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河北唐山十三五规划:重点推进热电联产建设 稳妥推进超超临界大型发电机组布局建设(全文)

2016-08-31 08:18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河北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十三章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突出新型和统筹两大主题,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质量,打造新型城镇化与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一、优化城镇发展空间格局

按照“京津冀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加快构建“两核、一轴、多组团”城镇空间格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两核”中心开花。发挥市中心城区和唐山湾生态城的区位优势和空间优势,积极整合区域资源,加强与京津在资源配置、职能分工、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衔接协调,强化中心城市极化作用,构建“两核”城市板块。强化和提升中心城区核心地位、功能,积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打造京津冀区域中心城市。加快提升唐山湾生态城、曹妃甸临港商务区和海港经济开发区城市功能,加速沿海产业集聚、人口聚集,打造沿海次中心城市。

“一轴”带状辐射。以连接中心城区、唐山湾生态城的高速公路、快速路、铁路、轻轨等骨干道路为轴线,构建连贯“两核”的带状发展轴。强力推进多规合一,以特色卫星城镇为重要节点,增加机场、南部新区等节点,推进各节点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市中心区向唐山湾生态城延伸、由轴线和节点向外围拓展。

“多组团”协调发展。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辐射带动的原则,全面推进“组团”县(区)扩容提质升级,实施“大县城”战略,打造宜居、宜学、宜业、宜商的中小城市。到2020年,县城人口达到全县人口的40%以上,部分县城达到50%以上。

二、推进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坚持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城市管理“三城”统筹,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打造水清地绿、功能完备、生活舒适、安居乐业的宜居城市,进一步提升城市宜居度。

全面加强城市建设。以举办2016世园会和老交大区域搬迁改造为契机,将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向南推移,推动市中心区向沿海推进,到2020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10平方公里以上,常住人口318万、户籍人口236万。完善城市路网体系,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到2020年,全部打通“断头路”和“丁字路”,市区建设城市快速路30公里,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25%以上,城市步行和自行车道配置率达到80%以上,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加快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建成地下综合管廊20公里以上。加强供水、供热、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建设,实施城市污水管网新建和改造工程,到2020年,市中心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以上,再生水利用率和中水回用率达到50%,污泥处置率达到100%。完善提升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餐厨垃圾处理试点城市建设,到2020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机械化清扫率达到55%。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区域的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功能,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到2020年,节约型绿地建设率达到85%,雨水就地消纳和利用率达到45%,建成区20%以上面积达到国家、省目标要求。巩固扩大世界园艺博览会绿化成果,实施绿、美、亮、净整治提升工程,加强重点区域的综合整治,城市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按照建设“数字唐山、智慧唐山”总体部署,大力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促进信息化与城市管理深度融合,推广“数字化”城管模式,拓展数字城管平台功能,推进域内化信息平台互联互通,探索“管理、服务、执法”三位一体的城管执法模式。加强城市综合治理。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强化综合执法职能,完善市、区、街、居“四位一体”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加快构建“网格化定位、责任化分工、精细化管理、亲情化服务、多元化参与、规范化运行、信息化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

三、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统称“唐山居民”的一元化管理,推行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的户籍政策。全面放开县(市)城区、县政府驻地镇及其它建制镇落户限制。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子女就学、技能培训、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制定和完善各类人群的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等保险政策,实现人群全覆盖。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把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覆盖范围。大力推进非公有制单位、进城务工人员、个体工商户公积金建制缴存工作。

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推进以县(市)域为单元的城乡规划编制工作,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发展空间格局。

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积极探索城乡要素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良性互动。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服务网络,加强农民工专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建立完善提高农民工劳动报酬的职工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推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制度体系建设。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依法保护、开发土地资源,从严从紧控制占用耕地,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完善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制度,推进落实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创新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作用,推广政府主导、企业和个人参与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

推进城乡规划和基础设施一体化。坚持“全域唐山”规划理念,统筹推进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城乡空间布局。编制以县(市)域为单元的城乡总体规划,健全完善村镇空间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统筹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实施“三规合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能源、交通、通讯、邮电、水利、流通、环保、防灾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城乡联网,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推进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村庄绿化、危房改造、河道加固等工程,改善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加快城乡聚集发展。充分发挥城镇在吸纳人口、发展产业、聚集资源、活跃市场、传承文明等方面的功能,大力加强县城扩容升级和中心镇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改善农民就业结构,转变生活方式,大力推进近郊区城市化,构建新型城乡形态。

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加快发展农村科教、文化、卫生、养老等社会事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快社会管理方式转变。实施城乡管理领域全方位对接,构建城乡一体化管理新格局。探索建立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机制。开展“村改居”试点,推进农村向城镇社区转变。加快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服务载体,强化服务功能,加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十四章 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综合抓手,以“四美五改˙美丽乡村”行动为载体,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打造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到2020年,基本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

一、提升乡镇村庄规划建设水平

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指导,研究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镇、乡、村庄规划,针对不同类别村庄情况,合理划分中心村、基层村(保留村)、特色村、搬迁村,分类定级定位,分别规划建设。积极稳妥推进中心村建设,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引导农村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建共享,打造新民居示范村和农村新型社区。改善基层村、特色村和搬迁村生产生活条件,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

大力推进饮水安全、环境绿化、村容村貌治理等工程,打造具有乡村风情、城市品质的美丽乡村。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实施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推进集中供水、分散供水和城镇供水管网建设,到2020年,改造提升2000个村、150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高农村供电能力。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实现行政村通班车。加快推进乡村公共服务网络建设。加强乡村旅游服务网络、农村邮政设施和宽带网络建设,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互联网+”工程,培育以电子商务为主要手段面向农村的大型流通企业,增加农村商品零售、餐饮及其他生活服务网点,实现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全覆盖。

三、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建立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农村社会事业保障能力和水平。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统筹配置农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布局和结构,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进一步缩小城乡、校际和区域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差距;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强化医疗卫生保障。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到2020年,新农合筹资水平达到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或不低于800元,实现门诊全覆盖,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达到80%,重大疾病住院报销比例不低于80%。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四、探索建立农村新型管理机制

大力推进新民居示范村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加快农村向城镇社区转变。全面加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完善服务载体,强化服务功能,构筑城乡公共管理一体化新平台。健全覆盖城乡的信息服务体系,以信息化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第五篇 坚持绿色发展, 打造生态环境新面貌

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强力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唐山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十五章 强力推进污染防治

按照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防控环境风险为基线,深化大气、水、土壤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促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开展“蓝天”行动

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制定大气污染“退出后五”和“退出后十”工作方案和路线图,强化推进措施,全力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落实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和超低排放标准,加强在线和脱硫脱硝中控系统建设,加快市区及周边重污染企业关停搬迁,全面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确保完成国家和省达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推广实施低品位工业余热暖民工程,到2020年,全市实现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面积达到3000万平方米以上。深入治理机动车污染,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城市公共服务机构车辆结构调整,2017年年底前公交车、出租车、长途客运汽车全部更换为纯电动或天然气汽车。狠抓建筑施工、道路、矿山扬尘治理,强化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严格限制烟花爆竹燃放。到2020年,环境质量优良天数稳步增加,重污染天气比2013年减少60%,PM2.5年平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50%左右,力争退出全国74个重点监测城市后十位之列。

推进煤炭洁净高效利用。加强煤炭洗选能力建设,生产煤矿全部配套建设选煤厂,原煤入选率达到90%以上,全面取缔劣质煤的销售和使用。建设洁净型煤生产配送体系,清洁煤使用率力争达到100%,逐步取缔原煤散烧。开展燃煤锅炉综合治理,推广新型清洁高效燃具,推行秸秆能源化利用、煤改电、煤改太阳能、煤改地热能等替代模式。到2020年,推广清洁燃烧煤炉具及煤改清洁能源累计达到137万户;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锅炉改造达到100%,基本实现农村燃煤替代率100%。

推进重点领域节能。打好削减煤炭消费攻坚战,继续推进钢铁、水泥、电力、化工等行业节能技术改造,开展全市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双百”重点用能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和能效领跑企业创建活动。到2020年,全市累计削减煤炭消费1700万吨。严格节能评估审查,有效降低单位产品能耗。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优化建筑节能发展格局,加强新建建筑节能监督管理,深入推进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到2020年底,全市执行75%节能标准的新建节能建筑达到200万平方米,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100万平方米。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制定我市应对气候变化配套政策,提出低碳发展路线图。开展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增长趋势研究,结合削减煤炭消费总量和压减钢铁、焦炭、水泥产能等工作,确定我市温室气体排放峰值。推进低碳发展试点示范,着力建设一批低碳产业园区、低碳社区、低碳公共机构。落实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加强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加快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碳排放权交易核查体系。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河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