆统筹特色海军城。

第十一章 建设魅力彰显的现代海洋文化名城

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以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科学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打造品位高尚、文化引领、富有活力的现代海洋文化名城。

第一节 提升城市文明形象

铸价值引领之魂。广泛开展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提升市民道德素养。评选“感动青岛”十佳道德模范、文明市民、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弘扬雷锋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完善招募注册、培训管理、服务记录、激励保障、法律政策保障等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注册志愿者占居民人口比例达到13%。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引导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倡社会文明之风。深化“讲文明、树新风”主题活动,引导市民践行文明规范,争做文明市民。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培育家国情怀,弘扬传统美德。实施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深化文明景区创建,开展争做出境游“文明使者”、评选国内游“美德游客”活动。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建立诚信“红黑榜”发布制度,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氛围。

筑城市文明之基。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建立城市文明指数日常监测机制,推动创建常态化。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开展公共文明引导行动,引导市民遵章守纪、遵德守礼。实施“乡村文明行动”。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行业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拓展创建领域,做好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山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