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河北沧州市十三五规划:黄骅和海兴风电并网发电 任丘热电、渤海新区热电等投入运营(全文)

2016-11-08 11:12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电力十三五规划火电沧州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全面提升污水处理水平。重点推进沧浪渠综合整治,深化工业废水治理,开展污水资源化利用,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加大沿海城镇、工业区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力度,到2020年,沧州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100%。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增强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能力,提高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两种主要污染物处理效率,加大现有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和规范管理力度,加强运行监管。所有污水处理厂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浓度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要求。

积极推广再生水利用和污泥处置工程。把污泥、再生水利用作为沧州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系统内容和工作重点,提高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率和再生水利用率。建立健全污水再生利用产业政策,加大再生水用户开发,增强再生水利用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扩大再生水在工业用水,农、林、牧业用水,城市非饮用水,景观环境用水等领域的应用。制定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利用处置规划,建设利用处置设施,加强污泥利用处置的全过程追踪监督管理。到2020年,沧州市区污水再生水利用率达到40%,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避免污染转移。

三、开展农田专项整治行动

开展农田专项整治行动,实施农业清洁生产示范区建设工程,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实施科学施肥技术和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工程。加强生活垃圾、污水、废弃物等集中治理设施周边土壤环境监测,根据土壤环境质量状况采取不同管控措施,严格控制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规范工矿企业废物处理处置活动,推进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全面提高土壤环境监测能力。

四、加强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

加强固废污染防治,统筹市县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危险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置等环节,实现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严格实施环评,提高企业准入门槛。加强工业污染减排与治理,支持石化、机械、服装等行业开展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和废弃物循环利用。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积极防治种植和养殖业生产污染,全面完成市域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置设施建设,实现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提升全市环境承载能力。

第三节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

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严格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边界,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控制土地用途,严厉打击违法占地。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推动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设节地型城镇,开展城镇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利用,着力盘活闲置土地。用好用足地下地上空间,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对在结构调整和压减过剩产能中退出的企业用地,给予优惠政策。统筹城乡发展用地,积极推进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加大献县、河间、肃宁、黄骅、南皮和盐山的工矿废弃地复垦力度,推进工业用地挖潜增效。

二、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

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产品,加快海水、中水、微咸水等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大力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到2020年重点实施万亩以上高效节水示范区(带)30个,新建和改善节水灌溉面积210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71。严格控制高耗水项目,加强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加快再生水循环利用工程建设,加大对南运河、小流津河等主要河道的再生水补给,着力打造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的“海绵家园”、“海绵城市”。加强人工影响天气,最大限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大力实施海水淡化工程,增加水资源供给。

三、建设现代能源体系

全面取消劣质煤的销售和使用,建设全密闭煤炭优化加工和配送中心,构建洁净型煤生产配送体系。推广清洁煤、多联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积极回收煤化工余热余压。在农村推行秸秆能源化利用、煤改电、煤改地热、煤改太阳能等替代模式,在城镇开展燃煤锅炉综合治理,加强煤炭总量控制和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先使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推进光伏发电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推进核能等新能源的规模化发展和综合利用;加快生物质燃料项目建设,形成大规模的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及配送体系。加快分布式能源发展,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重点开发垃圾发电技术,发挥我市的区位条件优势,积极引进能源资源,建立多元化和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渠道,增加能源储备,保障能源供应安全。

第四节  推动社会绿色发展

按照绿色化的理念优化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产业体系,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推行绿色行为方式,树立绿色新风,推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再造发展新优势,拓展发展新空间。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遵循“布局优化、外向驱动、生态适应、资源增值”的产业调整思路,提高资源增值转化率、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废弃物资源化水平。按照绿色化的理念优化产业发展模式,推进农业生态化、工业循环化、服务业绿色化发展,积极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加快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升级,全面推进化工、建材、轻工等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加快实施燃煤锅炉治理、水循环利用、煤电行业节能减排升级改造工程,实现绿色生产。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引导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和旅游业生态化发展,推进服务主体生态化、服务过程清洁化、消费模式绿色化。积极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改造,加强农业节水节肥节药,深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肃宁、献县、河间等地推动现代农业开发示范基地建设。

二、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

加强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建设,促进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化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氢元素和氯元素综合利用等多条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园区废物交换平台、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及孵化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创新发展能力,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做好沧州循环型工业示范园区和省级循环试点企业的工作,优先选择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符合国家节能减排要求的高新技术项目,提升产业层次和集群效应。加快任丘、献县、肃宁等一批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物料闭路循环和副产物综合利用,培育以机械装备制造、食品饮料、裘皮为特色,热电为基础,废弃物深度资源化利用静脉产业为补充的循环经济特色园区。

三、推行绿色行为方式

培育城乡居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利益协同意识,引导城乡居民树立节约型消费观念,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绿色消费意识。加强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引导城乡居民购买使用节能环保产品,大力推广使用绿色交通工具,倡导公交优先,推广节能环保的出行方式,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公众崇尚的低碳生活方式。全面开展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县城)和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加大绿色机关、绿色企业、绿色社区建设。全面树立绿色新风,将生态文明知识纳入沧州市国民教育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营造全民支持生态城市建设的浓厚氛围。

四、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

运用产业化的办法抓生态建设,推进大气污染治理、造林绿化、河流湿地修复等生态建设产业化,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发展环保服务业,依托生态优势发展林下经济、健康养生、休闲旅游等产业,着力培育一批生态旅游基地、林下产品采摘基地,加大“三品一标”农产品认定认证力度,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专栏7—1:绿色发展重点工程

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沿海基干林带工程、纵深防护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绿色廊道工程等项目。

河流湿地保护工程:大浪淀水库等5个水源地保护工程、京杭大运河清理修复工程、白洋淀等国家级、省级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工程。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海洋保护区工程、近海海域生态修复工程。

生态园林工程:人民公园改造工程、滨河公园二期工程、运河景观带二期工程等。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蓝天工程、散煤替代、城市建成区燃煤锅炉整治工程、循环热电联产扩建工程、挥发性有机物达标治理工程、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网络工程、大气污染客观预报系统研发工程。

水污染防治工程:沧浪渠综合整治工程、工业区污水处理工程。

农田专项整治工程:农业清洁生产示范区建设工程、科学施肥技术和绿色防害技术推广工程。

社会绿色发展重点工程: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循环化改造试点、循环型工业示范园区、省级循环试点企业,绿色机关、绿色企业、绿色社区建设,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绿色交通”工程

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云水资源监测工程、低级人工增雨(雪)作业能力。

第八章  推进共享发展,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

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要求,坚持民生优先,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民生工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一节  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一、实施扶贫专项行动

按照“两年集中攻坚,三年巩固提升”的总体思路,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搬迁安置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生态帮扶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全面脱贫。实施特困片区扶贫攻坚行动,把黑龙港流域特困片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实施产业就业脱贫行动,坚持“依托产业搞扶贫,通过扶贫促产业”,结合我市“牧菜菌”三大产业扶贫布局,引进和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合作社服务水平和引领带动农户增收的能力,打造京南重要的高端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力争每个贫困村至少有一个农民合作组织,力争每个贫困农户至少参与1项养殖、种植、林下经济、设施农业等增收项目。实施移民搬迁脱贫行动,做好贫困人口统计工作,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危房改造等工程,大力推进整村扶贫工作。进一步强化方法举措,在对象识别、措施到户、项目安排、财政投入、退出机制、干部选派、考核评价、督促检查等八个方面进一步提高扶贫攻坚的精准度。确保2016年7个贫困县率先摘帽;2017年,674个贫困村出列,19.9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二、构建扶贫支撑体系

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各类转移支付资金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扩大金融扶贫力度,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扩大贫困户贷款覆盖率。积极推进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网络建设,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开展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试点。加大扶贫开发用地支持力度,对后备耕地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优先安排耕地开垦项目。

三、改革创新扶贫工作机制

实行“市抓协调,县抓落实”的脱贫工作机制,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完善对口帮扶机制,协调联络机关单位和企业定点帮扶工作,推进京津两市对口帮扶,提高帮扶成效。完善驻村帮扶机制,贫困村每村选派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完善社会参与机制,组织各级干部帮扶贫困户,实现“一帮一”全覆盖。完善统筹推进机制,把扶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发展统筹推进。

第二节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建立学前教育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制度,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加强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教常规建设,城镇小区根据居住区规划和居住人口规模,配套建设幼儿园。完善以政府和集体办园为主,公办园、民办园共同发展的办园体制,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完善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制度。建设以公办教师为主体的幼儿教师队伍,加大幼儿教师培养力度,按标准配齐配足幼儿教师,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加强对园长的任职资格培训,实现全部持证上岗。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学前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

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备和待遇等方面向农村倾斜。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施学区化管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倡对口帮扶,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切实缩小校际差距。保障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留守义务教育学生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少年关爱和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进一步加大规范管理力度,实行学校民主管理,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

三、积极发展普通高中教育

积极适应高考改革,进一步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努力解决校额过大和班额过大问题,普通高中建设向县城集中。加强普通高中师资队伍配备和培养,加强普通高中教科研工作,建立和完善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激励机制,努力培养一批拔尖创新学生,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程,基本形成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的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协调发展的高中阶段教育体系,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

四、加快发展特色职业教育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依法制定落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改善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突出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扩大职业院校在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创新办学模式和体制,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集团化办学、校企一体化办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委托管理、购买服务等体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职业院校短期技能培训教育,制定完善优惠支持政策。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全面优化促进职业教育大发展的社会环境。

五、积极发展继续教育

大力开展在职培训,依托技校、职高、中专、高职、本科院校、大型骨干企业和其他技能培训机构打造职业技能培训平台,为全市在职在岗的经济活动人口提供职业技能继续教育的机会。制定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实训计划,依托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培养企业急需的技能劳动者和高级技能劳动者。关注特殊人群的技术技能升级,重点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退役军人的职业技能培训。

六、推动教育信息化与装备现代化

加快信息资源建设,建成区域教育教学资源库群,并全部接入国家、省基础教育专网,形成涵盖全市学校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网络系统,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快信息化应用创新能力建设,研究推广实施网络选修课程,在网络研修、课程开发、教学研讨等方面校际互动交流、高效合作。大力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鼓励教师应用网络空间开展研修、备授课、批改作业、家访及指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自主学习,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快教育信息化硬件设备和网络环境建设,包括人人通建设、云资源平台建设、智慧教室建设、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建设。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火电查看更多>沧州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