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河北沧州市十三五规划:黄骅和海兴风电并网发电 任丘热电、渤海新区热电等投入运营(全文)

2016-11-08 11:12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电力十三五规划火电沧州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四节  提升“沧州智造”发展水平

围绕实现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产品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深度应用,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与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相结合,大力支持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推进“沧州制造”向“沧州智造”转型升级。以智能化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快互联网信贷、理财、保险等各种互联网金融发展,发展车联网、物联网等物流平台,深化互联网在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领域的应用,增强教育、旅游等重点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服务和管理能力。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加大农产品网上销售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开展在线销售,引导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自建平台或第三方网站进行营销,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运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十三五”期间,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力争接近100%,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比例力争达到100%。

专栏4-4: 现代农业重点项目

粮食增产工程: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农作物高产创建工程、“稳夏增秋”粮食生产行动、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工程等项目。

特色都市农业发展工程:盐山现代生猪产业园区、南皮现代生猪产业园区、献县现代生猪产业园区、孟村现代肉鸡产业园区、沧县现代肉鸡产业园区、泊头现代蛋鸡产业园区、中捷现代奶牛产业园区、沧县无公害金丝小枣示范园区等项目。

休闲农业工程:青县现代农业观光园、黄骅冬枣观光线路、泊头鸭梨观光线路、滨海游垂钓线路等项目。

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田专项整治工程、农业清洁生产综合示范区工程、现代种业工程、旱作农业、盐碱地开发利用、高效节水灌溉、“粮安工程”、“兴粮工程”、沧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互联网+”专业大户培育工程、农超对接等项目。

第五章  推进协调发展,着力构建平衡发展新格局

围绕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进一步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改善城乡发展结构、提升两个文明建设格局,加快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共进、增比进位的平衡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  推进重点区域协调发展

强化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提升渤海新区的产业聚集功能,加快县域经济集聚发展步伐,构建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提升区域发展的协同性,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一、正确处理沿海开放和区域发展的关系

深入推进陆海统筹发展,健全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做到港口建设、产业聚集、新城建设、腹地拓展同步推进。加快中心城区“产业再造”步伐,大力吸引高端服务业和高新产业集聚,加大开放力度,加强与渤海新区、内陆地区基础设施连通,显著提升公共服务、研发服务、商贸服务、休闲服务的辐射能力。在石化、装备、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开展协作,渤海新区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产业基地,做强沿海大化工;中心城区发挥高新区引领作用,重点开展技术研发和下游精深加工;西部内陆县域加强与渤海新区、中心城区的对接,深度融入全市产业链分工,加快渤海新区、中心城区和各区县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

二、推动三大板块统筹联动

坚持强化产业发展的三大板块定位。着力各板块发展重点,尽快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继续推进东部渤海新区(黄骅市)、海兴沿海区域临港经济发展,建成以石化、钢铁、装备制造、港口物流等为主的沿海产业带,以发展产业配套服务加强港城融合,建设河北沿海增长极、环渤海区域新型工业化基地。继续强化沧州主城区的核心地位,做大做强沧州都市区,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都市型产业体系,构建现代化城市服务中心。继续增强以任丘为代表、以肃宁、河间为支点的西部特色产业区,突出“一县一特色”,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特色新型工业和商贸服务业,形成连接中心城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节点。

三、加快县域经济增比进位突破

支持县域经济规模化发展。强化各县产业集聚能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升抱团发展水平,促进区域资源要素调配,拓展优势产业发展空间,延伸集聚产业发展链条。支持河间打造“京津冀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再制造技术创新基地、创业孵化基地、技术服务基地建设;提升电线电缆、保温材料产业规模层次。支持献县以“中国扣件铸造之乡”为基础,抓住京津铸造、建材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全力抓好产业承接和大项目引进,促进产业产品提档升级;以燕京啤酒为龙头,推动相关行业、配套产业扩能升级。支持南皮以打造中国五金机电产业之城为目标,进一步夯实五金机电制造产业基础。支持东光围绕打造包装机械基地的目标,努力吸引区域间供给要素,积极引进京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新项目。

支持县域经济多元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发展多元经济,构建产业生态系统。支持青县以“中国电子机箱制造基地”为基础,推进产业由“机箱”到“整机”、“外壳”到“核心技术”的转变;同时积极引进和承接京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蔬菜深加工产业,力争成为京津蔬菜供应基地。依托迎宾大道、饶安大道等4条沧青快速通道,加快推进青县与沧州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步伐,加强沧青交通联系,积极发展青县城区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食品制造等配套服务业,努力建设成为京津冀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北方城市蔬菜供给基地,沧州文化休闲基地。

支持县域经济优势化发展。积极发展沧县等城郊区位优势型区县,发挥区位与交通优势,承接城市经济辐射,加快与中心城区“同城化”步伐。积极发展青县、献县等现代农业支撑型区县,发挥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对接北京农产品消费市场,衍生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泊头、南皮等民营经济驱动型区县,发挥民营经济优势,升级完善生产型服务业,补充规模产业发展短板,进一步壮大经济实力。大力发展吴桥等生态文化旅游型区县,打造“世界杂技之都”,推动“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建设,做大做强杂技文化产业,实现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双轮驱动。转型升级盐山、孟村等传统工业经济区县,发挥传统产业基础优势,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实现工业经济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打造全国最大的管道管件装备基地。

四、构建跨区县协同发展机制

围绕石化、管道装备、机械加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汽车及零部件等领域,加强产业同盟建设,深入开展全市产业链分工,加强西部内陆县域与渤海新区、中心城区的对接合作。加快产业相似、实力相近的区县合作共赢,建立跨区域产业同盟与合作机制,支持孟村、盐山管道产业一体化、泊头、南皮、献县五金机械一体化发展,推进吴桥、东光、南皮等棉纺大县和献县、青县、泊头、肃宁等服装加工重点区县共建统一的纺织染技术研发平台与产品设计创新服务体系,避免同质竞争,加强整体竞争力,推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第二节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做强中心城区,做大县级城市,做优小城镇的辐射带动功能,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一、优化城镇发展空间布局

围绕“集核发展、轴带引领、多点支撑”的发展策略,构筑“一核、多星、一轴、三带”的城镇空间发展结构,其中,“一核”指沧州都市区,扩大沧州中心城区规划管辖范围,整合青县、沧县、运河区、新华区、渤海新区,建设大沧州都市区;“多星”指其他各县市城区和部分重点镇,提高承载能力,引领、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快速健康发展;“一轴”指石黄城镇发展轴;“三带”指沿海发展带、京沪发展带和京九发展带。

二、着力打造沧州都市区

加快推进沧州行政区划的调整,积极稳妥推动撤县设区、撤县并区,进一步拉大中心城市框架。推进统一规划和城市建设,将黄骅新城、主城区及渤海新区港城区统一纳入沧州市中心城区规划建设范围,强化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发展格局,做大做强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增强承载能力。沧州主城区:对332平方公里高速合围区域实施统一规划、建设、管理。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设海绵城市目标,突出抓好市政道路、供排水、防洪除涝、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集中供热、园林绿化等相关设施,补齐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短板,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渤海新区:突出沿海特色,调整完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加强交通路网、水电气暖、信息通讯、商务服务、教育医疗等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商务往来和群众生活创造良好环境,逐步建成与现代化港口相适应、与产业园区同步发展、具备区域公共服务中心功能的宜居宜业生态型新城区。

三、促进县城扩容提质

按照“生态环境更优、商务成本更低、生活品质更高”的目标,坚持走“小县大县城”的路子,进一步做优县城规划,促进县城扩容提质,使县城成为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支撑点。积极培育以任丘为核心,以肃宁、河间为支点的任肃河城镇群,重点推进白洋淀产业新城、智慧新城建设,到2020年,力争任丘城区人口达到50万,成为全国知名的“淀边生态市、清洁能源城”,力争肃宁、河间城区人口达到30万,成为省内具有较强竞争力、影响力的县级市。引导泊头—南皮、孟村—盐山相向发展,建设成为两个同城化发展地区。黄骅、青县、河间、肃宁要努力打造成为京津明星卫星城。献县、吴桥、东光、南皮、孟村、盐山、海兴县城要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改善环境、提升品位,引导产业、资本、人口向城区聚集,推动新型城镇化稳步发展。

四、加快重点城镇建设步伐

做大做强中心镇,做优做新特色镇。以增强承载能力为目标,依托主要交通轴线,多角度打造鄚州、交河、旧州、米各庄等一批特色产业重镇、商贸物流强镇和文化旅游名镇,使其成为连接城乡、带动周边的重要节点。进一步提升小城镇的综合实力,增强连接城乡的关键节点作用。突出镇级小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积极推进泊头交河镇、肃宁尚村镇2个省经济发达镇试点的综合配套改革,增强产业发展和交通节点功能,增强对周边城镇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加快建设苟各庄、辛中驿、富镇、沙河桥等23个重点镇,推动发展特色经济,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其吸纳人口、聚集产业、增加就业、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重点镇发展成为小城市。一般镇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进一步完善服务“三农”功能,建设成为农村经济文化中心。

五、推进沧州特色美丽乡村建设

按照“环境美、产业美、生态美、精神美”的要求,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村庄定级定位,划分中心村、基层村、特色村、搬迁村,有针对性地规划建设,打造一批新民居示范村和农村新型社区。结合重大工程建设、扶贫开发、旅游开发等,对弱小村、偏远村实施整体搬迁。加强特色村保护与合理利用,尽可能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彰显特色、展现魅力,加快“农旅一体化”建设,打造独具沧州特色的美丽乡村。

第三节  推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加强先进思想文化引领,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传播正能量。以打造“文化之城”和“好人之城”为目标,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全市人民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全面提高,构建富有美誉度、吸引力和竞争力的良好人文环境。

一、大力加强“文化之城”建设

重点实施城市文化特色塑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文化产业提速、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人文素质提升八大工程,充分发挥我市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为重点,以文化惠民为根本,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深化拓展“好人之城”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升社会文明,打造务实阳光的政务环境、公平诚信的投资环境、亲善和美的人际环境,让“好人之城”成为最靓丽的城市名片。

专栏5—1: 协调发展重点项目

城镇建设项目:泊头交河镇、肃宁尚村镇2个省经济发达镇试点改革项目

县域特色产业建设项目: "谷连天"生物循环农业开发园区项目、京津冀国家再制造产业基地项目、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600兆建筑一体化薄膜太阳能幕墙制造基地项目、中国河间保温材料产业城项目、北京巴威公司新基地建设项目、中国河间中医药健康产业基地项目、河北中科智联节能环保股份公司年产20万吨聚乳酸项目、河北海峰管件有限公司石油专用管项目、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程、河北周黑鸭食品生产项目、献县文化产业园和现代农业园区等项目

美丽乡村项目:吴桥县于西村、河间市二十里铺、东光县小邢村、运河区小圈村、青县东姚庄、海兴县王常丰村、肃宁县西泊庄村、献县西双坦村

第六章  推进开放发展,着力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

坚持把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作为促进发展的根本动力,持续深入推进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成效推动跨越赶超。

第一节  全面深化改革

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紧紧抓住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对体制有支柱性意义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深化改革开放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主攻方向和重点,集中攻坚克难,务求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逐步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深入开展网上并联审批试点工作,全力推进渤海新区全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市推行网上并联审批模式,改善服务环境,提高办事效能。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向纵深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透明预算制度,推进全口径预算管理改革,推进各县(市、区)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建设,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改进和完善审计监督。创新行政管理方式,理顺中心城市两级管理权限,适当扩大县级政府和小城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推进“三个公开、三个清单”制度建设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综合推进城市“多规合一”体制机制创新。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创新国资监管体制,推进股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属企业改革迈出新步伐,到2020年全部完成市属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任务。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在与国企、国资合作中拓展发展空间。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在交通物流、园区建设、污废处理、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推广PPP模式,构建合理的收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发展。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引进域外股份制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信贷支持力度,突出对渤海新区建设的金融支持,强力推动企业挂牌上市,认真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行为,切实保障金融稳定。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互联网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积极推进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普遍实行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和聘用合同管理,建立和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等制度。积极推进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融合,倾力打造沧州中心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建立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机制,深化报网融合和现代化传播新平台建设。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火电查看更多>沧州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