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黄石市十三五规划:争取阳新县境内2×660MW+2×1000M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 优化风电(全文)

2016-06-16 08:42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超超临界黄石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二、促进生活性服务业消费结构升级

围绕适应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多样化的新要求,加快发展商贸流通、文化旅游、体育休闲、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运用现代服务理念、经营模式和信息技术,提升生活性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互联互通水平,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

商贸流通业。以国家内贸流通体制改革试点为契机,大力发展新型流通业态,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增强商品集散和辐射能力,打造长江中游大宗工业品(矿产品)交易中心、小商品集散中心、进口保税商品中心、高档消费品奢侈品中心和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优化大型商业设施布局,打造黄石港、团城山、黄金山三大核心商圈,建设一批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购物中心。改造提升生产资料、建材家居、蔬菜水果、汽车交易服务等专业市场,建设一批具有物流集散、批发交易、信息发布、产品展示、电子商务功能,并能辐射周边的现代化大型专业市场。培育新兴业态,发展无店铺销售、3D网上商城、APP销售、商业体验服务、移动网络销售等新模式。建设社区商业体系,发展精细化定制、“微生活”、“云社区”等新兴社区服务模式。推进电商进农村,加快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形成连锁化、网络化、规模化、品牌化的经营服务新格局,引导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产销对接。到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

文化旅游业。围绕创建中国最美工业旅游城市、武汉城市圈重要旅游目的地,推动“商旅文”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工业遗址、东方山佛教文化、都市观光、生态度假、农业休闲、红色文化等六条精品线路,培育一批旅游品牌。加快推进华新水泥旧址文化旅游开发、黄荆山森林公园、熊家仙境生态旅游度假区、金湖生态园、黄石矿物晶体奇石文化博览园、东方山文化园、磁湖特色文化产业园、网湖湿地旅游和综合治理、龙港革命旧址保护修复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创建3A级旅行社6家、四星级以上旅游饭店5家、三星级以上旅游饭店7家。深度开发青铜工艺品、孔雀石饰品、阳新布贴画等旅游商品。加强与周边城市合作,打造旅游一体化市场。力争到2020年,全市旅游收入达到180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2600万人次。

体育休闲业。以黄石国乒基地为依托,引进中国乒超俱乐部在黄石设点建队,打造乒乓球国际培训交流中心。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引进国内外高水平赛事,每年举办国际、全国高水平赛事不少于3项,争取每年有1-2项国家级或世界级比赛固定在黄石举行,打造鄂东“运动之都”。依托山水资源,开发户外体育休闲项目,促进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国内外户外运动爱好者目的地。建设贯通全市的千里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举办全国攀岩、拓展等比赛,依托湖泊资源开发划船、赛艇等水上运动项目,依托环湖道路开展公路自行车、马拉松等赛事活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推进赛事承办权、赛事转播权、无形资产开发和体育场馆运营权等资源的公平、公正、公开流转。

健康养老业。大力发展医疗保健、健康保险、体检、咨询等健康服务,支持相关健康产品的研发制造和应用,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加快建设鄂东医养中心。健全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统筹发展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其他多种形式的养老业,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和农村社区养老。

其他生活性服务业。围绕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大力发展居民和家庭服务、房地产等生活性服务业。支持和引导家政、物业等企业和社会组织兴办或运营社区日间照料等形式多样的居民服务项目。建立以普通商品房为主体的多层次供应体系,发展竞争有序、统一规范、交易安全的房地产市场,力争“十三五”期间,全市房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三、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加快服务业领域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打破行业垄断。支持大冶市、黄石港区、下陆区创建全省服务业示范区。加强担保体系建设,完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充实担保资本金,创新贷款担保方式,降低担保费率,打造更加宽松的市场准入环境。设立产业基金,以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支持产业发展,通过参股、增信、基金投资等资本运作方式对服务业企业和重大项目给予扶持。大力推进专业市场、卖场集中收银和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大个体户升级为企业法人,做大做强服务业市场主体。加强服务业统计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完善统计制度。

第三节 发展高效生态城郊型农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高效生态城郊型农业发展道路。到202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5.2%。

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业农村电子商务,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展开,加快培植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高效型种植业。以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以保障“菜篮子”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主要任务,注重特色、规模、品牌和效益,大力发展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的高效种植业。推进粮食产能建设,在大冶市、阳新县建立一批现代粮食生产基地和高产攻关创建示范区,重点发展100万亩优质稻基地,50万亩“双低”油菜基地。加快发展蔬菜生产,以“两镇一区”为重点,大力发展服务黄石城区的蔬菜基地。全面实施粮食安全保障工程,推进粮食收储、仓储物流、产业支撑、放心粮油市场、粮食流通监管等五大体系建设。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申报实施大冶市、阳新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万公顷。

集约型畜牧业。适度发展生猪、肉禽、草食牛羊等畜牧业,形成规模饲养、饲料、兽药生产、疫病防控、畜产品加工、现代物流一体化的畜牧产业链。对年出栏万头以上养猪场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进行改造升级,构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实现规模化养殖小区全面达标。

生态型水产业。统筹渔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注重质量安全效益有机统一,打造绿色、生态、环保型水产业。重点发展保安湖、网湖、大冶湖、海口湖等30万亩湖泊生态渔业基地,东风农场、宝塔湖、黄金湖等10万亩池塘设施渔业基地,王英、富水、毛铺、罗北口等5万亩水库洁水渔业基地,灵乡、金牛、保安、浮屠、三溪等3万亩稻田生态种养渔业基地。

经济型林特业。用市场化手段配置资源,用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进发展,不断开发市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建立各类林产品加工业园区,做大做强林业龙头企业,构建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林特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油茶、茶叶、中药材及特色水果、食用菌、花卉苗木等优质特色产业,实现品种“良种化”、管理“标准化”、基地“规模化”、产品“精品化”、营销“品牌化”。

休闲观光农业。坚持休闲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以农业资源和乡村旅游结合为载体,充分展示农耕文化、特色农业、农家生活等特点,依靠多渠道投入促进休闲农业与旅游业融为一体,实现以旅强农、以农促旅、农旅结合、互相补充、协调发展。按照“对接大武汉,发展乡村游”的思路,开发乡村旅游示范点、农家乐和生态景区,建成一批“星级”山水农庄、度假村和休闲基地。

培育新型业态。推进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发展订单农业和“农超对接”,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体验农业、创意农业、智慧农业、会展农业、循环农业等新型业态。

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运用现代经营理念、组织形式和工作机制发展农业,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为主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实现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理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大力发展合作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到2020年,全市规上龙头企业达到120家,专业合作社达到1500家,家庭农场达到1200家。

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基地+农户+企业”的合作形式,加快农产品龙头企业培育,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打造畜禽、水产、食品饮料等“三个百亿元产业链”。推进湖北黄石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大冶现代农产品加工园、棋盘洲农村商贸流通产业园“三大园区”建设。力争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1以上。依法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乡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健全土地纠纷调解仲裁机构,建立土地流转风险防范机制和流转价格市场形成机制。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激励机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制度基础。

三、完善综合服务体系

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为补充,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打造与农民利益联系更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完备、市场化运行更高效、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相融合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加强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和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农业综合服务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现代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机制,健全市、县、乡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培育和创建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构建“政府投入为引导,老板投入为主导,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强化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进军垦万亩蔬菜基地物流园、大冶保安优质农产品物流园及“两镇一区”特色农产品物流园建设,加强快递在农村地区与电子商务的协同发展,促进农村流通现代化。依托新港物流工业园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建成较完备的粮食物流体系,成为重要的“北粮南运”粮食物流通道和湖北省重要的现代粮食物流节点。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超超临界查看更多>黄石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