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湖北荆门十三五规划:建设国电四期、华能钟祥等火电项目 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全文)

2016-07-22 08:14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湖北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专栏9-1:“八纵六横一环”

八纵:207国道、234国道(寺沙线)、240国道(大天线)、丰乐-钟祥-文集-沙洋、张集-客店-屈家岭-永隆、襄荆高速、枣潜高速、随岳高速

六横:347国道(分当线)、348国道(荆新线)、汉宜线、江山-石牌、坪坝-绿林-客店-胡集-仙居、沪蓉高速

一环:荆门城区绕城公路

二、构建现代水利设施网

实施大水网规划建设工程,不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防洪安全网、抗旱水源网、水系生态网。推进汉江以西水系连通及城市备用水源、鄂北水资源配置二期(荆门片)、荆门汉东引水、汉江干堤荆门段整治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巩固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证率。加快实施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大力推进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强化渠道清淤衬砌、塘堰扩挖改造、闸站更新整修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不断提高现代化农业水利装备水平。抓好汉江堤防整治、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和防汛抗旱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构建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不断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

三、构建现代能源保障网

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加快电网改造,提高天然气利用水平。到2020年,全市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27.2%。推进国电四期、华能钟祥火电项目前期工作。建设储能电站、碾盘山水电站和胡家湾风力发电场,推进实施一批光伏发电项目,积极推进荆门船湾核电站前期工作。加快城乡电网改造步伐,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满足工业园区、新农村建设的电力需求。加强燃气管道建设,重点建设武汉至宜昌天然气管线、中石油西三线天然气管线,实现县(市、区)城区民用燃气管网全覆盖,推动天然气管线向乡镇延伸。扩大天然气加气站覆盖面,提高天然气利用水平。推进农村沼气、生物质能开发利用。

四、构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网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固网更宽、无线更快”的综合通信服务,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重点实施“无线城市”工程,加快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升级,积极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技术应用。推动4G网络乡镇和行政村全覆盖,实现规划建设区、中心城区、县(市、区)城区热点区域WiFi全覆盖。实施光纤到楼入户、进村入户工程,推动光进铜退,建设集IP化、宽带化、融合化为一体的“城市光网”,实现“百兆到户、千兆进楼、万兆到小区、T级出口”。实施“三网融合”普及工程,推动数字电视、互联网、通信网相互融合创新的全媒体、数字化服务,加快实现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城乡全覆盖。实施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工程,加快城域网、接入网、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业务系统、支撑系统等IPv6升级改造,全面提升IPv6用户普及率和网络接入覆盖率。

专栏9-2: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重大项目

铁路:沿江高铁武汉-荆门-宜昌段、呼和浩特至南宁铁路襄阳至荆门至宜昌段、荆门-荆州-常德高铁、宜昌至徐州快速铁路宜昌-荆门-随州-信阳段、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荆门段)、蒙华铁路裴庙至石牌核心港区连接线铁路。

机场:漳河通用机场改扩建工程、冷水机场改扩建。

公路:枣潜高速公路荆门段、207国道、347国道一级公路、348国道沙洋绕城公路及沙洋汉江二桥、钟祥汉江二桥、钟祥汉江丰乐大桥、柴湖汉江大桥、荆门至石牌港城港一级公路。

港口:汉江荆门港(钟祥石牌港区、沙洋中心港区)。

水利基础设施:荆门市汉东引水工程、荆门市汉江堤防整治项目、漳河水库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库除险加固、鄂北水资源配置二期工程项目(荆门片)、汉江以西水系联通及城市备用水源工程、漳河新区湖泊渠系综合治理工程。

能源基础设施:荆门市电网建设项目、碾盘山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国电长源四期、华能钟祥火电项目、北京同民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

管道运输:荆门-襄阳成品油管道、黄梅-荆门原油管道、荆门-宜昌-巴东成品油管道。

第十章 建设绿色生态美好家园

以建设生态工程、发展生态产业、实施生态环境治理为重点,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打造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率先在全省建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一、加强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

加快生态系统建设,抓好试点示范,着力建设漳河生态(生物)谷,打造漳河生态保护圈、长湖生态修复圈、大洪山生态涵养圈,构建武荆高速(长荆铁路)、襄荆高速、枣潜高速(汉江)、随岳高速、荆新公路延长线五条生态文明融合示范带。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重点实施生态保护与治理“十大工程”。到2020年,我市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及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定目标;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劣Ⅴ类水体比例完成省定目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生物农药、绿色农药用量达到70%,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95%,全市耕地土壤环境安全保障率100%;全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5%。

加快大气污染治理。坚持“抑尘、压煤、控车、禁烧、提标、增绿”多管齐下,强化城市扬尘面源污染治理,加强道路扬尘和建筑施工扬尘防治。强化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淘汰黄标车。强化油气回收系统建设,全面开展油气回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强化秸秆“五化”处置。对磷矿石、石灰石、石膏开采加工企业及拌煤场等进行联合执法和综合整治,经限期整改不达标的一律关停。强化餐饮油烟污染治理,依法取缔违规露天烧烤,推广使用油烟净化设施。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处置,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实施荆门石化千万吨成油品升级改造项目,完善脱硫脱硝等环保工艺。实施中心城区冷热电三联供项目,加快淘汰燃煤锅炉,中心城区禁止新增煤化工项目。实施国电长源荆门热电厂、华能热电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加快玻璃及水泥企业脱硝改造项目建设。

深化“绿满荆门”行动。巩固和深化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开展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林业生态示范县和绿色示范乡村创建工作,努力实现绿满、绿富、绿美荆门的目标。加快道路、水系、农田林网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保护森林、湿地和物种资源,实施生态脆弱区域生态恢复工程,构建森林生态系统。加强武荆、襄荆等高速公路和国道、省道沿线绿化美化工程。加强竹皮河、漳河总干渠、四干渠等水系和农田林网建设。加强废弃矿区、采石塘口、石漠化等治理复绿工程建设。实施漳河大道、象山大道、高速公路连接线等城市道路景观建设,切实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加强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漳河水库、温峡水库、惠亭水库等饮用水源地或重点湖泊保护。实施污染严重水体清单管理,全面整治城镇黑臭水体,抓好竹皮河、长湖、浰河、西荆河、京山河等重点流域的水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南水北调汉江荆门段生态建设工程,实现水清、水生态、成景观目标。加快漳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推进京山惠亭湖、沙洋潘集湖、钟祥莫愁湖、东宝仙居河等国家和省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有序开展还湖、还湿行动。全面开展农村水环境治理,探索推广农村污水生态化、微动力或无动力处置。加快建制乡镇以上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积极开展土壤修复。加快推进中国农谷核心区土壤修复产业园建设,在各县(市、区)开展试点,探索物理修复、化学修复、植物修复等土壤修复模式。重点实施中国农谷核心区土壤环境保护优先示范项目、胡(集)双(河)磷(矿)地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项目。探索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

加大矿山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力度。实施矿山复绿行动,对磷矿、煤矿、石膏矿等采矿区进行修复治理,将重点自然保护区、景观区、居民集中生活区周边和重要交通干线、河流湖泊沿线可视范围内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纳入复绿范围。推进石漠化治理、地质灾害和病险尾矿库治理。通过回填、植树播绿、建设矿山遗址公园、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措施,加强矿山采空区、沉陷区综合治理。严禁中心城区及周边新建采石场,依法逐步关停已建采石场。

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快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完善餐厨垃圾收运体系,基本实现城市餐厨垃圾收运处理设施服务范围全覆盖。采取卫生填埋、焚烧发电、水泥旋窑协同处理等方式推进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采用成套机械设备将建筑垃圾制成环保建材产品。对危险废物实施集中安全处置。加强城镇排水管网、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新型农村社区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雨污分流,逐步实现城镇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推进农村改厕、土壤修复、农村污水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处理、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化肥农药减量、农村水生态环境治理等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八大行动计划”。在适宜地区推广客店“明灯”生态污水处理模式。加强生活噪声污染防治,严格落实“禁鞭令”,推行“无声舞蹈”,开展“宁静小区”试点建设。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建立气象、地震、地质等自然灾害防御体系,强化事前预警、事中救援和事后恢复的灾害综合处置能力。加强重大自然灾害监测能力建设,防止重特大综合环境事故发生。加强人工增雨作业体系建设,科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充分利用人民防空资源,为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提供服务。

专栏10-1: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大气污染治理工程:荆门石化油品质量升级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全市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项目等。

碳汇林业建设工程:荆门市生态绿化建设项目、绿满荆门和生态修复项目等。

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竹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四湖流域"长湖污染综合治理项目等。

湿地保护工程:漳河、惠亭湖、莫愁湖、潘集湖和仙居湖等国家湿地公园保护项目等。

土壤修复工程:荆门市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项目、东宝区硫铁矿废弃矿区污染治理项目等。

矿山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工程:生态环保产业园、静脉产业园和环保装备产业园、荆门市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东宝区和掇刀区石膏矿矿山修复治理项目等。

噪声污染防治工程:机动车噪声污染监管、工业生产噪声管理、生活噪声管理等。

城市垃圾和污水综合处置工程:水泥旋窑协同处理生活垃圾项目、夏家湾、杨树港城镇污水处理工程等。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荆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等。

防灾减灾工程:荆门库区自然灾害防治项目等。

二、建设循环型社会

坚持用生态文化引领城乡居民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使绿色、低碳、节约成为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的社会风尚和全民自觉行动。

构筑绿色人居环境。发展绿色交通,优化慢行系统,探索建设大容量快速公交(BRT)、城市轨道和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引进新能源公共交通工具,推广新能源汽车,在人口密集区域实现绿色交通体系全覆盖;发展智能交通,打造低碳化交通管理体系。推广绿色建筑,对政府投资项目和大型公共建筑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对中心城区新建建筑严格实行节能强制性标准;全面推进高能耗建筑及社区节能改造,打造低碳社区;编制绿色农房建设图集和技术指南,引导农民建设具有荆楚特色的绿色农房。完善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城市绿心、道路绿网、城郊绿环、乡村绿林,打造总量适宜、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公共绿色空间;推动龙泉公园等城市公园提档升级,新建一批文化名园、街区游园,构筑复合型公园体系;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加强绿地建设,推进公共建筑立体绿化。以境内城市、乡镇、村庄为点,道路、河流、湖库等为线,中国农谷核心区、“荆三角”四化同步示范乡镇、大柴湖经济开发区、杨竹流域示范区等为片区,构建林水、林城、林路结合的生态绿道。到2020年,城市绿地率达到40%。

培育绿色消费模式。引导市民购买、使用绿色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消费。力戒奢侈浪费之风,深入开展反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建立健全检查检验结果跨医院互认制度。实时监控临床检查和用药情况,避免过度治疗。加快建设市民融合服务平台,推行绿色政务服务。制定并实施政府机构能耗使用定额标准和用能支出标准,逐年降低人均办公综合能耗。实行政府绿色采购,优先将自主创新的节能环保产品纳入政府采购范围。

培育绿色生态文化。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学校、行政学院教育计划。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引导党政机关强化绿色政绩观,市场主体强化绿色效益观,广大群众强化绿色价值观。加快彭墩“1+9”农谷核心区等生态立市示范区建设,规划建设中国生态(生物)谷,打造一批生态文化体验基地。依托湖北文化创作交流基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打造一批生态文化教育基地。鼓励开展文学、影视、绘画等艺术创作,推出一批体现荆门特色的生态文化作品。结合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举办环保世纪行、“荆楚添绿”、环保文化节等全民生态文化活动。深入推进“四城同创”,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统筹推进生态细胞创建活动,到2020年,省级创建达标率达80%以上。

三、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

加强传统产业绿色改造,推进绿色清洁生产,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提高绿色经济比重。以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为目标,加快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和格林美“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全面形成绿色经济产业集群。力争到2020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不低于90%,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83%。

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严格推行开发强度核准,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强化土地利用规划和标准管控,合理开发地下空间,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清理闲置土地,积极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节水型城市建设,推进企业节水改造,发展节水农业;积极开发和推广源头减量、循环利用、零排放的节水技术和模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绿色矿业,提高矿产资源采选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

强力推进节能减排。用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政策,推进高耗能行业企业节能改造和能量系统优化,实施一批节能改造、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大力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商务、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切实有效控制化工、建材、电力等行业碳排放。加强节能评估审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认真落实国家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城市矿产基地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类别多样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体系。重点建设荆门化工、荆襄磷化、格林美等三大循环产业园。大力推行垃圾强制分类回收制度,加快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引导再生资源利用企业集聚发展。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动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湖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