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广东珠海市十三五规划:推进钰海电厂2×400MW级燃气热电机组等项目建设 加大海上风电场比重(全文)

2016-07-28 09:00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火电机组珠海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专栏16:“十三五”时期我市重点能源基础设施工程

1.输变电工程。500千伏浪白输变电工程,500千伏界涌输变电工程,220千伏海天输变电工程,220千伏叠泉(金海)输变电工程,横琴井湾牵引站输变电工程,110千伏人工岛输变电工程,斗门富山2×5万千瓦级分布式能源项目,斗门新青2×5万千瓦级分布式能源项目,金湾区东部2×5万千瓦级热电冷多联供项目,高新区2×5万千瓦级分布式能源项目,平沙新城2×5万千瓦级分布式能源项目,担杆、外伶仃岛降压站及配网工程等。

2.清洁能源工程。万山海岛新能源智能微电网示范项目,桂山海上风电场,金湾海上风电场,万山海上风电场,佳蓬海上风电场,担杆海上风电场,直湾岛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黄茅岛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中电投珠海横琴岛2×40万千瓦(F级)天然气热电冷联产二期工程,钰海2×40万千瓦(F级)天然气热电联产工程,中海油珠海2×46万千瓦(F级)天然气发电有限公司二期工程,珠海洪湾电厂1×18万千瓦(E级)热电冷多联供扩建工程等。

第九章  加快建设西部生态新区构建协调均衡发展格局

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东西联动、陆海统筹,实施城市西进,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取得新突破,在协调发展中拓展新空间、增强新动力。

第一节  优化城市发展空间格局

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保规划等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和空间“一张图”管理,形成统一规范、衔接高效的空间规划体系。按照城市概念性空间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确立城市整体结构、形态规模以及发展时序。严格保护山脊线、海岸线,打造优美的城市天际线,正确处理滨海、沿山以及沿城市主干道两侧建筑的高度、密度和面宽的关系,最大限度保护特区城市风貌,营造山、水、城有机统一的海滨城市风貌。

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林业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坚守产业发展红线,防止“摊大饼”式扩张,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规划建设好重点生态功能区域和农业主体功能区,严格保护生态控制点、生态廊道和生态隔离带,构筑生态屏障,构建海陆相连、山水相依、绿网连通的绿色生态安全格局。完善城乡一体的森林生态网络,遵循生态性、可达性、多样性、协调性原则,以城市公园为节点,以林荫道为骨架,以滨水河岸为廊道,加快建设都市特色公园、水网湿地公园、森林郊野公园、社区村居公园为主体的城市公园体系,大力推进城市林荫道、绿道网、绿色生态水道、环山健康步道、乡村风情道等的建设,实现步行15分钟可达公园绿地。人均公园面积居全国前列,打造融生态保育、游憩休闲为一体的绿色基础设施,为城市带来丰富多彩的绿色生活空间。重点推进生态景观林带、森林碳汇、森林进城围城和乡村绿化美化四大林业生态工程,规划建设好淇澳红树林、凤凰山、黑白将军山、黄杨山森林公园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域,推进三角岛、小蜘洲岛等海岛生态修复项目,确保控制线区域面积不低于全市陆域面积的53%,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全面实施新型城镇化规划,科学界定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以港珠澳大桥为重要纽带,优化空间布局,构建面向区域、生态间隔、多极组团式发展模式,推动城市组团式、紧凑式发展,实现区域有效对接,促进产城融合发展、联住均衡布局,形成“城市—片区—新镇”联动的城镇格局。推进城市功能与港澳及周边城市相协调,提升核心城市的服务功能,推动区域要素便捷流通、高度融合,加快打造环珠江口宜居湾区核心区域。东部地区凝聚着独具魅力的特区文化,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加快推进城中旧村更新改造,全面整治提升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加快“一带九湾”滨海景观、南湾片区和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小镇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凸显山海相拥、陆岛相望的城市景观和滨海特色,打造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样板。南部地区突出海洋文化特质,加快横琴生态岛、万山旅游岛建设,整体开发环珠澳海湾景观带,打造环珠江口最具浪漫风情的海岸带。北部地区按照“保持滨海风貌、岭南特色,降低开发强度、建设密度,提升环境品质、城市功能”的原则,高标准建设唐家湾科教新城,突出科技人文、岭南特色。

专栏17:“十三五”时期我市各区发展定位

1.横琴新区。建设成为带动珠三角、服务港澳、率先发展的粤港澳紧密合作示范区,“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深化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先行区,促进珠江口西岸地区产业升级发展的新平台。

2.香洲区。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区,打造功能与国际接轨、空间集约高效、生活和谐宜人、管理高效便捷的宜居城区。

3.金湾区。围绕“四个中心”(珠海现代交通枢纽中心、珠海西部创新驱动中心、珠海西部生态新城中心和珠海西部科教医疗中心)发展目标,打造成为珠江口西岸装备制造产业的先行区,航空、生物医药、新能源产业的创新基地,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

4.斗门区。着力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节能环保智能家电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基地,加快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科学发展示范区,全力建设实力、美丽、生态、法治、幸福斗门。

5.高新区。加快成为珠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的主动力、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创新中心、珠海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主阵地。

6.保税区。打造集国际贸易展示平台、区域物流枢纽、保税加工制造基地、保税商务基地和高端住宅配套为一体的保税新城。

7.万山区。打造国内一流的旅游群岛、南海开发科技先导区、粤港澳海上物资中继地和珠江口超大型深水港区,实现与港澳周边海陆地区的深度融合。

8.高栏港区。建设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平台、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产业高地、国际化港口城市创新发展的先行区和国家级“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

第二节  全面推进城市西拓

西部地区承载着珠海未来的发展,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要按照组团式发展模式做好总体布局,坚持科学发展、从容建设,强化集约节约用地,严格控制建筑密度、容积率和人口规模,注重依托原有水系、山地及自然景观构建生态自然隔离带,彰显城田相映、容山融水的田园景观,保持珠海宜居、宜业城市特色。要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构建特色产业体系,突出引入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建设世界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和国家级通用航空制造基地,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核心区。大力建设以高快速路为引领的公路运输体系,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及公共交通建设,将西部建设成为港珠澳大桥辐射大西南的主平台。积极提升西部城市服务功能,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向西部、农村和海岛倾斜,加快西部地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破解居住在东部、工作在西部的城市“钟摆式”问题。推进西部中心城区、富山产业新城、平沙新城等在内的西部生态新区建设,产城融合发展,把西部生态新区建设成为珠江流域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发展的战略支点,到2020年初步建成容纳百万人口的生态宜居示范新城。

专栏18:西部生态新区

1.珠海西部生态新区。位于珠江西岸出海口,面临南海,是珠江流域与海外地区联系的重要通道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门户,包括金湾区(三灶镇、红旗镇、南水镇、平沙镇)、斗门区(白藤街道、井岸镇、乾务镇、斗门镇、白蕉镇、莲洲镇),规划面积1173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规划面积165.6平方公里,起步区规划面积30.4平方公里。

2.重点工程项目。

(1)景观提升工程。黄杨河“一河两岸”景观提升工程、西堤路美化提升工程、幸福河滨水公园、1号主排河、中央水系、中心河景观工程、云峰公园、金湾片区体育公园等。

(2)交通基础设施工程。珠海市区至珠海机场城际轨道工程、西部中心城区现代有轨电车工程、港珠澳大桥西延线工程、珠海东西部公交快速化工程等。

(3)市政道路建设。金湾片区金河大道、西堤路南延段工程、跨鸡啼门特大桥、双湖路及富山新城大道等市政道路和轨道交通配套项目建设。

(4)综合管廊建设。西部城区综合管廊规划建设干线、支线管廊总长50公里、缆线管廊109.5公里。首期建设白藤七路,顺达路(珠海大道以北段),总长约4.5km。

(5)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建金湾一中、白藤东小学、斗门区珠峰实验学校、斗门新体校、金湾区人民医院、金湾航空城市民文化中心,扩建白藤湖中学、白藤湖中心小学等项目。

第三节  建设更高水平的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是城乡协调的重要抓手。在“三年大变化”的基础上,通过连片整治和整村改造,增加新农村创建示范点的建设,加大市、区财政支持力度,提升中心镇以镇带村功能,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更加美丽、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珠海特色村居。以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为平台,大力培育“一村一品”、“一品多村”特色产业,发展高科技农业、高附加值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推进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进一步美化“十里风光”乡村风情带。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长效机制,完成西部地区300公里机耕路建设。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高标准改造县、乡级道路,促进村居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完善以村居生活垃圾收集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为重点的基础设建设,到2016年底实现自然村污水处理全覆盖,打造一批凸显岭南风貌、水乡特色、田园风光的示范村庄。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抓好粮食直补和农机购置补贴。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高标准农田整治,加快推进农村危桥改造和农村道路建设,加大农村低压电网扩容改造力度,加强围内河道清淤、水闸修建等民生水利建设。深入实施“村居警官”工程,建立健全警务联系村务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2017年底前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通过创建信用村、信用户等方式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从涉农融资、涉农保险等方面,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

专栏19: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

1.特色产业发展工程。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白蕉海鲈”为主的水产养殖业,以斗门区乡村旅游为主的生态休闲旅游农业,以“十亿人”、“绿手指”等新型农业企业为主的电商农业。

2.环境宜居提升工程。重启1999年基本停止的宅基地审批报建程序,整治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市政府与各区签订农村污水处理责任书。

3.民生改善保障工程。全市行政村完成公路硬底化建设,实现公交车通达全部行政村;率先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大力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4.特色文化带动工程。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积极发掘珠海特色文化,积极打造乡村休闲旅游产业。

5.社会治理建设工程。全面完成农村“三资”管理交易平台建设,推进技防村居建设,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6.固本强基工程。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思路,培育镇村后备战略人才。

第四节  促进人口与城市发展相均衡

人口均衡型社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前提。科学编制人口均衡发展规划,制定中长期人口增长计划和指标,合理确定城市人口数量,优化人口布局,建立人口发展与城市发展统筹决策机制,制定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的政策措施,引导人口按照城市空间布局和建设时序向西部发展。到2020年,常住人口达180万人左右。创新人口管理与服务机制,稳步有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以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为总体目标,适度控制我市落户节奏。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以合法稳定住所和合法稳定职业为户口迁入基本条件、以经常居住地为登记形式、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不动摇,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创新,全面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倡婚前检查,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等公共服务水平,全面实施出生缺陷综合防控措施,切实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将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出生缺陷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帮扶存在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推动儿童福利由补缺型向惠及全体困境儿童的适度普惠型转变。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注重家庭发展。

第五节  全面推进珠中江阳区域合作

积极参与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组织实施珠中江区域紧密合作规划,发挥横琴自贸片区、西部生态新区、中山翠亨新区、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的联动效应,增强珠海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推进珠中江阳区域合作。深化交通、水资源、产业、环保、旅游、民生等领域的合作。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对接,推进珠中江阳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加快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加快建设高速公路骨干网和连接线、市际快速通道、跨界公路,实现珠中江地区跨境公路的“无缝”高效衔接。完善珠中江城际轨道网,重点推动广佛江珠城际轨道建设。推进港口发展战略合作,强化西江港口联盟机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开展西江保护工程和跨区域河流治理,推进珠中江(澳)水资源一体化和珠中江(应急)供水水源同网工程,拓宽优质水源。抓好水域保护治理、大气综合防治、生态系统建设,推动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明确产业发展定位,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加强产业园区的深度合作,实施错位互补发展,合力共建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做好阳江对口帮扶工作。

第十章  以生态文明示范为引领建设宜居城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是最大的公共产品。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口均衡型社会为抓手,推进宜居城市建设,确保把珠海创建成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示范市。到2020年,生态文明制度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专栏20:宜居城市

1.宜居城市。指生态安全和谐、空间集约高效、设施绿色低碳、生活和谐幸福、管理高效便捷的城市。我市建设目标是:

(1)到2016年,城市综合承载力全面提升,建设宜居城市的基础进一步夯实。经济更发达,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环境更优美,基本建成全国生态市和生态文明示范市;生活更便捷,基本建成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城市;社会更文明,实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城市更安全,“平安指数”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2)到2020年,城市建设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城市竞争力显著增强,接近宜居城市标准。基本建成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经济总量在珠三角排位前移;基本形成生态低碳的发展模式,城镇化水平国内领先,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市;基本实现市域常住人口市民化待遇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结构日趋稳定,法治环境日趋完善。

(3)到2030年左右,基本建成生态安全和谐、空间集约高效、设施绿色低碳、生活和谐幸福、管理高效便捷的宜居城市。重点工作:对标国际,坚持高标准规划设计;“五规融合”,形成规划管控合力;创新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合作;创新“三旧改造”城市更新模式;创新建筑业监管方式;创新人才住房保障;创新历史建筑保护利用。

2.全国生态文明城市。根据环保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试行)》,“全国生态文明城市”的全称应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环保部为鼓励各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对于创建工作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达相应建设标准并通过考核验收的市、县、乡镇,按程序授予相应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我市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需要通过规划编制、申报、初审、考核验收、公示、公告等阶段,由环保部最终命名并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在“十三五”期间,按创建标准要求,全市80%乡镇(我市14个乡镇)创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香洲区、金湾区、斗门区三个区创建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力争我市首批创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形成坚实的市、区、镇三级联创网络。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火电机组查看更多>珠海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