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区域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区域发展战略,引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又推出了“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推动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
一、改革开放40年区域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初期,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了加快沿海发展战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迅速起步并获得快速发展,同时也使得沿海与内地的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进入新世纪后,为解决日益凸显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求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大提出,要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通过各项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四十年来,我国各区域的经济总量不断跃上新台阶,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区域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区域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区域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40年间,区域经济总量获得巨大提升。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000多亿元,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到2017年已超过80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全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各区域经济总量均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不断跨上新台阶。1978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区域的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514亿元、750亿元、726亿元和486亿元,到2017年,分别增加到了449681亿元、179412亿元、170955亿元和5543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分别增长了66.9倍、46.0倍、46.6倍和28.2倍。东部地区生产总值于2005年首次达到10万亿量级,并分别于2010年和2016年突破20万亿和40万亿整数关口。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均于2011年超过10万亿,并于2016年超过15万亿。东北地区省份数量较少,地区生产总值尚未达到10万亿量级,于2012年首次超过5万亿。
40年间,区域经济总体保持较快增长。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年均增长11.4%、10.4%、10.4%和9.0%,呈现东部地区领跑、各区域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体现出这一特点。例如,东部地区自2012年起,结束了1991年以来长达21年的两位数高速增长阶段,转为一位数的中高速增长,同时发展方式不断转变、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增长动力逐渐转换,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二)区域产业结构持续改善。
40年间,在总量快速提升的同时,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服务业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
各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最显著的变化是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2017年,东、中、西、东北四区域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9%、9.5%、11.5%和11.9%,分别比1978年降低了18.4、29.7、25.4和8.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53.1%、45.0%、46.7%和50.8%,分别比1978年提高了33.2、26.6、26.9和35.1个百分点。从第二产业比重看,东部和东北地区明显下降,中部和西部地区基本保持平稳。2017年,东部和东北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2.0%和37.3%,比1978年下降了14.8和27.0个百分点,中部和西部地区比重分别为45.4%和41.8%,与1978年大体相当。
各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动力逐渐由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1978年以来,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第二产业的年均贡献率分别为54.9%、52.4%、46.1%和46.5%,接近或超过50%,在三次产业贡献率中最高。但从2012年以来,各区域第三产业的年均贡献率分别为56.4%、46.9%、49.8%、71.2%,除中部地区外,其他区域第三产业均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三)区域发展差距不断缩小。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差距经历了一个由扩大到缩小的过程。改革开放之初,沿海率先发展战略使东部地区一马当先,保持领先地位。进入2000年后,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实施,丰富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布局,完善了政策体系,形成了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的空间战略格局。在三大战略的引领下,区域发展差距不断缩小。
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看,各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2017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84595元、48747元、45522元和50890元,反映各区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整体相对差异水平的变异系数[1],由2003年的峰值0.44下降到0.318,人均最高的东部和最低的西部之间的相对差值,由2003年的2.5倍缩小到1.9倍。2012-2017年,按不变价格计算,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分别为7.2%、8.0%、8.2%和5.4%,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领先于东部地区,改变了长期以来区域经济发展中东部地区“唱主角”的传统格局。从人均财政收支看,各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有所提高。2017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人均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9874元、4436元、4736元和4447元,变异系数由2003年的峰值0.548下降到0.455,人均最高的东部和最低的中部之间的相对差值,由2003年的3.14倍缩小到2.23倍;人均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分别为13710元、10117元、13353元和12127元,变异系数由2003年的0.285下降到0.132,人均最高的东部和最低的中部之间的相对差值,由1.95倍缩小到1.36倍。从城镇化率看,各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更加趋于平衡。2017年,四区域城镇化率分别为67.0%、54.3%、51.6%和62.0%,最高区域和最低区域之间的差距,由2000年的峰值23.4个百分点下降到15.4个百分点,各区域城镇化率差距明显缩小。
二、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性持续增强
区域协调发展是社会和谐、政治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40年来,我国在促进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相继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决策。各区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加强薄弱环节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协调性增强的良好态势。
(一)东部率先发展领跑全国。
改革开放后,为充分发挥东部地区沿海的地理优势,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上世纪80年代,国家相继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5个经济特区,以及大连、秦皇岛等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后又相继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等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进入新世纪后,国务院先后批准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试验一些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东部沿海地区依靠本身的区位优势和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实现率先发展,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龙头”。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核心区和增长极。2017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达到52.6%[2],比1978年提升了9.0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居四大区域之首,比中部、西部、东部地区分别高1.0、1.0和2.4个百分点。从人均水平看,2017年东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为11530美元,已经接近世界银行定义的高收入国家12736美元的门槛。东部地区依托沿海优势,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2017年,东部地区进出口总额[3]为33872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434.2倍,占全国比重由37.7%提高到82.5%,高居四区域之首。
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经济圈成为引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2017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圈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全国的19.3%、8.9%和9.7%,三者合计占比为37.8%,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其中,深圳作为最早成立的经济特区之一和改革开放的“桥头堡”,由一座默默无闻的小渔村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都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79年的1.96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24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达到22.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606元增长到18.3万元。上海浦东新区作为我国东部改革开放重点地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65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1993年成立之初增长了24倍。
(二)中部崛起实现跨越发展。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中部地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三基地、一枢纽”的定位,标志着中部崛起战略进入实施阶段。中部崛起战略推进了中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中部地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工业拉动作用明显。自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按不变价格计算,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相对于2006年增长了2.1倍,年均增速为10.8%。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5%,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1.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拉动作用。特别是近年来,中部地区现代装备和高技术产业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发展时期,实现了高速持续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打造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富士康、京东方等一些大型电子信息企业在中部地区完成产业布局,产业呈现集群发展态势。
“三基地、一枢纽”定位准确,促进中部崛起。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地位稳固,中部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持续多年稳定在30%左右。全国能源原材料供应重点地区的地位更加巩固。山西等大型煤炭基地基本建成,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快速发展,持续稳定保障全国能源供应。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地位逐渐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先进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重点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通过发挥中部地区区位条件的独特优势,打造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了郑州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等一大批重大工程。2016年12月,《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16-2025年)》颁布,提出中部地区“一中心、四区”新的战略定位,即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方位开放重要支撑区。“一中心、四区”是对“三基地、一枢纽”战略定位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新时期特点,在这一新的定位下,中部地区将迎来新的黄金发展十年。
(三)西部大开发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1999年,中央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推进实施这一重大战略,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等。西部大开发战略有效促进了西部经济增长,带动了能源及化工、重要矿产开发及加工、特色农牧业及加工、重大装备制造、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缩小了东西部之间的差距。
西部地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00-2017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17276亿元增加到17095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6%,占全国比重由17.5%提高到20.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4948元增加到45522元,从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2.3%提高到76.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贸易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较快增长,占全国比重有所上升。特别是2012年以来,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8.9%,高出全国增速1.8个百分点,使得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有效助力西部地区发展。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最薄弱的方面,也是长期以来制约西部发展的瓶颈。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突破口,建成了一大批重点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得到显著加强,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实施“五横四纵四出境”运输大通道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先后投入运营。健全绿色发展机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坚决守住生态红线。
(四)东北振兴引领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实施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方针任务和政策措施。随着振兴战略实施,东北地区加快发展步伐,加大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了作为重要商品粮食生产基地、重要林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机械工业和医药工业基地的功能和地位。2015年《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全面启动,东北振兴政策红利持续发力。
振兴东北战略提升装备水平,国企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振兴东北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重点企业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企业生产面貌大为改观,装备水平显著提升,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成果显著,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大型水轮机组、大型风电机组、大型核电机组、30万吨油轮、350公里高速动车组、高档数控机床在东北实现国产化,其中高档数控机床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东北地区国企改革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取得了积极进展。大部分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百余家大型骨干企业实现了战略性重组,国有资本进一步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同时,东北地区全国粮食生产基地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2017年,东北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约20%。2015年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启动,带动东北地区经济开始走出一度陷入的困境。2017年,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5.1%,比2016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
东北地区合理利用区位优势,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充分利用其东北亚核心地带优势,加强对外经贸往来,2017年,东北三省进出口总额达到1487.5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了2.5倍,年均增长9.3%。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黑龙江沿边经济带开放步伐加快,大连金普新区、哈尔滨新区、长春新区、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园、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等重点开发开放平台正在加快建设。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第五章电力行业发展本章作者王雪辰(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一、电力生产01全国发电量同比增长6.7%,电力生产供应能力进一步提升2024年,全国全年电力系统运行保持稳定,供需总体平稳,电力生产供应能力进一步提升。《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10
北极星能源网获悉,国家统计局发布2025年6月下旬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据对全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25年6月下旬与6月中旬相比,26种产品价格上涨,20种下降,4种持平。油气方面:液化天然气(LNG)4258.3元/吨,比上期上升0.6%;液化石油气(LPG)45
北极星能源网获悉,国家统计局发布2025年6月下旬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据对全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25年6月下旬与6月中旬相比,26种产品价格上涨,20种下降,4种持平。煤炭方面:无烟煤(洗中块)822.5元/吨,与上期相比下降4.8%;普通混煤(4500大
第四章nbsp;天然气行业发展本章作者nbsp;杨永明(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一天然气供需01天然气表观消费同比增长8%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4260.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随着稳经济政策及接续措施加快推进并落地生效,国内经济持续呈现复苏向好态势。各个领域的用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要求逐步推动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
全球能源价格走势分析报告(2025年6月)赵君陶(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核心提示国际原油市场:6月,俄乌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美伊核谈判陷入僵局,以色列与伊朗互相发动空袭,紧张的地缘政治氛围主导全球原油市场,叠加沙特希望“欧佩克+”进一步大幅增产、加拿大野火减少本国原油生产、中美经
北极星碳管家网获悉,近日,江苏盐城市人民政府印发《盐城市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推进方案》。方案指出,为推进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盐城市将积极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探索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立健全碳排放规划、碳数据监测、碳预算管理、碳综合评价和产品碳足迹等政策机制,实施重点产
日前,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南京市工业领域经认定的经营者(AEO)制度试点实施方案》(宁政办规字〔2025〕4号),以“免申即享”+“告知承诺”的方式,在工业领域试点推行经认定的经营者(AEO)分级行政检查制度。经认定,共726家工业企业获工业领域AEO制度首批试点企业资格。本次试点企业范围包
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7204.3亿元,同比下降1.1%(按可比口径计算,详见附注二)。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709.5亿元,同比下降7.4%;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0170.7亿元,下降1.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856.8亿元,增长0.3%;私
6月25日,湖南省能源规划研究中心、能源碳中和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和湖南能源协会在长沙联合发布《湖南省能源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湖南省能源局局长汤吉鸿、国家能源局湖南监管办党组成员李德刚,中国能建中电工程湖南院法定代表人、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中心主任雷远华
第三章nbsp;石油行业发展(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本章作者nbsp;杨永明)(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一、原油供需01原油表观消费量出现同比下降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统计数据,2024年,我国原油表观消费量7.64亿吨,同比下降1.0%。2024年,受国内宏观经济结构性调整、替代能源加速发展等
历经两年半、四个保供期,分五个阶段——6月15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迄今完成的最复杂的500千伏省级电网“心脏手术”攀西电网优化改造工程全面投运,将原本的攀西电网建成南北两组互不干扰的输电通道。这不仅让四川电网实现结构性升级,推动电力外送通道向清洁能源基地延伸,更构建起支撑“西电东送”的
6月28日,南方区域电力市场连续结算试运行启动会在广州召开,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春临,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万劲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五省区政府有关负责同志,南方电网公司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指出,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启动连续结算试运行,是突破省级行政区划,优化
6月28日,由中车山东风电公司自主研发、专为西北地区打造的首台套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在中车白银新能源装备产业园成功下线并实现量产,标志着中车在白银的新能源产业布局取得重要突破,也为白银市乃至甘肃省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白银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延保,中车山东风电公司党委书记、董事
6月28日,南方区域电力市场连续结算试运行启动会在广州召开。会议指出,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建成了国内首个多省区、全主体参与、统一出清的现货市场,进入连续结算试运行,是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初步建成的重要标志性成果,是突破省级行政区划,优化电力资源配置的重大制度创新和平台创新,是电力市场化改革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6月18日,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云南省能源局印发《云南省关于促进光伏发电与光伏制造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的通知。文件明确,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光伏项目开发。鼓励企业结合主责主业,按照市场化原则,开展老挝、缅甸等境外光伏项目投资开发,研究通过现有
6月24日,三峡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刘伟平,总经理、党组副书记李富民在湖北武汉与来访的国家电网董事长、党组书记张智刚一行座谈。双方就进一步深化全方位合作,共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进行深入交流,围绕强化能源保障和安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等方面
日前,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云南省能源局印发《云南省关于促进光伏发电与光伏制造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的通知,为贯彻落实“3815”战略发展目标,壮大“三大经济”,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光伏发电与光伏制造融合,支撑产业强省建设,特制定以下政策措施。(一)成立
6月6日,湖北电力现货市场结束416天连续试运行后正式转正,成为国家第二批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中首个实现正式运行的省级市场。湖北也成为全国第6个迈入现货市场正式运行的省份。自2021年纳入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以来,湖北积极构建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市场化运行机制。立足“水风光三足鼎立、送受电双
2025年6月20日-21日,2025国家能源互联网大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成功举办。本届大会由清华大学、国家电网公司联合主办,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杭州供电公司、中国能源研究会承办,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清华大学国家
6月12日,在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境内,国网甘肃超高压公司与国网电力空间技术有限公司开展联合作业,顺利完成±1100千伏吉泉线两处直升机带电消缺。在百米高空之上,直升机悬停在吉泉线铁塔上空,通过40米绝缘吊索,将作业人员精准投放至消缺作业点快速开展消缺作业,而后直升机吊挂着作业人员转场至数
北极星电力网整理了2025年6月16日至2025年6月20日一周电力项目:涉及火电、水电、核电项目的核准、开工、并网等。火电项目“风光火储”国家示范工程!国内首个“五塔合一”钢结构冷却塔项目双机投运6月13日,榆神榆横2×350mw热电联产工程2号机组高质量通过168小时试运行,试运行期间,实现全容量投产
北极星输配电网整理了6月30日~7月4日的一周电网项目动态。广东“零碳岛”智能微电网项目6月30日,大湾区首个真正意义上的“零碳岛”智能微电网项目在担杆头片区隆重举行并网仪式。该项目总投资675万元,构建了以208千瓦光伏发电为核心,集成430千瓦时储能系统、25千瓦微风发电机及智能充电设施的综合微
7月2日至4日,2025年泰国可持续能源周(ASIASustainableEnergyWeek2025)在曼谷圆满举办。作为东南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新能源展会之一,本届展会汇聚了来自全球的光伏、储能与绿色出行技术企业,共同探讨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与市场合作新趋势。安泰新能源携TAI-Simple智能跟踪系统及铝合金车棚系统亮相H1
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要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发展现代化远洋捕捞,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生物制品,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推动海运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为中国经济发
“预计2025年新投产装机规模再创历史新高,风电、太阳能发电合计新投产装机规模突破5亿千瓦。到2025年底,预计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9.9亿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到48.2%。”7月4日,由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气候中心主办的“2025年电力供需分析报告成果发布会”上,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6月25日,锦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协作合力推进全市电网建设的通知(锦政办发〔2025〕9号)。其中提到,电力部门及时组织编制电网规划,电网规划要与能源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有机衔接。电网规划应依法纳入能源发展规划,对无法及时纳入的项目,按法定程序评估后调整。在国土空间规划修编中,应
北极星电力网整理了2025年6月30日至2025年7月4日一周火电项目,涉及项目的核准、开工、投运等。广州知识城恒运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开工6月20日,广州知识城恒运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顺利开工建设。该项目位于广州市黄埔区中新知识城生物安全生产基地内,项目建设2台460兆瓦级(9F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
7月1日,湖南中广核桃江县牛田风电场项目110千伏线路工程核准获批。1、为了满足益阳地区的负荷发展需求,提高供电能力,同意建设中广核桃江县牛田风电场项目110千伏线路工程(项目编码:2505-430000-04-01-555213),项目单位为桃江县广竹新能源有限公司。2、建设地点为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3、主要建
北极星电力网整理了2025年6月30日至2025年7月4日一周电力项目:涉及火电、水电、核电项目的核准、开工、并网等。火电项目广州知识城恒运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开工6月20日,广州知识城恒运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顺利开工建设。该项目位于广州市黄埔区中新知识城生物安全生产基地内,项目建设2台460兆瓦级(9F
第五章电力行业发展本章作者王雪辰(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一、电力生产01全国发电量同比增长6.7%,电力生产供应能力进一步提升2024年,全国全年电力系统运行保持稳定,供需总体平稳,电力生产供应能力进一步提升。《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10
7月4日,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发布一周要闻回顾(2025年6月30日-7月4日)。政策篇六部门:加快新能源清洁能源推广应用推动形成绿色航运产业链近日,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发布《关于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解读。文件在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提出
“目前公布的细则已显露出鲜明的地域逻辑,地方差异的本质,是资源禀赋与市场成熟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和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近期联合举办的“电力低碳保供研讨会”上,有业内人士指出。《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