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承德十三五规划:加快大型火力发电项目建设 适度开发建设低风速风电项目(全文)

2016-06-03 08:52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火电承德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八篇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事业的大繁荣,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推动宗教、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第二十八章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发挥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促进发展的作用,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共同发展。

一、推动文化事业大繁荣

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提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强化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全力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群众性文明创建工作。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弘扬“承传文明、德行天下”的城市精神,树立创新创业、开放包容、诚实守信、厚德明礼的人文形象,提升承德文化软实力和城市品牌影响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建设高标准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科技馆、档案馆、地方志馆(网)为重点,打造一批体现文化品位和民族地方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丰富城市有形文化,建成承德民族团结清文化展览馆、国家图书馆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加快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文化下基层和惠民文化消费活动,大力开发教育、健身、旅游、休闲等特色文化消费,不断提升市民文化消费意识,丰富文化生活内涵,培育壮大文化消费市场。着力推进地方志事业发展,全市部门志、专业志全面完成并出版发行,《承德市志》(1989—2015)完成总纂,加强年鉴编纂,实现市县两级综合年鉴全覆盖,推进全市乡镇村志试点工作。

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整合文化资源,突出承德特色,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业态,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文娱演艺、文博会展、工艺美术、影视服务、包装印刷、数字文化及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文化(艺)创作优秀人才和团队,运动养生文化和自然风光特色的音乐会、舞台剧、曲艺、戏剧、马戏、演唱会、实景演出、影视基地、摄影基地、写生基地等文化产品,打造一批文艺精品和文化品牌。积极打造以北京大稿国际艺术园区承德园为主的艺术产业集聚区、街区,推动具有浓郁承德特色和创意内涵的书画、摄影、剪纸、布糊画、活性炭艺术品、玻璃工艺品、金银丝砂画等工艺美术品快速发展。加快建设一批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和文化产业园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打造全国知名的艺术品创作生产和经营交易中心。

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加快实施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物本体保护和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规范保护区外围景观,恢复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原有生态景观。逐步开展热河都统府、道台衙署、酒仙庙、海云寺、西清真寺、药王庙等衙署办公地和民间宗教文化场所的保护、修缮工作。深入探索遗产保护促进旅游发展、旅游发展反哺遗产保护的新途径。制定实施滦平金山岭长城等境内长城保护规划,落实长城保护管理责任。依托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等机构,建立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企业孵化相结合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基地,全面收集并分类登记、整理、建档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及资料,对口头传说、传统技艺及曲艺等容易消失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抢救式保护。加快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载体,开发一批以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旅游项目,申报一批文化遗产项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快人才家园建设,吸引全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落户承德。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和展示传习交流中心。

专栏16 文化事业工程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市级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等重点项目。积极推进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乡村(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惠民工程。

2.文物保护建设。加强文物保护、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第二十九章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育人为本,提升发展水平,创新体制机制,提高教育质量,健全保障体系,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20 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一、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完善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按照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原则,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学前教育制度。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前教育,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服务,支持街道、农村集体和有条件的行政企事业单位参与学前教育。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加快学前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学前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落实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水平,确保农村绝大多数留守儿童能够接受学前教育。到2020 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

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人口能够接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合理规划中小学布局,方便适龄人口就近入学,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严格落实国家义务教育教师资格标准。深化义务教育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到2020 年,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实现办学条件、教师素质、教育质量、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义务教育公平度、满意度大幅提升。

三、加快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加强普通高中建设,逐步实现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标准化,推动农村高中教育向县城集中,促进普通高中优质化、多样化发展,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升普通高中教育整体水平。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所有普通高中达到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办学标准,高中教学质量达到全省先进水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2%。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进一步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资助政策,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推广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到2020年,中职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5.6万人。

四、加强高等教育建设

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水平,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鼓励市内高校特色发展、内涵发展、错位发展,分层次推进强势特色学科、重点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建设。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优化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发挥环京津区位优势,充分利用京津高水平大学的教育资源,加强与京津院校合作,争取京津优质职业院校在我市设立分校、分院和人才培训基地,逐步建成京津冀高端教育基地,实现办学增量向我市布局。到2020年,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4万人,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达到2.3万人。

五、大力发展继续教育

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广泛开展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为内容的在职培训,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加强专业技术性人力资源和企业管理人员培养。创新人事、劳资、培训三位一体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机制,把公民终身学习情况作为岗位聘任、职称晋升、转岗择业、职业注册等的重要依据。发挥广播电视、数字传媒等技术优势,整合各类高等教育资源,建立开放大学,实施远

程教育。到2020 年,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60%以上。

专栏17 教育事业工程

1.实施山区教育扶贫工程。优化山区教育布局、大力提升办学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提高学生资助水平,使山区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省定标准化学校要求,在边远艰苦地区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布局合理、实用适用的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

2.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和办学条件改善工程。重点打造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中等职业学校。依托县级职教中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推进农民继续教育工程,积极争列省级示范性乡镇成人学校,构建以农业职业院校为主体,覆盖全市、服务完善的现代职业农民教育网络。

3.实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保障工程。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改扩建一批普通高中或完全中学教学和学生生活类校舍。

第三十章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一、提升基本医疗服务质量

坚持预防为主、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原则,着力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深入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实现分级诊疗。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破除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创新社会资本办医机制。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推进医师多点执业,鼓励引导医务人员到农村服务。建立上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人才合作交流机制,探索市域人才柔性流动方式,促进县乡人才联动。鼓励大医院退休医生到农村执业,继续实施“大学生村医计划”,加快农村卫生工作进展,合理配置区域内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设备和医务人员数量,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条件,建设有效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二、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全面推进县级公立中医医院综合改革,落实相关中医药倾斜政策。探索中医优势病种付费方式改革试点,抓好中医医疗集团(联合体)、县乡中医药服务一体化管理。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加快市县中医院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构建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继续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标准化建设,实现中医药和健康养老产业相互结合。落实基层医疗机构国医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创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堂、中医药特色示范村卫生室和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申报建设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三五”重点专科、省级重点中医专科,重点建设一批市级中医重点专科。组建中医药应急救治队伍,完善中医药应急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中医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网络。抓好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基地建设。

三、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完善国民健康政策,科学规划城乡公共卫生、妇幼保健、医疗预防卫生保健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健康保障体系。巩固全民基本医保,通过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政府、单位和个人合理分担的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机制。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加强城乡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提高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和职业病、地方病防治能力,改善重点人群健康状况,以妇幼、慢性病、老龄人群和流动人口为重点,开展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实施“健康承德”行动计划,切实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火电查看更多>承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