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评论正文

售电公司—电力行业的下一个洼地还是陷阱?

2016-11-10 16:41来源:知乎作者:Kevin Zhang关键词:售电公司电力交易电力体制改革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总结一下:售电公司就是一个替用户承担风险并获得相应收益的角色。他通过增加手中的用户数量以减少用户随机行为造成的负载变化。然后和发电企业签订主要负载供应合同(第一步),再留存少量空间根据用户负载变化提前一天买电(第二步),从而尽量减少实时市场上的强制买卖情况(第三步)。

4. 售电公司的盈利模式

1)基础模式

电改刚起步,当前国内售电公司还普遍处于最基础的模式:

利用用户和发电之间高度的信息不对称,赚取差价。

利用国内特色的火电装机容量过剩,让作为买方的售电公司具有更高的议价权,压低火电利润空间。

当然售电公司如果只依靠以上两点“低”技术含量的经营方式,那么随着更多资本的进场,这类售电公司将被逐渐同质化,并最终苦苦挣扎。

2)进阶模式

由于给E.ON UK(E.ON是欧洲最大的几家能源服务企业之一)做过咨询,稍微了解下他们的经营模式:

作为能源服务的综合提供商,比如供电,暖还有天然气。

设计不同的能源套餐,隐性增加自己的利润。(一方面让消费者觉得赚到了,另一方面自己又闷声发大财,这才是艺术。)

拥有一些发电资产,对冲自己的购电风险和降低运营成本(独占了部分发电和售电之间的利差)。(英国是不允许售电公司拥有配电网资产的。)

做一些新能源技术的尝试,并推荐成熟的设备给自己的用户。

前三点应该都挺容易懂的。我谈谈第四点。因为帮E.ON做过电热泵(EHP)和供暖网络的项目,所以也做了些相关的负载曲线模拟,详细模型信息参考[1]。我像上面的图一样再次做了1000户居民的负载模拟,但是这次是带EHP的了:

你在上图里可以看到单一用户的用电频率变得更高(负载更紧密了),并且需求峰值更大了(从天然气供暖的单户4-5kW电力峰值提升至了这里的8kW)。所以售电公司通过给用户推荐新的电气设备,以提升售电量。并且加高了用电频率,使叠加后的负载潜在的变化更小(可以看到右边的总负载曲线更加平滑了),从而降低自身风险。

3)终极模式

说这是终极模式,是因为当前这些服务在全世界正在试行或是还在臆想ing....

推行实时电价,将风险转嫁至用户身上,自己赚取固定利差。

帮助用户控制电气设备,并为电网提供需求侧响应服务。

首先谈谈第一点。其实对于新能源发电企业来说是好事。实时电价是可以有意识的培养用户的用电习惯,将一些电气设备的运行延迟至凌晨。然后进一步推广电力系统的终极形态:需求跟着发电走(个人观点)。

第二点在国内的前景还不好说。因为B2C的接口从目前来看掌握在腾讯和阿里的手上,所以未来售电公司想要进入用户家里面“做点事情”的话,恐怕得看这两家的脸色。毕竟售电公司当前是不具备像谷歌那样布局Nest硬件到用户家中的能力。

添加了以上的增值服务后,是我现在能预见的售电公司终极盈利模式了。

最后打个比方,其实售电公司和移动、联通、电信这几家电信运营商的未来运营模式是有相似点的。

电信行业由铁塔公司承建发射塔,而电力行业则是由国网/南网建设输配电网。

电信运营商则专门负责流量套餐,而售电公司则送上能源套餐。

电信运营商弄点合约机啥的,而售电公司则是卖点分布式新能源设备(不包括PV,他们又不傻)

当然,售电公司还是有他最独特的一面,因为在未来你可能会接到如下短信:“亲...⁄(⁄ ⁄•⁄ω⁄•⁄ ⁄)⁄....,今晚六点到八点别用电,我给你送片PIZZA行不?”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售电公司查看更多>电力交易查看更多>电力体制改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