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江苏苏州市十三五规划:在华电江苏、大唐热电等建设一批热电联产项目 开发风能、核能等新能源技术(全文)

2016-07-08 09:03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热电联产苏州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四节  促进绿色生态建设

坚持生态优先,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推动绿色发展。

落实生态红线区域保护。坚守耕地保护、开发强度、生态保护“三条红线”。以划定生态红线、建设生态廊道、构筑生态屏障为重点,优化生态空间,保障生态安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构建“四带双环”为主体的生态空间格局。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构筑人和自然的绿色边界,对农业、林业用地严格用途管制,强化建筑、道路、河道等建设的生态化,降低对自然本底的破坏。

建设生态安全防护体系。继续实施以“十大工程”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项目,注重系统性布局、协同性建设,整体布局山、水、林、田、湖等各要素,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调节、恢复、进化功能。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积极创建海绵城市,实施退耕退渔退养、还林还湖还湿地工程,逐步修复退化湿地。加快实施长江、虎丘、南湖荡、阳澄东湖等湿地公园建设,着力建设一批生态园,提高自然湿地保护率。

专栏11-1

四带双环

——东北部长江河流江岸型生态安全防护带。以长江为主体,结合江岸防护体系建设,构建东北部第一条生态安全防护带。

——张家港-昆山农业基质型纵向生态安全防护带。以连绵分布的农业基质为基础,构建南北贯穿的生态安全防护带,为沿线的张家港、常熟、昆山、太仓提供生态安全防护,并防止相关区域城市化的无序扩张。

——张家港-常熟城间农业基质型横向生态安全防护带。以农田基质与河流灌渠为基础,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生态安全防护,防止城镇无序扩展。

——苏州-常熟城间农业基质型横向生态安全防护带。利用农业景观基质和昆承湖等自然生态系统,构建常熟与苏州、昆山以及太仓之间的生态防护带。

——中南部湖泊与湖沼湿地型区域生态安全环护圈。以太湖、阳澄湖以及沿线分布的湖沼湿地为依托,将西山、东山等风景区的保护纳入防护圈,加强对南部水乡古镇保护,形成以湖泊为主体,湿地、林地、农田、古镇古村为一体的环形生态防护带,保障市域生态安全,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水乡文化传统。

——山水休闲服务型苏州城市生态安全环护圈。利用阳澄湖、澄湖、吴淞江、太湖湖岸湿地以及沿线分布的吴中区光福自然保护区、穹窿山国家森林公园、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天平山、灵岩山、七子山等景区山林植被以及湖沼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构成环城生态安全防护圈,为当地居民提供日常休闲场所。

第十二章  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现代社会治理体系

进一步转变社会治理理念、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加强基层社区治理能力,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功能,形成政府调控同社会协调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力量同社会力量互动的现代新型社会治理创新体系。

第一节  创新社会治理机制

优化街道和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加快形成社会治理新机制,切实维护群众权益。

优化社会化综合管理体系。优化和完善县级市(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社会管理综合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强化镇(街道)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功能,重点在镇(街道)层面构建起“政府主导、基层为主、多方参与”的现代社会治理结构,实现小政府、大社会、多主体、强自治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探索建立经济发达镇综合执法队伍,充分发挥联合执法和综合管理的效能,提高现场应急、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全面推进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努力让人民群众通过一站式服务协调化解社会问题。在治安复杂、警情量大的派出所辖区,或者在有条件的县市区,探索建立由政府部门主导、公安机关牵头管理、有关政府部门派员参与,并快速联动响应的基层综合执法指挥协调中心。

深入推进“政社互动”改革。加快推进政府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进一步厘清权责边界、提升自治能力、激发社会活力,强化政府购买服务理念,下沉并全面整合各类社区资源,实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提升社区服务管理绩效;以社区服务项目化运作为纽带,全面深化以社区为基础、社会组织为载体、专业社会工作者为骨干的“三社联动”机制,建立健全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与治理机制。积极推进中心城区开展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充分发挥街道统筹平台作用。探索建立适合苏州地方特点的“多元主体共治、多层协商共谋、多方联动共推”社区治理新体系。

第二节  加强人口调控管理

做好人口综合调控,更加注重人口结构优化,创新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提高人口服务和管理水平,促进人口与城市的协调发展。到2020年,常住人口规模力争控制在1100万左右。

完善人口调控政策。深入开展人口发展前瞻研究,完善人口调控机制,以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人口科学有序流动,控制人口总量,优化人口结构和布局。顺应放开二孩的国家人口政策变化,有效控制机械人口增长。持续推进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应用,完善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的动态监测机制,构建系统互联、数据共享的实有人口基础信息管理体系。

加强人口综合服务。坚持以创新转型推动人才集聚,探索建立人才引进、选用、流动、保障、激励、发展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育、储备新机制。加强外来务工人员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加快农民工融入当地文化、生活和工作环境。完善出生缺陷一级预防体系,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完善终身教育,提高人民综合素质。创新实有人口管理。深入实施流动人口积分管理制度。促进来苏人员融入城市。完善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全覆盖管理服务机制,逐步实现居住地服务和管理。

第三节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以充分激发社会组织发展活力为导向,以全面深化登记管理制度改革为主线,积极构建“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现代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总体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健全、诚信自律、作用明显的社会组织发展体系。

深化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改革。健全社会组织双重管理和四类组织直接登记相结合的登记管理制度,优先发展工商经济类行业协会(商会)、科技类、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稳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取消行业协会商会“一业一会”限制,鼓励引导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成立非公募基金会。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逐步与主管部门在机构、人员、资产、财务等方面彻底脱钩。

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以工会、妇联和科协、社科联、残联等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为骨干,发展一批支持型、枢纽型社会组织。扩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范围,加快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探索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跨界合作、多元投入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新模式,重点培育扶持影响广、能力强、潜力大的社会组织,支持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完善社会组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人才保障等方面扶持政策。探索社会组织协商民主,拓宽参政议政渠道。全面开展社会组织等级评估,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能力提升和作用发挥。到2020年,全市万人(户籍)拥有登记的社会组织15家。

强化社会组织综合监管。切实规范社会组织行为,完善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引导社会组织依法开展活动。制定社会组织监督管理办法,强化“事前服务、事中监管、事后执法”。创新和完善法律、政府、社会、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系,明确部门管理职责,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加大对社会组织违法活动和非法社会组织的查处力度。建立健全第三方评估机制,推进登记许可、年度检查网上办理。

第四节  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

通过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法治化、治理体系社会化、治理手段信息化多措并举途径,创新社区体制机制,完善社区治理结构,强化基层自治功能,全面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再上新台阶。

强化城乡社区多元化治理。深入推进“政社互动”“三社联动”在基层实践。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以推进城乡社区协商民主制度化为方向,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实践创新,发挥社区公约、村规民约在日常社区治理中的规范与引导作用。培育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驻区单位协同机制,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主导、社区居民为主体、社区社会组织和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体制机制。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建立村(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提升社区治理服务效能。

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将创新社会治理涉及的问题纳入法治轨道有效解决,推动城乡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机制。全面建成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社区、村便民法律服务站点实现全覆盖,丰富公共法律服务产品,中心和站点作用进一步发挥。

加快推进社区服务管理社会化。大力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和标准化服务,健全完善县(市)区社区空间布局规划,搭建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供需对接平台,探索政府、社会、企业联办社区服务新途径,积极构筑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志愿机制有效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促进社区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服务共同发展。

探索网络虚拟社会治理。以建设“智慧社区”为目标,以一门式受理、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依托市信息惠民平台,稳步推进城乡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建设。整合社会资源,建成集社区管理服务、民意沟通、信息公开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抓好数字城管向区、县、镇、街道、村延伸工作,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建设。

第五节  推进平安苏州建设

深入开展平安苏州建设,积极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和社会治安大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城市安全管理,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着力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立体化、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研判、实战指挥、部门联动、区域协作机制。专项打击和重点整治相结合,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探索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应急指挥协调体系。加强对实有人口、特殊人群的服务和管理,强化防控运行机制,创新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从源头上压降警情案件。加强网络安全管控,持续深化实施“平安苏州”建设信息化提升工程,深入组织开展警务云数据中心建设,扎实推进基础信息化工作和警务大数据工程,提高治安防范科技化、智能化水平。到2020年,全市公众安全感达到92%以上。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热电联产查看更多>苏州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