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山东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重点发展高效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全文)

2016-12-23 09:32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燃煤发电火电机组焚烧发电技术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加快青岛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建设,构筑知识产权服务业区域发展优势。充分发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引导作用,进一步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有效带动专利保险、知识产权证券化等新兴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业态发展。加快山东省知识产权“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和山东省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设,探索建立符合市场价值规律、体现知识产权核心价值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有效促进知识产权转化实施和市场化流转。扶持培育优秀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打造行业标杆单位,带动知识产权服务业整体服务能力提升。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并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社会信用标准和监督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完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的联合执法机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综合管理和综合执法模式,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推进司法诉讼与行政调处对接,推进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审判“三合一”改革,争取设立知识产权法院。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体系,实现维权援助网络17市全覆盖,支持建立知识产权海外保护联盟,探索完善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健全知识产权侵权调处、假冒查处和举报奖励机制。

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建设职责清晰、管理统一、运行高效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鼓励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等先行先试。推进各类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贯彻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夯实各类创新主体知识产权工作基础。建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目标评估制度,完善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探索建立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创新驱动评价体系,推动知识产权指标纳入政府创新驱动发展评价体系。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环境。

(五)培育科技创新品牌。以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和创新载体的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围绕创新能力提升、发展新动能培育、先发优势打造和经济发展支撑引领,实施“十个一百”科技创新品牌培育工程,培育一批体制机制科学合理、模式和路径新颖、创新发展和创新服务成效显著的创新主体和服务载体,将在创新驱动中走在前列的创新主体和服务载体培育打造成“双创”品牌,形成多层次、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品牌体系,在创新驱动发展和“双创”活动中发挥示范作用,形成推动我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

专栏18:“十个一百”科技创新品牌培育工程

1.百个技术创新研发平台。重点培育百个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开放服务和重大创新产出成效显著的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带动全省形成产业链、创新链覆盖完整,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开发、工程化和产业化一体贯通,较为完善的创新研发支撑体系,大幅提高我省基础性、引领性、标志性、颠覆性技术研究开发能力,为“双创”活动深入开展提供创新源泉。

2.百个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培育百个市场化水平高、自我发展能力强、创新公共服务成效显著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带动全省形成布局合理、开放协同、创新创业全链条覆盖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全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3.百个(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重点培育百个合作渠道畅通、合作机制完善、合作内涵深化、合作成效显著的(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带动全省构建形成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重点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重点地区和高水平科研院所、大型企业之间完善的科技合作平台网络,为我省整合和利用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和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提供重要保障。

4.百个专业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重点打造百个配套支撑全程化、创新服务个性化、创业辅导专业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形成我省创新创业的重要策源地,带动全省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多样化、组织体系网络化、创新创业服务专业化、资源共享国际化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全省经济发展新动能培育提供重要载体支撑。

5.百名优秀创业导师。重点选拔百名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创业经验丰富、辅导质量高的优秀创业导师,带动全省形成联动的创业导师网络,推动全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

6.百名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重点培育百名在省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强、创新支撑作用显著的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带动全省形成一批具备重大关键技术突破能力、引领我省学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一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团队)和具有创新创业精神、能够运用核心技术或自主知识产权创办具有国际竞争力创新型企业的一流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团队)。

7.百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构建百个由行业龙头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等广泛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相关重点产业领域形成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融合、大企业带动中小微企业集群发展的产业创新发展格局。

8.百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重点实现百项事关我省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掌握一批技术水平先进、权利状态稳定、市场预期收益高的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为打造我省重点产业领域优势地位提供有效支撑。

9.百家明星科技型小微企业。重点培育百家成长性好、掌握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具有较强国内外行业竞争力、形成一定经济规模、成为行业细分领域“单项冠军”的明星科技型小微企业,带动全省科技型小微企业群体发展壮大。

10.百个创新型产业集群(基地)。重点培育百个符合区域规划布局和资源特点、骨干企业带动性强、科技型小微企业与骨干企业分工协作、技术和产品上中下游紧密衔接、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基地),部分集群(基地)实现在创新成果研发及转化、专利授权量和规模效应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军水平,成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力量。

(六)加强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完善科普基础设施体系,培育创新创业文化,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全面推动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和科技教育与培训、社区科普益民、科普信息化、科普基础设施、科普产业助力和科普人才建设等重点工程的实施。推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各类科研基地和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到2020年,全省社会化大科普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在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公众获取科学技术知识渠道,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公众运用科学技术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等方面取得大幅提升,我省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左右。

培育山东特色创新创业文化。大力增强创新自信,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塑造“创新创业山东”新形象。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政策宣传和培训,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打造一批区域创新创业活动品牌。支持有条件的市组织承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强化对创新创业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的宣传,进一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研诚信、科研道德、科研伦理建设,坚持制度规范与道德自律并举原则,建设教育、自律、监督、惩治于一体的科研诚信体系。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

六、构建开放融合的科技合作新格局

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探索开放创新的新模式、新路径和新机制,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种创新资源,全面提升开放创新水平。到2020年,构建形成渠道通畅、机制完善、开放务实、成效显著的科技合作网络和完备的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国际化和开放程度显著提高,我省国内外创新资源的配置能力全面提升。

(一)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深入贯彻实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围绕我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部署,突出科技合作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聚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在国家互联互通交流机制和双边、多边科技合作协定框架下,着力与沿线国家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著名大学和企业开展高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科技合作。深化优势互补的合作关系。坚持需求导向,执行好与以色列、白俄罗斯等国家的科技合作协议,重点加强与德国、俄罗斯、乌克兰、印度在先进制造、新材料、海洋工程装备、软件技术等领域的技术合作与人才交流,突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发挥我省技术优势,加强与中西亚、南亚、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在农业、能源、海洋资源开发、信息通信、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合作,推广应用我省科技成果,推动成熟技术向海外转移转化。充分利用国家扶持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政策,支持我省骨干企业借助科技会展平台参与合作,在上述地区布局建设科技园区或产业基地,面向中亚、阿拉伯、东盟和欧盟国家开展以农业、制造业为主的技术与投资贸易合作,实现我省优势产业“走出去”。

发挥科技创新平台纽带作用。充分利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或共建的研发机构、科技产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先进适用技术示范与推广基地,发展以科技合作为先导,进而推动产能与投资贸易合作的新模式。成立“丝绸之路高科技园区联盟”,搭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高科技园区的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和合作对接平台。密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洋科技研发机构的联系,建立区域内海洋科技机构定期交流机制。探索设立世界海洋科技创新联盟,推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科技联合研究中心、国际海洋技术交易市场。推动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建设,加强东盟与日韩等国在海洋科技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中以农业科技生态城、中印软件产业园、中乌先进焊接技术研究院等重点合作园区和平台的建设,打造与“一带一路”国家科技合作的典范,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实施科技创新国际化战略,积极融入和主动布局全球创新网络,深化政府间科技合作,完善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机制,促进创新资源双向开放和流动,全方位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

提升国际科技合作层次。积极借助国家政府间科技合作机制,支持我省高校、科研机构、各类科技园区和企业深化与重点国家和地区在重点领域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实施国家政府间科技合作和科技援助、科技培训等项目,拓宽合作渠道。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技术需求,支持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与国外相关机构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创新信息、技术、资源的共享,推进重大关键技术突破。鼓励我省科研机构和科学家依托国家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积极参与海洋观测、气候变化、重大传染病等全球重大科技问题研究,积极组织参与大型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推动国际科技合作水平的不断提升。加强创新创业国际合作,深化科技人员国际交流,吸引杰出青年科学家来鲁工作、交流,允许引进的外籍科学家领衔实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鼓励外籍高层次人才在我省创办科技型企业,开展创新活动。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围绕“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和我省重点发展的产业和技术领域,突出区域发展特色,面向创新型产业集群,规划建设一批新的国际创新园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使之成为面向海外吸引优势创新资源、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集聚区。鼓励有条件的科技园区、经济园区和企业,通过自建、并购、合作共建等多种方式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科技产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按照国际规则并购、合资、参股国外创新型企业和研发机构,提高海外知识产权运营能力。推动与国外高校、科研单位、技术转移机构及企业开展科技深度合作,吸引跨国公司、外国专家及团队来鲁设立技术研发中心,支持外资研发机构与我省企业、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研发活动,参与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

(三)深入推进国内科技合作。全面落实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及有关著名高校的战略合作协议,深化与国内大院大所和大型企业在合作研发、人才交流、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完善以股权为纽带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快我省重点领域技术突破。积极推动著名高校、科研单位来我省设立分校、分所。支持我省企业与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和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加快建设中科院山东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构建辐射全省的中科院技术转移服务网络。深入实施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计划)农业科技领域山东试点工程,支撑我省农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建立一批“可示范、可学习、可复制”的样板,培植一批能够辐射周边、带动全国的创新典型。实行院士工作站备案制,加快院士工作站布局建设,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支持德州建设面向全省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承接京津地区科技成果转移。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燃煤发电查看更多>火电机组查看更多>焚烧发电技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