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四川乐山十三五规划:加快推进一批火电、水电项目建设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全文)

2016-05-24 08:27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四川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专栏 创新创业重点工程

平台建设。建设国家、省、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0个。建设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创业苗圃、创客空间等“双创”载体40个。

重大项目。筹建乐山市科技馆。

第四节 推进人才强市战略

加强创新型人才培育引进。制定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培育引进政策,围绕优势主导产业、重点民生领域发展需求,优先培育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型科技人才。实施“教育名师”、“企业名家”等重点人才项目,加强知名高校校地合作,着力引进高端智力人才,构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聚集中心。深入实施专技人才领军工程、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等重点人才工程,选拔培养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家,造就一批创新型、复合型、战略型青年拔尖人才。打造以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专家服务基地等为主体的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

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机制,推进分层分类继续教育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技能领军人才。大规模开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知识更新培训,注重在基层一线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完善市级拔尖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选拔管理办法。加强决策咨询委员会等新型智库建设,提高科学发展决策水平。

创新人才聚集体制机制。健全人才评价机构,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完善职业资格管理制度,建立职业资格目录清单管理制度,逐步推进行业组织有序承接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具体认定工作。完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配置机制,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建立与贡献相适应的人才激励机制,实施人才优先投入的激励政策。健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和平台,推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转变。加快建设社会化的人才档案服务系统。

专栏 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工程

专技人才领军工程。选拔培养一批符合全市发展战略、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家队伍,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和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才。

拔尖人才培养工程。联合国内一流院校、科研院所建设2个以上博士后工作站,培养造就一批创新型、复合型、战略型青年拔尖人才。

专家服务基层工程。建设省级专家服务基地1个,市级专家服务基地5个,遴选实施20个重点示范服务项目。

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开展大规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养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及培训试教机构,建设一批省级继续教育基地。

高技能人才建设工程。实施技能人才培养“万人计划”,构建由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引领,以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为基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高层次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工程。探索建设中国国际人才市场旅游(乐山)分市场,打造海内外高层次旅游人才交流、集聚平台。

第五章 大力发展全域旅游

坚持“国际化”发展道路,围绕全域资源、全面布局、全境打造、全民参与主线,深入推进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和四川省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市建设,以旅游业为先导,促进全领域各行业与旅游发展相融合,实现由景区主体型向区域综合型转变,加快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

第一节 构建全域旅游格局

整合全域旅游资源,优化旅游发展布局,坚持统筹规划和统一开发,完善“两核两极两线”和“一区七组团”旅游发展布局,加快形成全域旅游格局。加强旅游规划与城乡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衔接,促进旅游与城镇、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峨眉山、乐山大佛核心景区实力。大力开发自然生态游、民族风情游、民俗文化体验游等精品线路。加强大峨眉文化旅游联盟和成绵乐高铁旅游联盟、南方丝绸之路联盟合作,融入全省旅游发展大环线。

专栏 全域旅游空间布局

“两核两极两线”。以峨眉山、乐山大佛为核心,打造峨眉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和乐山大佛国际旅游度假区两大增长极,带动“夹江—沙湾—峨边—金口河自然人文生态风情线”和“井研—五通桥—犍为—沐川—马边民俗文化特种体验旅游线”发展。

“一区七组团”。“一区”指以峨眉河田园度假慢城带连接“两核”“两极”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引擎发展区;“七组团”指黑竹沟国际户外探险基地、犍为文化怀旧体验组团、沐川竹海生态休闲组团、五通桥人文自然深度体验组团、夹江峨眉前山综合度假组团、沙湾大渡河滨水休闲组团、马边多彩民俗体验组团。

第二节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按照“旅游业+”发展思路,推进旅游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构建旅游经济新体系。重点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山地旅游、康体旅游、银发旅游。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鼓励旅行社开发乡村游线路产品。鼓励发展高端休闲运动及参与性、体验性旅游项目。依托独特文化资源,挖掘培育佛禅文化、沫若文化、武术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品牌。培育和引进旅游龙头企业,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商品研发设计和制造,引进配套演艺娱乐、纪念品制造、食品加工、运动康体、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力争到2020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900亿元。

第三节 推进景城一体发展

加快旅游特色文化小镇建设,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打造山水禅意旅游城市。推动旅游与城市发展、乡村建设互动融合,打造一批城市新区、田园小镇、新村新寨,建设各具特色的旅游商贸中心、文化艺术中心、餐饮购物中心、会议会展中心、时尚娱乐中心。积极创建旅游服务综合标准化示范城市。实施创A带动工程,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加快峨眉山、乐山大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建成国家级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30个。

第四节 加快国际化进程

加快旅游业标准化建设和国际化进程,建立完善旅游服务网络,打造智慧旅游城市。深化与世界主要旅游机构、行业协会、航空公司交流合作,开拓多元化旅游营销渠道。强化旅游城市宣传营销,设计推广乐山旅游城市形象符号。培育新型旅游业态,办好峨眉国际武术节、国际大佛旅游节、生态探险节等特色节庆活动和世界遗产论坛、艺术摄影双年展等特色展会活动。积极承办马拉松、登山、公路自行车等国际单项赛事。支持举办民族地区特色赛事活动。大力发展入境旅游,推进旅游产品、营销、管理、服务全方位国际化,提升服务业开放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十三五”期间,力争入境游客年均增长15%,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20%。

第五节 深化旅游综合改革

深入推进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和四川省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市建设,完善与国际旅游目的地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深化峨眉山市全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改革旅游行业管理体制,推进旅游领域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健全涉旅经营者信用监管、资格审查与淘汰机制。完善旅游投融资机制,推动旅游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参与旅游开发、分享收益模式。创新旅游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模式。加强全国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争取马边彝族自治县成为全国旅游扶贫试验区。建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第六节 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坚持“文化为中心、生态为基础、科技为动力、创意为根本”,推进文旅融合,建设文化强市。深入挖掘名山、名佛、名人、名城资源,大力发展民俗文化、创意文化、生态文化、佛禅文化、祈福文化。打造一批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山水福地、中国乐城”,推动峨眉山创建中国国际佛教文化旅游目的地。坚持重大项目带动,打造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带动文化衍生品创新与输出。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互联网融合发展,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和核心技术。完善原创优秀作品生产创作体系,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资源整合与发展融合。支持文化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以上。

第六章 建设现代工业强市

坚持工业“高端化”发展之路,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和四川省行动计划,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整体迈向中高端水平,打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市。

第一节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清洁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和生物制药五大产业,重塑产业发展新优势。外引内生项目,加大政策支持,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发展一批重点产品,培育一批优势企业,建设一批产业基地,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到2020年,新兴产业产值超过12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5%左右,基本形成集聚程度高、竞争能力强、产业规模大、行业特色鲜明的新兴产业集群。

专栏 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电子信息。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电子元器 件、光通信、信息安全、高纯电子材料和信息应用,培育发展物联网、大数据、软件设计和电子信息产品,建设四川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清洁能源。重点发展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规模,开发光电产品、新一代大功率风电机组和水电机组。发展核电配套产业和民用核能技术产业。发展甲醇高清洁燃油、低碳汽柴油、生物质能。

新材料。重点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稀土功能材料、金属新材料和有机硅新材料。发展稀土应用系列产品。建设高品质碳纤维丝项目,大力发展汽车、动车、飞机、航空航天等军民两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和部件产品。依托稀土、铁合金、钒钛钢铁、不锈钢产业基础,发展高端复合金属新材料。依托化工产业基础,发展高端有机硅材料。打造西部特色新材料基地。

现代装备制造。围绕重装设备、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设备、航空航天设备、智能制造等领域,发展油气钻采和输送设备、超高压及海洋光电复合电缆、水工机械、精密模具、高效节能锅炉、电机等。着力突破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引进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知名制造企业,发展新能源客车,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加快形成产业集群。

生物制药。做大做强现代中药、生物医药及中间体与天然药物等产业。推进传统医药企业向生物制药方向发展,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约化、高端化。推进以海棠药业为龙头的现代中药发展,打造西部最大的原料药、抗结核药、缓控释制剂药和基本药物生产基地,四川道地药材及现代中药生产基地。

第二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企业重组,加大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和管理创新,优化发展新型冶金建材、精细盐磷化工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开发中高端新品,巩固经济平稳增长的产业基础。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稳步提升纺织、造纸、机械等行业发展水平。实施工业强基和产品强质工程,加强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培育一批美誉度高、市场影响大的知名企业和品牌。着力推进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以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行业为重点,坚定不移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到2020年,传统优势产业产值超过1400亿元。

专栏 传统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精细盐磷化工。提升发展草甘膦等农药系列产品,培育发展食品级、医用级、电子级磷酸盐产品,发展蛋氨酸、新型防火阻燃剂、高纯烷氧基硅烷、硅酸乙酯、气凝胶等化工新材料,打造全国一流的精细盐磷化工产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新型冶金建材。巩固提升高性能钢材、不锈钢、铁合金和陶瓷产业,加快发展陶瓷和不锈钢专业市场。研发钒钛产品、高强度钒钛薄钢板带、高端复合不锈钢板,大力发展中高档不锈钢生活用具、建筑装饰工艺用品、工业用产品。提高高晶石、微晶石、地暖陶瓷、卫浴陶瓷等高中档建筑、艺术、生活、特种陶瓷比重。大力发展住宅预制构部件,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建成全国知名的不锈钢、建筑陶瓷、新型建筑产业化基地。

特色农产品加工。重点发展优质禽肉类食品、矿泉水、啤酒、绿色有机茶、纺织工装、各类农产品及中药材加工,特种用纸、生活用纸等产品,建设特色鲜明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第三节 加快产业园区建设

加快重点园区建设。深入推进“2244”园区培育计划,加快四川省“51025”工程重点园区建设。重点打造乐山高新区,加快沙湾不锈钢产业园区,五通桥盐磷化工循环产业园区、夹江高端陶瓷产业园区建设,支持乐山˙夹江飞地产业园区发展,做好五通桥、沙湾、犍为省级开发区培育工作。力争到2020年,建成营业收入超500亿元园区3个,新创建2个省级高新区。

推进集聚集约发展。统筹园区发展布局,引导同类和关联企业、项目向同一功能区集聚,兴办特色“园中园”。鼓励园区链式发展,着力构建产业集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分工协作的园区发展格局。力争园区产业集中度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

构建新型园区发展服务平台。完善“管委会+公司”开发模式,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园区建设,提高园区市场化开发建设运营能力和水平。搭建园区创新研发平台,促进创新成果园内就地转化。以不锈钢、陶瓷、纺织工装、峨眉山茶为重点,打造一批园区专业化电子商务平台。加快乐山高新区大数据中心建设,构建统一开放的智慧园区云服务平台。

打造绿色低碳美丽园区。推动龙头企业成链发展,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再制造。加强绿色低碳园区试点示范创建工作,新创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3个。

第四节 培育发展企业集群

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加强资源要素保障,支持现有大中型企业发展,引进一批大型央企和民营企业,推动龙头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十三五”期间,力争年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企业5家、100亿元企业8家、50亿元以上企业15家。加快实施中小微企业培育工程。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完善激励扶持政策,推动中小微企业孕育和发展。“十三五”期间,力争新登记注册企业年均增长15%左右。引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配套企业群为支撑,专业化分工、特色化经营、集群式发展的格局。

第五节 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发挥国防科技工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促进国防领域和民用领域科技成果、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交流融合。创新军民融合发展机制,发挥在乐军工企业、院所、基地资源优势,搭建“军转民、民参军”对接合作平台。以碳纤维、稀土、同位素医药、民用核材料等产业为突破口,实施一批军民融合重点项目。积极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园建设,重点打造夹江航空航天碳纤维复合材料和同位素医药、峨眉民用铀材料、井研军用纺织工装等专业园区。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四川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