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辽宁沈阳十三五规划:建设一批热电联产项目 重点发展重型燃气轮机等发电装备(全文)

2016-06-24 08:20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辽宁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二、大力提升环境质量

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不断改善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推动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全面开展雾霾治理行动。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实现高污染燃料消耗量逐年降低。推广绿色能源和新能源,到2020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到60%以下,取缔建成区内40吨以下燃煤锅炉。提高清洁能源、新能源运营车辆和城市作业车辆比重,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准入门槛。综合治理工业污染,加大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力度。

实现水环境质量达标。严格落实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严禁污水直排,打造清洁生态水环境。实施北部、西部、沈水湾、仙女河等大型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启动20万吨/日南部污水处理厂二期、15万吨/日的东部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完善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改造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改善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

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居民住宅小区和城市道路、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改造,提高公共环境设施无障碍建设及管理水平,加强道路交通、建筑施工、三产和工业噪声污染防治管理。

三、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划分实施分类管理,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生态建设、生态修复、环境管理,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保护生态绿地系统。重点加强对三北防护林、生态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大型河流的保育和恢复,加强沈西北边界防护林、荒山荒地绿化、生态公益林培育等建设,建立功能完备、层次清晰、布局合理的绿地防护体系。

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辽河、浑河、蒲河、白塔堡河等河流生态建设和治理,推进蒲河生态廊道、浑河城市段生态景观提升及水体整治和生态保护工程;加大卧龙湖、仙子湖、棋盘山水库的保护力度,加强退耕还湖还湿。

四、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科学决策、法制管理、道德文化的制度框架。

完善生态保护红线体系。落实区域环境准入制度,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研究制定生态保护红线区环境状况和管理成效评估办法,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绩效考核和生态补偿制度。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健全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统一行使全市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完善开发空间环保准入制度,划定重污染行业和项目准入区域,分期分批制定市级以上功能园区项目负面清单。

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制定清洁能源推广使用的鼓励政策,加快推进碳交易市场建设,全面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制定全域生态补偿政策,逐步提高生态补偿标准。

第九节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文化事业的基础优势,加快提升全市文化的综合实力,努力营造百花齐放的文化氛围,建设多元开放的“文化城市”。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国梦宣传和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的沈阳人基本道德准则,大力宣传和推广时代楷模、最美人物和身边好人,广泛开展学习先进典型活动,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重点扶持老工业基地振兴题材、抗战题材、清前文化题材等文艺精品创作,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弘扬主旋律的优秀作品。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

二、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沈阳产业金融博物馆、互联网博物馆等一批博物馆、艺术馆、纪念馆、美术馆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实施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工程,加强乡镇、村及社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打造集文体活动、图书阅览、教育培训、数字化文化服务、广播宣传、展览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文化服务云平台,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为引擎,建立涵盖文化活动、文化展示、文化演出、文化培训、文博展览、公共阅读、影视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库。

三、推动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

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事业。整合媒体新闻资源,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文化名家工程和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不断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以工业创意设计和文化创意设计为龙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引导和鼓励影视、歌舞、说唱艺术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合沈阳创新设计服务中心、中国工业淘堡网、沈阳经济区各市创意设计产品孵化基地(创客空间)等资源,发展沈阳创意设计中心。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

四、增强沈阳文化影响力

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传承历史传统文化和优秀文化,强化史前文化、辽金文化、清前文化、民国文化、抗战文化和工业文化内涵,完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促进历史文化积淀与现代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推进盛京方城、中国满语文应用实验区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做好锡伯族家庙、实胜寺、太清宫、东塔永光寺、西塔等文化场所开发改造,加快北市民俗文化、西塔、满融朝鲜族文化产业化进程。新建沈阳市少数民族文体活动中心,支持满族、蒙古族、回族文体活动中心建设。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着力办好东北文博会等重大活动,进一步提升沈阳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提升城市文明水平

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水平,进一步深化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加强中小学德育教育,建立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建立健全志愿者星级认证制度,完善注册网络平台建设,到2020年,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比例达13%以上。营造公平诚信的社会环境,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建立打击假冒伪劣违法行为的监督、投诉和处置机制,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全面推行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建立理事会法人治理结构,更好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深化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革,重塑国有文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促进国有独资文化企业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断增强文化市场竞争力。继续深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全面引入现代管理制度,激发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专栏11:文化事业产业重点项目

1.盛京方城项目:总投资20亿元,以清前文化和民国文化为依托,打造以民俗、民风为补充,集文化旅游、商业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具有独特魅力的标志性城市历史文化街区。

2.沈阳盛京文化智慧城项目:总投资9亿元,将太原街原东舜商城打造成沈阳盛京文化智慧城。

3.沈阳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妇女会馆项目:总投资5亿元,主要建设综合楼、室外运动场及附属工程等。

4.北大营遗址广场项目:总投资2.26亿元,利用北大营现存三栋营房及南部棚户区,建设北大营历史陈列博物馆和抗战遗址广场。

5.沈阳市美术馆项目:总投资2.4亿元,新建书画、雕塑、装饰等展厅、学术报告厅及办公用房等。

6.民国文化园项目:总投资1.6亿元,将红楼群、帅府舞厅、奉天满铁公所旧址与帅府结合起来,打造民国文化园区。

7.沈阳市市民文化艺术中心项目:总投资1.4亿元,包括群众文化活动、文化艺术教育培训、艺术展览、图书阅读、电子阅览、舞台艺术鉴赏、数字电影放映、视听欣赏等综合服务。

8.乡村大舞台项目:总投资1.22亿元,为1216个村建设露天舞台。

9.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项目:总投资0.9亿元,在老北市中国非遗展示基地建设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示我市非遗项目。

10.沈阳市博物馆项目:总投资0.8亿元,将原辽宁省博物馆改造为沈阳市博物馆。

第十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共享发展。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全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努力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实现全市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打造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

一、全力实施脱贫攻坚

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按照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位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到2020年,确保达到国家扶贫标准的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扶助一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生产和就业,异地搬迁和危房改造安置一批居住条件恶劣的贫困户,低保和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一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精准医疗救助一批因病致贫返贫人口,逐步增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能力。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专栏12:脱贫攻坚重大举措

1.资金到户扶贫:继续实施省、市到户扶贫项目,精准到人,建立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把到户扶贫资金转到互助式扶贫上来,实行滚动发展。

2.产业扶贫: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鲜食玉米、西甜瓜、地瓜、寒富苹果、榛子等高效经济作物,给予以奖代补。

3.贫困劳动力培训:实施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和实用技能培训。

4.移民扶贫:根据省关于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的有关要求,对一市三县贫困村、贫困户实施移民扶贫。

5.金融扶贫:实施扶贫开发小额贷款贴息,对贫困户新发展的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特别是温室所需小额贷款继续实行差额贴息政策。

6.产业示范项目扶贫:每年择优选择8家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扶贫开发示范项目实施单位,每个企业带动农户500户以上,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不少于200户。

二、促进充分就业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发展服务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不断扩大就业容量。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进一步落实好各项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措施。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强就业援助,帮助就业困难者就业。

三、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者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提高中等收入群体占全部人口的比重,规范调节高收入群体收入,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确保职工工资合理增长。深度挖掘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农民转移性收入。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和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健全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制度。

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围绕标准化、均等化、法制化,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加快健全覆盖城乡、普惠可及、保障公平、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就业信息全市联网,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机制,保障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将进城落户农民及外来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辽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