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石家庄十三五规划:大力支持热电联产与分布式能源技术装备 鼓励电力行业烟气脱硫脱硝发展(全文)

2016-06-02 08:29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热电联产石家庄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设定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对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等自然资源的总量和强度实行“双控”行动。推进水价综合改革,推行节奖超罚的农业水价模式,实行城市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工业企业和服务业等用水超额累进加价制度。实施能效和排污强度“领跑者”制度,促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推行用能权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强化碳排放控制,推进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加快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建立统一公平、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按照市场规则和价格建立流域性水资源使用权转让制度。完善财税、价格、金融等政策,鼓励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引导社会各方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引导鼓励生态环境保护者和受益者之间通过自愿协商实现合理的生态补偿。设立生态补偿基金。按照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缴纳生态补偿款,用于补偿生态涵养区、水资源保护地加强生态建设。

第九章 全力增进民生福祉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着眼于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深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改革创新,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资源配置合理化、民生保障广覆盖,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使全体人民在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率先在全省建成五位一体、惠及全民的全面小康社会。

第一节 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把脱贫攻坚作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要务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分类扶持,补齐短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使贫困地区与全市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建档立卡的贫困村为重点,全面落实“六个精准”要求,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全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对有劳动能力的21.5万扶贫对象,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加工业、劳务技能培训输出、移民搬迁等举措,实现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扶贫增收项目;对丧失劳动能力的低保、五保对象,实行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人口结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幅提高大病救助额度;对农村60岁以上老龄贫困人口,提高医疗费自费部分报销比例。逐步调高低保线,实现低保和扶贫“两线合一”。

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扶持。扎实抓好特色农业扶贫、移民搬迁扶贫、家庭手工业扶贫、就业扶贫、文化扶贫、科教扶贫、基础设施扶贫、社会扶贫;积极探索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扶贫新模式。鼓励工商资本开发山区资源,引导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规模经济,为贫困地区注入先进生产要素,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民增收。以产业扶贫为主攻方向,指导四个国定贫困县通过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股份合作制经济、家庭手工业等方式发展脱贫增收项目,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完善政府投入、金融支撑、股份合作、耕地开垦收益分享、对口扶贫、考核评价等机制,广泛动员、合力攻坚,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提升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水平,抓好饮水安全、道路硬化、危房改造、电网改造、生态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贫困人口有效脱贫、防止返贫营造良好环境。继续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解决贫困农户住房安全问题。推进贫困地区教育、就业、卫生、文化、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发展,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实施“雨露计划”和“阳光培训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动家庭脱贫。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机制,提高贫困劳动力短期技能培训补助标准。实现扶贫开发与社会救助有效衔接,全面提升贫困人口保障能力,改善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深入实施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加强教育救助,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政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强化脱贫工作责任考核。改革创新贫困地区考核评价办法,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按照国家贫困县新的考核机制要求,把扶贫开发纳入各山区县年度考核内容,作为党政主要领导的重要考核依据,建立起“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责任体系。完善对口帮扶机制,鼓励项目资金和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对659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完成扶贫对象精准脱贫任务,平山、行唐、灵寿、赞皇等贫困县在2017年前实现脱贫出列。

第二节 坚持教育优先战略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贯穿到国民教育全过程。

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提高公办幼儿园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比例,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园。探索幼小衔接机制,尊重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坚持小学一年级“零起点”教育。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建立起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办园规范、师资达标、保教优质、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切实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教师配置、学校建设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开展基础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继续落实深山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就读政策,切实保障深山区初中毕业生免费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在义务教育学校推行“学区制管理”,加强学校管理和内涵提升,建立和完善教师、校长定期合理流动机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2020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9%。

加快高中和职业教育发展。加强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合理布局,坚持适度规模办学,逐步减少班额。强化学校内涵建设,实施普通高中质量提升工程,扎实开展高中多样化课程建设,促进普通高中优质化、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提升普通高中教育整体水平。到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产教整合、校企合作,推动普高与市属高职院校普职融通改革试点,进一步扩大中高职衔接试点院校范围和专业数量,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融通、中高职之间及中高职与本科人才培养有效衔接,拓宽学生发展渠道,整合有效资源,高标准规划建设职教园区。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按照“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加强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继续推进二级学院综合改革试点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鼓励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抓好石家庄学院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推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加快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全面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形成办学层次分明、功能结构优化、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等教育格局。

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积极落实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积极探索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全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我市教育信息化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积极引进京津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逐步提升我市教育国际化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和培养培训体系,推进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积极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各项政策。扎实推进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试验区和区域教育协同创新项目建设。

专栏27 教育事业重点工程

1.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大力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山区教育扶贫”、“中西部地区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等工程建设。

2.实施高中教育提质工程。加快推进市一中正定新区分校项目、市二中整体改造二期三期工程、十五中整体迁建工程、二十四中整体改造二期工程、赵县中学、栾城中学、藁城区一中等项目建设。

3.实施职业教育提升工程。推进市职教园区一期二期工程、无极县职教园区、高邑县职教园区等重大职业教育工程建设。

4.实施高校转型发展工程。重点支持石家庄学院、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等市属高校在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度改革,提升全市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5.实施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通过建立全面覆盖的各级各类学习宽带网络,达到优质教学资源班班通、人人享有信息化学习平台的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通过强化大数据应用能力,发挥教育系统大数据优势,全面提升教育系统信息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到2020年,使全市教育管理、教学科研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程度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第三节 实施就业创业工程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着力构建覆盖城乡、服务均等、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充分就业和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实施扩大就业工程。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充分调动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积极性。认真贯彻落实援企稳岗政策,帮助企业应对困难。支持农村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农民联合创办经济实体,扩大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空间。充分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优势,支持发展具有增长潜力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服务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服务业在扩大就业中的作用。

统筹重点人群就业。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要位置,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加大创业扶持力度,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积极组织对因失去工作返乡但未及时就业的农民工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做到“返乡一人,培训一人,就业一人”。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加大农村年轻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力度,鼓励农村年轻劳动力自主就业。加大退役军人就业扶持,促进残疾人就业。

积极营造大众创业的良好环境。实施城市创业服务一体化建设工程,建立健全集创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孵化、项目推进、专家指导成果、展示交流、项目路演等功能于一体的创业服务平台和众创空间。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落实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建立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持续补充机制,加强创业教育培训,在创业资金、创业服务、创业场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增强政策覆盖面、实惠性和操作性,加强创业服务宣传,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业、支持创业的良好环境。

强化就业创业服务。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和平台建设,提高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就业创业服务,强化就业失业调控,健全城乡平等就业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失业监测预警制度,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机制。依法保障职工基本权益,发挥政府、工会、企业作用,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和矛盾调处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

专栏28 创业就业服务重点工程

1.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增加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投入,重点加强县及县以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机构设施(设备)建设。到2020年底前,所有县级及以下(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建立健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服务场所设施建设全面达标。

2.人社信息化工程。与省衔接,建设全市人社数据中心、同城双中心加异地灾备的“两地三中心”备份容灾体系,建立统一完整、覆盖全市、联通城乡的人社网络,建立全市社会保险参保基础数据库。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热电联产查看更多>石家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